幸福教育的注脚——恩施市高效课堂建设侧记

2012-06-25 05:48
湖北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恩施市教育局学校

◎/本刊记者 周 俊特约通讯员 田 兵

2012年,恩施市中考合格率再一次居全州前列;高考连续三年一步一个新台阶,今年一本硬上线人数再创历史新高;9月,在恩施州第三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中,恩施市夺得了6个单项奖中的5个第一名……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据,展现了恩施教育的澎湃活力和巨大潜力。

恩施市教育局负责人将这些耀眼的成绩归功于高效课堂建设。那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高效课堂建设之旅,又是怎样为2009年开始打造的幸福教育添上最好的注脚的呢?

低负高质——直指高效课堂建设的核心目标

课堂教学效率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恩施市广大教师紧紧抓住这个核心,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可是,还是有这样一批学生让教师们苦恼不已:他们学习特别勤奋,可成绩并不理想;面对厚厚的课本和各式各样的教辅资料,他们不知所措;更为严重的是,久而久之,快乐和自信与他们渐行渐远,学习成了负担。

通过调研,恩施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依然存在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这些行为已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和均衡发展的瓶颈。如何化危为机?

“既然打不开保守的大门,那就把房顶掀掉!我们必须要有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勇气,因为我们的孩子等不起,我们的教育更等不起!”提起课堂改革的紧迫性,恩施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2009年底,在全市中小学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恩施市教育局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高效课堂、打造幸福教育”的口号。其后公布的《恩施市教育局关于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则直指高效课堂建设的核心目标——低负高质,要求各学校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向课堂要质量,向改革要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全市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不换脑筋,改革注定难越雷池半步。恩施市教育局的高效课堂建设实施方案刚一推出,在教育内部掀起的波澜远超出社会舆论的争议。教师们纷纷质疑:把传统教学方式丢失掉,课堂质量会不会因此而下降?在讨论会上,有的教师当面和校长争得面红耳赤。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之所以会感到巨人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跪在地上。”为了推倒教师心中的那道高墙,2010年春季,市长亲自带队前往成都蒲江实验中学跟岗学习,拉开了实地取经的序幕。全市中小学160名骨干教师分两批,在成都蒲江实验中学集体接受了高效课堂的精神洗礼。

高效课堂的精髓是什么?市第一中学教科室主任尹应睿说,经历过洗礼的教师最有发言权。当走进蒲江实验中学教室时,已有27年教学经验的他,第一感觉竟然是“极度震撼”——“没想到教室里面没有固定的讲台,四面墙壁上都是黑板。”更让他大开眼界的是,所有的课堂都是学生在当小老师,而这些小老师们都很自信,走到黑板前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真正解放了学生的手、学生的嘴和学生的脑,彻底地颠覆了他几十年来的教学经验。

蒲江实验中学随后组织高效课堂报告团对恩施市进行了“回访”,校长王祥高及骨干教师一行5人与1600多名恩施教师展开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火热得超过预期。同年11月,恩施市教育局又邀请武汉市8名特级教师对全市300余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培训。经过大规模的轮番“洗脑”,高效课堂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学生争当小老师

各学校还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层层成立了领导小组及业务指导小组,修订、完善与高效课堂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校本教研等制度,从教学常规管理、导学案的编制、学习小组建设、教学方式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指导性规定,从而最终把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高效课堂、打造幸福教育”上来。

试点先行——为高效课堂建设积累本土经验

在恩施市教育局的规划图中,全市高效课堂建设的工作路径清晰无比:采取“试点先行,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思路;全市确定小学以市实验小学为试点校、初中以小渡船中学为试点校、高中以市第一中学为试点校探索课堂教学改革。

课改,是创新,还是邯郸学步?经过一番探索,恩施市实验小学率先给出了答案。

教科室副主任田久华说,学校广泛借鉴过山东杜郎口、兖州一中、昌乐二中等全国名校共同体“九大范式”的成功理论和经验。但经过深入实践后,却感到大失所望——由于校情不同,这些已经被证明成功的经验并不能直接拿来就用。比如,现在每间教室墙壁上,挂有一排小白板,却都是干干净净的。田久华告诉记者,这些正是课改实验中遗留下的失败品,“我们的班级还没有条件完全实现小班化教学,人数相对较多,在小组展示环节里,很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在全班集中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小白板也就因此成了多余的道具,我们只能另辟蹊径”。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到底如何?一开始,大家心里都没底。怎么办?学校领导班子一商量,干脆把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引入到教研活动当中,让教师们先做一回“小白鼠”。结果,过去昏昏欲睡的研讨现场变得激情四射起来,教师们慢慢找到了感觉,然后纷纷把这种感觉带到课堂教学当中。

正是在不断的学习、反思、创新、总结中,恩施市实验小学终于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361快乐课堂”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鲜明的本土色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采取的是一、二年级“扶着走”,三、四年级“牵着走”,五、六年级“指着走”的推进策略,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我自主我快乐”“我参与我快乐”“我收获我快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小渡船中学同样也提出了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学、教、练”三段式。它有一个基本原则:从起始年级抓起,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学生进校第一天抓起;面向全体,狠抓合格率,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水涨船高”。

教科室主任宋光荣说,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学校适当限制教师“讲”,坚决保障学生“学”,充分保证学生“练”;“师”服务“生”,“教”促进“学”。每堂课有明确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5分钟,保证学生每节课至少有30分钟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改之初,不少教师感到最头疼的并不是理念的更新,而是备课过程中的举步维艰。采访中,有一位教师向记者“诉苦”:“为了以学定教,只有吃透教材,把知识问题化,但这往往考验着教师的知识容量。当时,我做一份导学案就要花三四个小时。”追求课堂的高效和教师备课的低效,在此形成了一对矛盾,这个问题若得不到根本解决,课改将流于形式。

这一课改难题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小渡船中学建立的集体备课制,能有效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弥补个体备课的不足。其集体备课制度分为“个人主备—集体研讨—个性修改—完善存档”四个流程,各学科教研组严格按照流程来开展,教师的备课负担得以减轻。校长刘本洲认为,“集体备课制度是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保证,更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与前面两所学校不同,市第一中学从课改一开始就面临着高考的压力。然而,其课堂改革用“巨变”来形容也不为过。

高效课堂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管理、教育思想、课堂结构、教学方式、德育内容、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变革。为了使高效课堂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市第一中学强力推进“学生学习导学制”“学生成长导师制”“小组评价激励制”“分类教学走班制”“高效备考合作制”“综合实践自选制”六项教学改革工作,并成立了相关课题组,分别指定了课题负责人和参与人。

其中“学生学习导学制”是一大亮点。它将课堂教学分解成五大步骤:新知预习、生成问题;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当堂达标、迁移训练。于是,课堂明显地“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变得智慧了、有趣了。

课堂高效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才得以减轻。如今,周一、周三、周六下午的最后一节课,都成了学生自由活动时间,文学社、舞蹈社、摄影社、绘画社、篮球社、乒乓球社、书法社等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高考成绩也连年攀上新高。师生们都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毫无疑问,三所试点学校能在短期内取得课改成效,得益于他们不盲从、不迷信,坚持走具有学校特色且适合自身教学风格和班情、学情的高效课堂建设之路。他们“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让后行学校少走了不少弯路。

城乡共建——让高效课堂建设星火燎原、遍地开花

离市区110公里的红土乡中心小学,可谓恩施市最偏远的学校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逐年加大投入,学校图书室、实验室、体育室、美术室、电教室等基础设施才基本得以完善。

然而在课堂改革上,这所偏远的农村学校却毫不逊色。记者随堂听完一节语文课后,不禁有“眼前一亮”的感叹。在六(二)班教室,语文教师向荣在电子白板上布置完“合作探究”的任务后,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秩序井然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展示”环节,一名被小组推荐出来的女生站了起来,她看起来准备得不太充分,连续读错了好几处,但全班同学仍然为她鼓劲加油。在这节语文课上,记者充分体验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高效课堂特质。

>>颇受学生欢迎的图书角

“这是建立‘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结果。”校长吴权说。

2011年8月,市实验小学和红土乡中心小学结为了发展共同体。在开学的前一天,学校骨干教师黄兆华、卢丽芳、万芳拿着铺盖来到红土乡中心小学,他们要在这里支教一年。向荣老师已经是市实验小学的第二批支教教师了。

恩施市地处武陵山区,山大人稀,学校分散,城中心距最边远学校140公里,乡镇内乡政府所在地距辖区内最远学校达35公里,农村学生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七成以上。如果农村学校课堂依旧低效,谈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旨在通过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强校和弱校合作办学,以及教师交流常态化、常规管理规范化、文化建设特色化、考核评价一体化等,实现捆绑式发展。”市教育局基教科负责人解释说。

目前,城区9所优质学校已经分别与农村学校结为了发展共同体,对农村乡镇的辐射面达64.3%,辐射学生28357人,教职工1636人,分别占全市学生、教职工的36.93%和32.26%;乡镇区域内结成发展共同体30余个,惠及87.6%的农村学校和90.2%的农村学校师生,初步形成了全市教育一体化发展全覆盖的格局。高效课堂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不少农村教师也开始尝到高效课堂的甜头。龙凤镇初级中学903班班主任覃艺,在七年级接手的本来是一个中下等的班级。但是,他坚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经过三年的实践,今年的中考成绩竟然位居全校第一,多项指标居全市前列,让人刮目相看。

不过,新的“烦恼”很快产生了。龙凤镇中心学校校长告诉记者,如今,村级小学的教学质量普遍接近或超过了中心小学。在2012春季调研考试中,全镇语、数、外、科学、思品五科合格率(加并列)73项第一,村级小学占62项;重点高中学生中毕业于村级小学的占70%。“这让办学条件更好的中心小学,有了更多的压力和动力。”

三天的时间里,记者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十几所学校,在每一所学校总能收获到意外的惊喜。在恩施,虽然教育系统上下“建设高效课堂,打造幸福教育”仍在路上,但他们与所追求的幸福教育的距离显然越来越近了。■

猜你喜欢
恩施市教育局学校
江都市教育局
云梦县教育局举行实验教学说课比赛活动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学校推介
浅谈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北恩施市盛家坝乡小溪村为例
恩施市基层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探索——以恩施市屯堡乡为例
恩施市中心医院:真心服务体现品牌价值
江苏省第十二届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优秀组织奖名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