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
以弗所是小亚细亚以至小亚细亚以东各地区中最大的城市。由于地处爱琴海之东,与希腊的雅典隔海遥望,颇似爱琴海大门的两根门柱。这里的人先后以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名义三修神庙,但由于种种天灾人祸,宏伟的神庙最终永远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以弗所位于小亚细亚吕底亚沿海地区(今属土耳其),是爱奥尼亚人在小亚细亚的主要城市之一。相传,它是由居住在安纳托利亚高原西端爱琴海沿岸的爱奥尼亚人于公元前11世纪兴建的。
爱奥尼亚人对希腊文化有过极大贡献,其中《荷马史诗》被视为千古名著。此外,爱奥尼亚人在哲学、地理、史学、建筑、雕塑等方面也很杰出,以弗所古城的建造便是集上述成就之大成。考古发掘表明,爱奥尼亚人在首领安德洛克勒斯的率领下,从希腊中部迁居安纳托利亚西部沿海地区,在征询贤哲的意见后定都以弗所。此后,爱奥尼亚人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广泛采用柱式架构,配以大量雕塑和壁画,爱奥尼亚式建筑由此得名,并成为古希腊五种建筑风格之一。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以弗所奴隶制经济发展起来,文化也很发达。这里既出现过一些闻名希腊的抒情诗人,也出现过像赫拉克里特那样伟大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从公元前8世纪起,这里就是希腊人崇拜阿尔忒弥斯的中心。从现在的考古发掘来看,当时虔诚的人们把自己最精美的工艺品都奉献给了女神,以至于在以弗所,制作金银首饰成为当时最赚钱的行当,人们竞相购买用纯金制作的女神雕像带回去放在家中供奉。
按照希腊神话的说法,阿尔忒弥斯是宙斯与泰坦巨人科俄斯之女勒托的女儿。阿尔忒弥斯是一位月神,又是湖泊泉水神、女人生活监护神和狩猎神。在希腊人来到小亚细亚之后,她又与这里土著居民特别崇拜的丰产女神合而为一,因此又获得了地母神的称号。据说,她呱呱坠地后不久,就可以给母亲助产生下弟弟太阳神阿波罗。由于目睹母亲饱受流浪之苦,她特别讨厌嫁人。于是,月亮女神向父亲宙斯请求像姐姐雅典娜那样终身不嫁,以保持贞洁。
“父亲,”一天,她坐在父亲的腿上对他说,“请您同意让您的女儿终生保持贞洁。请给我一把弓、一些箭、一把火炬,让我像一个男子汉一样去自由闯荡狩猎。请您给我一支由60个山林女神组成的合唱队,让她们陪伴我在森林里打猎。请您再给我21名水泽仙女,充当我的打猎助手。”
女儿提出的要求,宙斯全都同意了。从这天起,阿尔忒弥斯每天都带着一把弓和一个箭袋。她酷爱在山中玩耍,喜欢追逐猛兽怪物。她经常坐在由两只牡鹿拉着的车子上,手执金环,驰骋于山间原野;水泽仙女们在她身边前呼后拥,猎犬走在前头。她追野鹿,逐山猪,并且百发百中。当她满载而归、筋疲力尽时,就去找弟弟太阳神阿波罗。她把弓和箭袋挂在一棵树上,换上镶着珠宝的衣服,参加卡里忒斯和缪斯的大合唱。
阿波罗是给人类带来温暖和灿烂白天的太阳神,他的姐姐阿尔忒弥斯则是太阳下山后发亮的月亮神。她比她同伴的形象要高大和美丽,犹如月亮比陪伴它的星星更美丽和更明亮。阿尔忒弥斯和阿波罗都代表着照耀全世界、普度众生和维护生灵,这正是他们的真实体现。
月亮既为人们照亮道路又会令人有伤心落泪的浮想,这也正是月亮女神兼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的真实体现。因此,月亮女神又是灵魂女神赫卡忒的化身。她是夜里引路的女神,她给人们照亮悬崖峭壁、羊肠小道、山间隘口和交叉路口;但她又是幽灵女神,有时她的光会使人因仿佛看见幽灵或魔鬼而恐惧。
月亮女神给大地带来朝露,月相的变化又往往带来雨水。她是能滋润大地、促进植物生长、维持万物生命的女神。因此,她会给谷物丰收在望的田地及正在草地上吃草的畜群带来益处或造成灾害。她带来的雨水使谷物和水果生长、成熟;然而,月神阿尔忒弥斯要求人们用时鲜水果和谷物向她献祭,否则她柳眉倒竖,一反常态,怒气冲冲,用冰霜冻死作物,放逐野兽去践踏庄稼。
公元前7世纪以来,以弗所开始了一系列的神庙建筑工程。在古代希腊,神庙建筑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希腊的庙宇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希腊各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公民们既在神庙里举行盛大的节日祭典,在庙前集会讨论各种社会政治问题,也在庙宇周围做买卖。同时,神庙又是城邦公有财产的储存地。由于神庙拥有如此广泛的社会职能,便更增加了它的重要性。因此,在古希腊各城邦公民的观念中,神庙建筑的宏伟便是公民团结和城邦强盛的象征,神庙装饰的华丽则是城邦富有财产和公民富于才智的标志。
由于这里的人们崇拜女神阿尔忒弥斯,便以她的名义修建了神庙。由于罗马人称阿尔忒弥斯为狄安娜,因此以弗所的月神庙既称阿尔忒弥斯神庙,又称狄安娜神庙。
以弗所城建成后不久,爱奥尼亚人首领安德洛克勒斯在与小亚细亚古代民族卡里亚人的战争中战死,以弗所城的后续发展变得缓慢。公元前550年,辛梅里安人攻克以弗所,焚毁整个城市,令该城人民最引以为傲的阿尔忒弥斯神庙也没能幸免于难。同年,吕底亚国王克罗伊斯(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46年)率军夺取以弗所,下令重修阿尔忒弥斯神庙。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弗里基亚的大部分地区已为正在走向强盛的吕底亚王国所统治。吕底亚王国位于小亚细亚西部,当公元前560年克罗伊斯继承吕底亚王位时,吕底亚王国已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首都在萨迪。吕底亚虽然疆域不大,但由于地处东西要冲,商业十分繁荣,所以以富裕闻名,西方人据此认为就是这个克罗伊斯发明了货币。据说,克罗伊斯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名字如此著名,以致直到今天世人还经常把有钱的人说成“像克罗伊斯一样富有”。
这位富有的人最爱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有一年夏天,希腊哲人梭伦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中拜访克罗伊斯,竟然对国王的财富不屑一顾。
克罗伊斯想套出对方对自己的恭维话,便问梭伦:“梭伦,你认为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梭伦说了几个希腊年轻人的名字,他们虽然贫穷,但是有的诚实,有的勤奋,有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爱;随后又提及一个一生崇高,最后死于战场的人。
终于,克罗伊斯忍无可忍,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一点儿也不提我,难道你认为我的权力和财富不值一提吗?为什么你把这些劳劳碌碌的穷人放在世界上最富有的国王的前面?克罗伊斯难道就不能算是一个最幸福的人吗?”
梭伦回答:“任何境遇都跟随着数不胜数的不幸,而这种认识禁止我们因眼前的享乐而滋长出轻慢或去赞美一个人的幸福。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幸福可能还会遭遇变故,因为捉摸不定的未来还没有来临,它有多种多样的可能。因此,只有被上苍注定终生幸福的人,才能被说成是幸福的。啊!国王,在你去世之前,没有人能预言你是不是幸福,因为没有人知道灾难会不会降临到你身上,没有人知道这些繁华之后会有什么样的不幸来临。”
果然没过多久,梭伦的话就在克罗伊斯身上应验了——一直在小亚细亚称霸的吕底亚准备乘邻国米底被波斯所灭之机试图扩张领土。当时,凡政务大事以至世俗的私事如婚姻、旅行和儿女问题等,古希腊人均要向预言者请教。通常阿波罗神的女祭司(称为皮斐亚)发出晦涩难明的声音,然后由其他祭司译成模棱两可的诗句。克罗伊斯自不免俗,他获得的答复是:“克罗伊斯若渡过哈利斯河(今克孜勒河),便会毁灭一个强大帝国。”于是,欣喜若狂的克罗伊斯贸然出兵,但随后的事实表明,预言中遭受毁灭的强大帝国不是波斯而正是他自己的王国。
克罗伊斯在公元前547年率军渡过哈利斯河,波斯王居鲁士迎敌,双方交战,胜负未分。时临冬季,克罗伊斯撤军。居鲁士不容他喘息,继续追击,吕底亚以骑兵在都城萨迪以东平原拒敌。波斯以载重的骆驼置于前列,吕底亚的战马从来没见过骆驼,惊骇不敢前进,骑兵下马作战溃败。克罗伊斯在萨迪城中被俘。
据希罗多德说,克罗伊斯在即将被活活烧死时,突然领悟了当初梭伦对他说过的话,于是喊了一句:“梭伦,你说得对!”
居鲁士很诧异,赶紧问克罗伊斯:“梭伦是谁?”克罗伊斯于是把当初和梭伦的对话说给居鲁士。
居鲁士沉思良久,不但放克罗伊斯一条生路,还把他当做朋友对待,让他参加贵族会议,听从他的建议。直到波斯王冈比斯在位时,克罗伊斯依旧在世。
克罗伊斯重修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建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据公元1世纪的罗马著名科学家老普林尼说,修建这座庙宇从开工到竣工费时120年。它是古希腊所有神庙建筑中工程最宏大的一个,面积有5814平方米,仅比西西里阿格里根特的宙斯神庙小一些。然而,真正使这座神庙获得很高声誉的,还不是因为它的宏大,而是由于它拥有那密密麻麻、威压一切的冲天柱林。
众所周知,古希腊神庙是柱廊式建筑。这种建筑按它的柱子排列方式可分为七种,其中双层围柱式建筑柱数最多。这种建筑一般庙前庙后各有两排柱子,每排8根;左右两侧也各有两排,每排15根。阿尔忒弥斯神庙就属于这种双层围柱式柱廊建筑,而且它的柱子还远比一般这种类型神庙的柱子数量多得多:虽然它前后的柱子与其他一般庙宇的柱子数量一样多,可是左右两侧各两排的柱子每排竟多至21根!如果再加上主厅内部的柱子,这座建筑物的柱子数量竟多达130余根!在古代希腊的建筑物中,拥有这么多柱子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从建筑形式上说,这座神庙是一座爱奥尼亚柱式建筑。在古希腊,柱廊式建筑共有三种形式,即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古典时期爱奥尼亚式神庙建筑的建筑特点在于,它的平面与立体结构很匀称,圆柱间隔较大,细微之处的浮雕装饰多,整体上较为华丽。此外,它还有以下特点:柱身较细(柱身高度同下部直径的比例是8∶1或9∶1)并竖在柱基之上;柱身通常刻有24道凹槽,上部收缩不显著;柱头由装饰颈带和通过颈带的两个相连而又相对的大涡卷构成,涡卷的侧面形成鼓形。
不过,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完成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则是一座具有由前古典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的过渡型特征的爱奥尼亚柱式神庙。这类建筑的特点表现为:柱有柱基,柱基上有圆形石盘;有一些柱身下部刻有一排美女浮雕像;柱身凹槽数从44道~48道不等,凹面较浅并形成棱角;柱头横长;涡卷表面雕以花形等等。
传说这座神庙于公元前356年再次毁于一场无情大火,火后它的再建工作在希腊著名工程师狄诺克底斯(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的领导下迅速开始。新神庙仍旧建在旧神庙的原址,不过它的底座高出2.1米,并在底座的周围(也就是在第一排与第二排石柱之间)附加了几层台阶。有的学者依照老普林尼的著述做出过复原图,按此图,新庙有前殿、外殿和宝库,并有扶梯通到屋顶。最为夺人眼球的仍然是它的围柱,它共有大理石柱127根,柱高约20米,其中有36根柱子的鼓墩装饰着浮雕。据传,其中的一块浮雕出自雕刻家斯科帕斯之手,其余大部分是由同时代另一雕刻师帕拉西特利完成的。在保留至今的三个鼓礅中较为完好的一个上,雕绘着希腊神话中的赫尔美引导阿尔契斯蒂走向上界的场面。从人物双目凝视的神态、筋肉的匀称及姿态的优美等艺术表现来看,这个作品即使不是斯科帕斯所做,至少也是出自斯科帕斯派或帕拉西特利派的匠师之手。
多年以后,在基督教势力越来越强盛之时,阿尔忒弥斯神庙终于走到了它辉煌的尽头,第三次修建的神庙于公元262年为哥特人所毁。不过,传统的祭典照旧在神庙的遗址举行,直到西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于公元392年下令封闭异教的全部神庙之时,这种祭典才告停止。女神的神庙只剩下了这些残砖断瓦,成了后人的采石场。不久,神庙残存的材料大部分供给建筑圣约翰新礼拜堂之用,存留在当地的其余部分均被泥土湮没。
19世纪中叶,阿尔忒弥斯神庙的曲折经历深深吸引了一个富有的英国考古学家的目光,他就是约翰·特拉伍德。他来到以弗所寻找神庙的蛛丝马迹,直到1869年神庙的残骸才得以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