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然:我不愿意回家

2012-06-24 09:10若梅
今日中学生(初二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我会回家家长

若梅

李小然面对心理老师,轻轻说出这样一句话:“我不愿意回家。”闵老师为她倒上一杯水,默默坐在她身边,用亲切、友善的目光望着她。李小然委屈得眼泪在眼圈里打转。

李小然15岁,初二学生。初二的学习压力非常大,而李小然的成绩一直很好,她的烦恼会是什么呢?闵老师在心里画了个问号。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我都很累。父母一点儿不理解我,他们总认为我没好好学习。在他们眼里,我应该是一部学习机器,每天从早到晚学个不停;他们以为,自己没完没了的唠叨是在为我鼓劲儿……实在忍无可忍,我会顶几句嘴,他们就说我人大了不服管,等将来他们老了,不会善待他们。莫名其妙啊!为自己辩解几句,怎么就和将来不孝顺挂上钩呢?他们拿别人的孩子和我比,结论永远是我不如人。难道贬低自己的孩子,他们脸上有光?我成绩很好,按这个趋势走下去,发挥正常,考上重点高中不是问题。可现在我厌倦学习,就想离开家,躲他们远远的。我想考寄宿制职高,离开他们,早点儿工作!”李小然说出心里的郁闷,长出了一口气。“老师,放学我就迈不开腿,不想回家。昨天,我在街上乱转,晚上八点才进家门,当然又免不了被一顿数落。”

李小然的烦恼带有普遍性。

初二,理科加了一门,学习压力增大,此时孩子们希望的是减压而不是加压。父母搞不清这个关系,以为唠叨着、提醒着对孩子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孩子在学校紧张学习了一天,回到家却没有愉快、放松的机会,负性情绪如何调节?

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学习,自己比孩子还紧张。恨不得替他学!”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一般是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特别是,当孩子做事没有体现出他的自觉性、自信心和计划性时,父母很快就认为——如果没有我的参与,目标就难以实现,对孩子的不信任就很快形成了。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孩子不断反抗,父母一再加压,形成了恶性循环。

事实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是无法替代的。应该信任孩子,给孩子空间,让他逐渐学会管理自己。严格地说,人在十五六岁时,兴趣多爱好广,自我控制能力差。父母的管理与督促能够提高他的学习节奏,但这种提醒不是唠叨,更不是贬低与责骂,而是一种充满关心与善意的“共情”,即与孩子经历同样的情感体验。比如:孩子想玩游戏,而父母明明知道今天的功课很多,时间很紧。妈妈可以这样说,如果我是你,我也想玩一玩,但妈妈知道时间紧,那我会闭着眼睛躺一会儿,这样会休息得更好。也就是,要体验孩子的感觉,站在孩子的角度,替孩子着想。

作为孩子,比如李小然,要思考的是:为什么父母这样唠叨?为什么父母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比?是否自己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稍差?父母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以至造成家里的恶劣气氛。其实,李小然是有可能改变这个恶性循环的。要尝试着去做——放学回家,主动向父母表示,今天在学校上了八节课,已经很累了,半小时内我想休息,不要管我做什么,然后我会去学习。也可以这样说,我放一会儿音乐,或说,妈妈我想和你待会儿……关键是,要学会收放自如,放松后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孩子能够管理好自己,父母的唠叨自会减少。

李小然的烦恼还有一层,自己的反抗引来了父母的误解——顶嘴就是不孝!

在传统观念里,子女只能顺从父母,否则就是不孝,而不孝的名声让周围人所不齿。而实际情况是,传统观念对现在的孩子束缚力很小,他们更多认可的是“对”与“错”,这和传统意义上的不孝完全是两个概念。因此,父母打出这个杀手锏不但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反会挫败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过,让父母立即改变不容易,作为李小然,要尽量让父母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要慢慢让父母明白——亲情与对错是两个概念。

“响鼓也用重锤敲”,是很多家长的想法。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孩子还很脆弱,当他们遇到困难、遭遇挫折的时候,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理解、抚慰、帮助、支持与鼓励,此时唯一不需要的就是严厉的批评与无休止的唠叨。

好啦,我今天的话一半说给孩子,一半说给父母。而今天的作业是——你要把这篇文章拿回家,动脑筋想办法,一定要让父母看到它哟!

猜你喜欢
我会回家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会分辨
我会玩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