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ces
花钱买保养品,无非是希望每一分钱都化成美丽的力量,最怕擦了效果大不如预期,难道是当了冤大头?小编纸上问诊,告诉你为什么保养品用了却不见成效。
成分没搞懂
由于保养品中的化学成分,翻译成中文都颇为艰涩,更别提英文,消费者往往懒得看。但关键性的成分标示,通常能帮助你了解是否吻合皮肤此时需求。多看些美容杂志或上网吸收关于成分的知识,才不会买了自己肌肤根本用不着的保养品。
Ps:常用成分解析:
维生素C及衍生物:抗氧化、净化、增强肌肤弹性、减淡皱纹等“全方位效能”。
熊果苷:美白、保湿、去皱、消炎
曲酸:防晒、去斑、美白。
果酸:去角质、去细纹、光滑白皙肌肤。
添加浓度打折扣
确实在保养品中添加有效成分,若浓度不高,能发挥的护肤功效,当然也打折扣。举例来说,根据卫生署新规定,美白产品只要有效成分浓度在规定的安全范围内,就无须标示浓度。以维他命C为例,0.1%和2%的浓度添加,当然效果也有些差距,关于这点很遗憾,尚无可明确辨识的办法。只能说如果保养品的成分标示对了肌肤胃口,却不如预期效果,或许浓度上的多寡是个关键。
肤质定位不明
可别被化妆品厂商外干内油、外油内干的模棱两可说法搞混。小编告诉您,皮脂腺分泌是在整个肌肤的最外层,所以根本没有外干内油的肤质。问题大多出在外油内干的困扰上,原本属于干性肤质,却因后天的异位性皮肤炎、或荷尔蒙变化,影响油脂分泌变多,至于干燥则是表皮角质层的问题。找出发炎的原因加以避免,做好轻度保湿,效果更胜特意去买抗敏感、或错用控油保养品。
期待超过效果
不少消费者对保养品能发挥的效果,想得过分美好,而忽略了它其实以预防、减轻为主。像是能淡化细纹深度、却无法完全除皱;能消炎轻微局部痘痘、却无法治疗严重且大面积的发炎痘痘;能美白、提升肌肤明亮度、淡化斑点,却无法白到超乎原本肤色极限、也不能让斑点全面消失。另外,保养品通常得执行两至四周最有效,之后等肤质状况改善了,通常会面临停滞期,不是失去效果,而是肌肤已经进步到此罐保养品能作用的极限。
使用方式NG连连
该在皮肤上有一定厚度的保养品,用的量太少同样只能尽绵薄之力;只需轻拍、轻擦一次去角质化妆水(或清除角质液),反覆擦太多次反而用力过头。标示敷5-10分钟的面膜,硬是怕浪费敷到天亮,结果水分都蒸发光了。正确做法应是,别自作聪明,遵照产品上提供的使用方式来涂擦,减低出错几率。
猴急涂抹太快
尤其是早上化妆前,为了赶时间,很多人都直接一瓶接着一瓶保养品,快速涂抹在脸上,上一层擦的还没来得及在肌肤上渗透产生作用,就被下一层涂的覆盖、甚至抹掉,结果只有最后一道手续用的保养品能真正执行护肤功效。建议每一类产品都该让它至少停留5分钟,略吸收干后,再接着进行下一步骤。
越界使用非该年龄层产品
许多消费者,本来只需要做好做对清洁、保湿、控油的年轻肤质,却硬要去买些贵贵的抗老除皱保养品;跟明明已经该更换紧实换肤、刺激胶原蛋白新生的熟龄皮肤,却还只停留在美白保湿步骤的消费者,都尽做些事倍功半的选择,也难怪老觉得钱花的不值得,不知不觉当了冤大头。
盲从热门广告与口碑
广告中亮丽名模、明星,总能撩拨起消费者想变得像她一样的欲望,彩妆品要copy 还算简单,保养品的话,可得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的肤质、肌肤状态,否则一样没效。像那种在网络上只热潮一阵子就消失的商品,很可能就只是短暂炒话题、效用却无法受长久检验、或能被轻易取代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