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东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畜牧兽医局)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畜禽养殖、加工和流通大区。辖区内的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有2个大型肉类专业批发市场,各类畜禽产品年交易量40多万吨;2个华东地区最大的家禽市场—华东、城北家禽交易市场,年交易家禽4000多万羽;有生猪定点屠宰场7家,年屠宰量70余万头。牛羊定点屠宰场3家,年屠宰量7万余头;畜产品加工企业30多家、饲料企业10多家,种畜禽场及孵坊17家。这也造成了畜禽产品流通量大,调运频繁,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艰巨。近年来,该区从组织建设、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动物防疫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有力提升了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切实保障了全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该区始终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积极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区畜牧兽医局(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下设城区、塘栖、余杭、瓶窑、良渚5个区域性动物防疫检疫站,全面负责辖区范围内动物防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等工作。乡镇一级建立了畜牧兽医专管员制度,并设立了畜牧兽医合作服务站。全区21个镇(街道、开发区)共设立畜牧兽医专管员25名,建立畜牧兽医合作服务站17个,吸收基层防疫固定人员62名、兼职防疫人员95名,负责为辖区内畜禽养殖场户提供饲料、兽药、诊疗等经营性服务和免疫注射、耳标佩戴等公益性服务。村一级建立了疫情测报员制度,在全区范围内确定了197名村级疫情测报员,负责对辖区内畜禽养殖场(户)开展防疫巡查和疫情测报。同时,该区于2010年全面完成了集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农业项目服务等于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公共服务为主导、社会化服务为依托的较为完善的基层动物防疫管理服务体系。
1.出台政策,解决畜牧兽医合作服务站的办公场地和设备。2006年,该区农业、财政、劳保、工商四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镇乡畜牧兽医合作服务站服务切实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实施意见》,对镇乡畜牧兽医合作服务站建设、管理和设施设备配置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为服务站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所和装修;区财政制定下发了《余杭区镇乡畜牧兽医合作服务站动物防疫相关设施设备配置考核验收标准》,要求乡镇服务站按照《设施设备配置考核验收标准》做好手术器械、防疫冷藏包、注射器、防检疫工作箱等动物防疫相关设施设备的配备和购置,并经区农业局、财政局验收合格后,由区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费2万元。
2.结合项目,帮助畜牧兽医合作服务站提升服务水平。2008年,组织全区畜牧兽医合作服务站申报实施了国家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每个服务站均获得中央财政3万元、区财政配套3万元的资金补助,新配置了生物显微镜、低温冷柜、离心机、二维码标识识读器、无线射频识读器、解剖器具等仪器设备,使该区基层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面实现了“有办公、化验用房,有防疫检疫必需设备,有技术推广必备手段”的标准,有力地保障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规范、有序、有效开展。
3.保障经费,确保基层动物防疫工作顺利开展。随着动物疫情形势的日益严峻,动物防疫工作日趋复杂,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工作内容不断增加,再加上其他行业收入水平的上升,使得原先预算的防疫经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不足。为调动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各项措施得到真正落实,该区于2011年4月新出台了《关于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切实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指导性意见》,要求镇(街道、开发区)按规定落实免疫注射、疫情测报(场所监管)、二维码耳标佩戴及防疫信息输入识读器、产地检疫(或开具健康证明)、采血等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并继续为服务站无偿提供办公场所,给予服务站工作人员(动物防疫员)养老保险补助,给予服务站办公经费补助等,在此基础上,需将防扑疫物资储备经费、扑疫补助备用经费、应激反应抢救治疗及应激死亡补助经费、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经费、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动物防疫示范乡镇(村、场)建设、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补助经费、动物防疫宣传培训及应急演练经费等其他动物防疫经费统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足额到位。
实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的四到位,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工作”的到位。对此,余杭区各镇(街道)均对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摸索出了不少好的运作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能力素质。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要求,特别是二维码信息追溯体系和防疫档案电子化管理等新要求,各镇(街道)对成立之初的服务站人员进行了筛选确定,保留了具有较高学历和爱岗敬业的年轻人员作为基层动物防疫的骨干力量,加强培训、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确保各项防控工作的扎实开展。
2.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权利义务。“政府花钱购买公益性动物防疫服务”是我国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此,该区各镇(街道)以“服务外包”、“委托防疫”的形式,把动物防疫工作全权委托给了当地畜牧兽医合作服务站,并与服务站签订了《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服务外包(委托)协议》,以法定的形式明确了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职责和责任,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服务站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规范经费预算,确保足额落实。为了把该花的钱真正用在动物防疫工作上,该区积极引导各镇(街道)政府对需要购买的动物防疫服务进行认真分析,对所需的经费进行科学测算,大多采取了按免疫接种次数计算免疫工作经费的方法,并将采样监测、牲畜二维码耳标佩戴、二维码信息录入上传、协助产地检疫等动物防疫相关工作均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计费范围,纳入财政预算。据统计,2011年全区20个镇(街道、开发区)共落实动物防疫经费320.6万元,基本满足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需要。
4.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管理,按量论质兑现服务费用。为把外包(委托)的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指导各镇(街道、开发区)政府制订《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外包(委托)服务考核细则》,并由镇(街道、开发区)农办(农业科)负责监督和考核。对工作任务及时保质保量完成的,每季度向承包方支付一次“花钱买服务”所需经费;对考核评估不合格的(如重大动物疫病抗体水平经上级监督检测或飞行监测判定为不合格的、二维码耳标不佩戴的、二维码信息不上传的,以及档案台账不规范的)酌情扣减服务费用;对违反“外包(委托)服务协议”其他规定的,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处罚,以提高承包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使其抓好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
5.拓展社会化服务,创收增效促发展。镇(街道、开发区)政府在扶持服务站建设的同时,还支持服务站依法开展动物诊疗(阉割)、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和畜禽良种引进示范推广(经营)等社会化服务工作,使得服务站工作人员在获得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收入的同时还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经营性收入,从而实现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任务得到全面完成、动物防疫员保障性收入得到稳步提高、各项畜牧兽医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四方共赢的良好局面,确保了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