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全民素质,是我国为加速培养全面发展有用人才的重要战略,是富国强民的根本所在。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全面的教育。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素质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而艺术教育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备的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器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喜爱。据有关专家研究论证,儿童学习乐器,使大脑右半球能处于积极状态,获得良好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大脑左、右半球能在互相沟通、互相联系、紧密合作的情况下增进其机能,为心理活动、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持续发展,美育教育应运而生,现在青少年儿童学习乐器的人数比重也呈上升之势。
笔者最近调查了贵阳两所学校两个班级学生学习乐器的情况。
贵阳市南明区某小学三年级(二)班学生总数50人。学习各种艺术门类的学生分别为:
以上合计40人,占该班学生总人数的80%。
贵阳市某中学初一(五)班,学生总人数62人,学习各种艺术门类的学生分别为:
以上合计36人,占该班学生总人数的58%。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社会美育文化的勃兴具有相当的自觉性、规模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今后会有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加入到这支学习队伍中来。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是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中能自觉刻苦有毅力地练琴,入门学习进步很快,学生、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喜悦、自信和自豪。
但也有一些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有失偏颇,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其中有的学得不扎实、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学好;有的学生开头热了一阵子,碰到困难就回头,没有毅力坚持,半途而废。乐器学习是一项艰苦、高尚的学习内容,不论将来是否从事专业,都会使学者终身受益。要使学习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离不开学生、老师、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学习者要自觉、勤奋,老师要能积极引导善于施教,家长要正确配合鼓励支持,才能把器乐这门艺术掌握好。
要变随意学习为认真学习。在器乐学习之初,学生一般都有好奇心理,热情高,因为他们看到、听到通过乐器发出美丽悦耳的乐音,非常向往,对演奏者既羡慕又崇敬。认为自己能演奏某种乐器,有成就感是多么好的一件事。但要学懂学会学好,掌握其规律技巧并非一日之功,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有所建树。有的学生在始学阶段虽然热情高,但一经深入学习碰到难题就想退缩。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要循序渐进,对教学中的难点、疑点之处需反复耐心的传授,使学生学懂为止。
要转变神秘难学为知难学易。许多少年儿童对器乐这门艺术是喜欢的,但又感到稀奇神秘,想学又怕难。在家长的鼓励支持下,看到别的同学学习只好勉为其难,因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困难面前便容易丧失学习信心,这时就要对之进行鼓励帮助,还要以刻苦学、不怕难、进步快的同学为榜样,对这类学生特别要看到其长处、优点,对他们微小的进步及时加以肯定,使之放下自卑、气馁的包袱,奋发前进。
启发学生变被动为自觉学。家长强求孩子学习音乐,这是器乐教学中常会遇到的一种现象。作为父母,希望子女成才,这是有识之举,但由于启发引导不够,孩子没有兴趣,势必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效果不会好,难免事与愿违。家长、老师应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启发引导,使他们乐于学习,只有当孩子们对学习的好处有所领悟及认识,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时,才能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和“我想学”。而对于实在不乐意学习的孩子,也不应勉强,因为强迫难出学问。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是由学习兴趣引起的,并受到学习目的所制约。要提高教学与学习的质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好各类学习的重要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和思考一个问题,都是从注意开始的,如果主体注意了某个事物,在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就产生了优势兴奋中心,这样就能对某一个事物获得清晰的反应。由于兴奋与抑制的相互作用,使大脑皮层其他区域内所受的刺激受到抑制,进而使思维围绕某个事物而展开。注意与兴趣的关系十分密切,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学习兴趣则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学习兴趣能将注意力优先指向所感兴趣的对象;其次能排除各种干扰,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事物;最后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目的。由此可见,要提高教学与学习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就要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曾说:“我以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年儿童思想单纯活跃,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理,但又存在着易变化和不稳定因素。要根据不同少年儿童的特点和爱好加以引导,对有条件、有愿望学习的要培养其兴趣。如果一个儿童有了强烈的学琴愿望,那他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1.基础训练与儿童乐曲相结合。在对儿童的教学中,有些孩子由于年龄小,坐不住,再加上没有受过任何音乐基础教育,因此会对反复单调的基础练习曲产生厌学情结,为此,教师可采取基础练习曲与相应程度的儿童乐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儿童的学习进度,适当选用一些儿童较为熟悉的儿童曲目来教学,以提高儿童练琴的积极性,并把一些较为复杂的指法也穿插在乐曲中,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提高。
2.多实践少说教。掌握与理解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体验音乐的内涵,但如果为了讲音乐知识而去讲音乐知识,单纯地成为知识灌输,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不易理解和接受。音乐知识是与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情感密切相关的。因此,音乐知识的传授应将“技”、“情”、“趣”融于一体,在实践中完成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掌握。如在教学 生 认 识“” 和“”节奏型时,教师可先反复读几遍,让学生想象这两种节奏分别与我们知道的哪种音响较为相似。通过想象,学生就会得出“”节奏型如同一匹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节奏如同树上的知鸟在叫的想象结果。老师就可以把它们分别命名为“马蹄节奏”和“知鸟节奏”。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探索性的思维状态,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也更形象和牢固。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3.教学练习与课外艺术实践相结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不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各门艺术或同一艺术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特别是如果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到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则艺术教育的育人目标是难以达到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演奏技能,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掌握一定的乐曲后,即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及社会的上举办的各种演出、比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展现自我,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课外艺术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并使学生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每参加一次艺术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艺术活动能力的机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兴趣,更使孩子的潜力在充分展示其个性特长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开拓,给孩子增添一分自信、成功的快感。这种成功感和对美的追求,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永恒的动力。
4.教学中多以鼓励为主。年龄较小的儿童,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即对教师特别崇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孩子听老师的话,而不一定听家长的话。许多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他的积极性就较高,进步也就明显;反之,得不到表扬甚至常常挨批评的儿童,其注意力则难以集中,反应也比较慢,而且总是学不进去或学不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多用表扬或肯定的态度进行教学,同时要减少和避免用训斥或否定的态度来教学。
5.运用儿童的竞争心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儿童有一种明显的心理特征——竞争心理。即儿童在学琴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己要比别人弹奏得好,自己要把其他同学比下去的心理状态。教师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征,创设竞争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儿童活动的特点是喜欢群体活动,老师可组织儿童上集体课,让他们相互竞赛以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集体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巧妙的运用各种竞赛方式,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时下,学习器乐的外部条件很优越,社会是个大课堂,有各种音乐会,还有音乐讲座,打开电视机,可以欣赏领悟世界各地的名人演奏。生活是学习器乐的海洋,只要时时关心,处处用心,学生对器乐的感情能力必定会大大增强,演奏水平也会得以提高,一批批能够演奏音乐、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才将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