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戈壁绿洲上的农业硅谷
——记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文│本刊编辑部
园区番茄机械化采收高产攻关示范项目引领现代农业。
在全国3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有一家被称为“新疆农业‘硅谷’”的园区,它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这里土地肥沃、光热充足、人文荟萃、林茂粮丰,享有“戈壁绿洲”之称,它就是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它是新疆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自建设以来,它不断以快速的成长、不断地创新、显著的效益和强大的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以及惊人的科技领飞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引领着昌吉州乃至整个天山北麓科技农业发展的步伐。
2009年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园区立足新疆实际,着眼新定位,瞄准新目标,抢抓中央支持新疆“大开发、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园区的区位、资源、政策、品牌四大优势,按照自治区提出的“三化”和昌吉州提出的“三个率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园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科技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建成了国家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和建成了一批国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平台,研发、示范、推广了一批高新农业科技项目,引领了新疆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增收。
按照“科学规划,完善功能,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原则,三年来,累计投入32.5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园区财政投入15.6亿元,构建了“一区四园”功能格局,园区承载项目、科技研发示范推广、产业带动、综合服务等功能显著提升。
占地2500亩的昌吉中央商务区,累计投资7.8亿元完善了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首期7万平方米的国际豪华五星级酒店和6万平方米高端写字楼项目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全面带动区域金融、商贸、物流、信息、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占地2350亩的现代科技孵化园,累计投资4.2亿元,全面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引进了西域国家瓜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康畜牧、泰昆饲料等32家科技研发机构,最终建成新疆现代农业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基地。
占地2300亩的新疆农业博览园,累计投资4.5亿元,建成了国内面积最大、标准最高、技术最新、内容最丰富、国内领先的16座高标准智能温室,集中展示了一批国内外先进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5万平方米的新疆农业博览中心和2万平方米的新疆农业博物馆即将开工建设,最终打造成集农业博览、农业会展、峰会论坛、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农业科技示范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新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基地。
占地36.6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累计投资10亿元,完成了“三纵三横”210公里的重要农村公路、1.4万亩的道路工程林、25万亩的滴灌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195座高标准日光温室,中科院新疆分院、西北农大、西南农大、福建农林大、新疆农科院、畜科院、林科院、新疆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相继入驻,实施了一批重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项目,初步建成了现代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
占地9.6万亩的高新农业产业园,累计投资6亿元,一期3万亩区域内的道路、绿化、亮化、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建成了5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8座,具备了大企业、大项目落户的基本条件,引进了正大集团、泰昆集团、慧尔农业、麦趣尔集团、大北农、洽洽食品、金天山种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最终建成了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为主的、面向中西亚的国际性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基地。
三年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着力推进园区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格局、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高产攻关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显著。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要求,连续多年实施高产攻关示范工程,建成了优质小麦、棉花全程机械化、番茄全程机械化、花生全程机械化、绿色有机果蔬等示范基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小麦、棉花、番茄亩产分别达到451、150、8000公斤,高于全疆平均水平6%、19%、25%,引领了新疆小麦、棉花、番茄产业的发展,万亩机采花生示范项目亩产高达503.7公斤,超出全国平均产量一倍多,填补了新疆花生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空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农作物制种、畜禽良种繁育产业进一步壮大。依托西域、新实良种、金天山、泰昆、天康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西甜瓜、玉米、番茄制种产业和种畜、种禽产业,带动了新疆及内地部分省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成功举办了2011中国新疆(昌吉)种子展示交易会,展示国内外各类作物优良品种2000余种,6个国家、811家企业的2234名客商参加了展会,签订种子合作开发、购销合同68个,实现展会种子交易金额16.2亿元。园区西甜瓜制种示范推广范围覆盖新疆80多个县市、国内30个省区,并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9个国家和地区;玉米制种带动新疆玉米制种面积达85万亩,可为全国8000万亩玉米生产提供优质良种;泰昆集团建成30万套种禽繁育基地,年提供4000万羽鸡苗,新疆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天康集团建成2万头祖代种猪场、6万头父母代种猪场,年提供种猪5万头,新疆种猪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玉米芯、麸皮、锯末等农业废弃物,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建立了新疆首个工厂化杏鲍菇示范基地,形成年产7500吨的生产规模,填补了新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加工的空白,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新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设施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围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业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建成了集中连片的195座高标准日光温室、16座智能温室和1万平方米果蔬保鲜库,引进展示了1000余项新技术、新品种和南方珍贵植物,培育了休闲观光旅游、设施林果、花卉、食用菌、果蔬冷链物流等产业,产品辐射到区内外及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对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牧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新疆设施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图为新疆永华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为生长中的杏鲍菇进行检查、修剪。新疆永华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占地98亩,是新疆目前唯一一家专业从事杏鲍菇新品种开发工厂智能化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是集生产、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
花卉产业蓬勃兴起。围绕把昌吉建成新疆乃至全国知名的花卉产区和交易集散地,打造成为面向中西亚的国际性花卉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这一目标,依托华兴集团,凤凰远山、钜宝生物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花卉种苗繁育,建成了省级苗木繁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特色种苗示范基地,推动了花卉产业发展。成功举办了“2012首届新疆(昌吉)菊花节”,参观人数达到20余万人次,通过举办菊花节,向社会充分展示了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成果,并推介了新疆,推介了昌吉和园区,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产业,带动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工业化建设扎实推进
为增强园区经济发展实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坚持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大力推进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一是加速提升工业经济的增量发展。狠抓了高新农业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机械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工业产业,慧尔农业、洽洽食品、麦趣尔集团、大北农集团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已落户投产,为园区长远发展培植了税源,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优化壮大存量工业。培育扶持了一批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实力强的企业成为园区的示范企业、品牌企业、上市企业,天山畜牧已上市,麦趣尔IPO申请已获通过,年内有望上市,泰昆集团已通过上市环保审核,新实良种、慧尔农业和吉瑞祥等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期。截止2011年,园区共有各类企业395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32家,工业企业44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自治区级1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8家,园区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企业聚集度及承载项目能力大幅提升。
现代服务业蓄势待发
依托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发挥园区的品牌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品质绿色生态小区君悦海棠提升了城市品位,引领了昌吉地产业的发展。新疆农业博览园、中央商务区、西域文化产业园、都市胡杨林景区的开发建设以及种交会、菊花节的隆重举办,有力地促进了园区商贸、金融、信息、总部经济、会展、科研服务、旅游、特色餐饮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比重逐年提升,结构逐步优化,实现了较好地融合发展,三次产业比例从2002年的49∶39∶12调整到2011年的28∶31∶41,进入了“调整与提升并举、速度与效益同步”的发展轨道。一个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商业贸易繁荣,总部经济集聚、旅游快速发展的现代休闲宜居新城区正悄然兴起。
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园区2011年棉花全程机械化高产攻关示范再创新疆一流。
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并重,同步协调健康发展。一是实现了农民大幅度增收。通过大力实施农作物高产攻关、高效节水和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农作物产量,降低了成本,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了农牧民大幅增收。2011年园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约达17842元,比2008年增加了8539元,年均增加2846元,比全疆农民纯收入5442元高出2.27倍,比昌吉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166元高出7676元。二是促进了民生改善。三年来累计投资6.5亿元用于改善民生,建成保障性住房16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200户;实施了2.75万平方米的即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惠及居民280户;建成210公里农村公路,65.14公里供排水管网、8公里供热管网、9.25公里供气管网;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共4882万元;妥善解决了辖区内172名菜农的城镇居民户口和1000余名改制企业职工的身份置换、住房、社会养老保险等问题。累计投入420万元,帮助欠发达地区昌吉州木垒县雀仁乡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和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被帮扶乡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县率先过万元的目标。三是带动了劳动力就业。三年来,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各类就业人员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00人,农村人口1.18万人。四是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2011年园区核心区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9.2%、35%,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8%。高效节水技术普及率由2008年的85%提高到2011年的100%,在全疆率先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全覆盖,农业用水节约35%以上;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地所合作,实施了土壤盐碱化治理工程,通过灌水脱盐、平衡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实现排盐压碱,改良盐碱地8万亩,解决了示范区土地盐碱化的问题,为区域土壤盐碱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方法;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按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的原则,严格筛选入驻企业,入园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为2.06吨标准煤/万元,低于自治区2.09吨标准煤/万元1.28个百分点,园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绩斐然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共建”的基本原则,围绕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狠抓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着力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11年,已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州级技术研发平台10个;建成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博士后工作站、麦趣尔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及园区博士工作站泰昆集团分站;建成玉米、棉花、胚胎移植等各类技术研发服务机构20个,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等100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小麦、棉花、番茄、瓜菜、食用菌、花卉等品种的研发培育推广,三年来,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累计研发、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78项。中粮屯河加工番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引进美国亨氏加工番茄新品种、新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再创新,研发了适合新疆种植的机采番茄新品种屯河737、屯河211,并在全疆各地推广应用,扩大了新疆红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领域。与北京衡达植物远缘杂交国际育种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创的玉米与高粱远缘杂交品种高糖高蛋白—衡远系列玉米,具有高籽粒产量、高蛋白及超高糖分秸秆等特性,粮、饲、糖、能兼得,蛋白质含量达11.5%,比普通玉米(8%)高43.75%,秸秆总糖量达24.4%,是普通玉米(3%)的8倍,对于带动新疆饲草及饲料加工产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泰昆、天康、麦趣尔、慧尔等一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推动了园区农作物制种、畜禽良种繁育、食用菌、饲料加工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引领园区农业科技步入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科技研发成果丰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区、州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技术瓶颈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技术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研(技)项目。天康集团承担的国家星火项目——美系种猪规模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引进美系种猪230多头,建成了西北地区最大、国内领先高端的曾祖代原种猪场以及3个父母代种猪场和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及肉食品加工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建立了30多个养殖小区,形成了年产20万头优质商品仔猪的能力以及60多个天康放心肉连锁专卖店,建成了西北地区最完整、最先进的生猪产业链。园区博士后工作站与新疆泰昆集团共同承担的国家星火项目——优质水产饲料的产业化生产,建立了水产饲料生产示范基地,研发的新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园区实施的万亩花生全程机械化高产攻关示范项目,承接了全国花生高产创建现场观摩会,单产高出全国水平一倍多,实现了三个全国之最:即全国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亩产最高。二是专利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园区企业已获得授权专利13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申请受理专利40件。在专利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依托国内科研院所,研制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畅销产品和名牌产品,三年来共创建中国驰名商标2个,新疆著名商标6个,新疆名牌产品8个。三是标准化战略和绿色认证工作加速推进。结合适应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种植特点,根据园区规模化种植的实际,制订实施了冬小麦、机采棉花、加工番茄、西甜瓜等昌吉州农业地方标准37项、农业标准体系3个;完成了园区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以及西甜瓜、杏鲍菇、番茄等产品的绿色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100%,“老龙河”牌西甜瓜畅销国内外。四是科技奖项申报取得新进展。科技援疆项目《杏鲍菇品种引进及工厂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已通过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棉花全程机械化栽培》、《加工番茄全程机械化》、《棉花高产攻关》、《高产、耐密玉米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示范》等项目荣获区、州科技进步奖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提升了食用菌、机采棉、机采番茄、玉米制种等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科技示范推广作用明显
三年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项目支撑”的原则,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体系加快形成,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升了园区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一是通过高新农业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园区农作物标准化生产、品种良繁、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农业机械化装备等方面均处于全疆领先水平,切实发挥了科技引领示范作用。通过率先引进示范滴灌小麦、机采棉花、机采番茄、机采花生等先进技术,带动了全疆滴灌小麦、机采棉模式化栽培、机采番茄、机采花生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水平引领全疆,农业机耕化程度达到100%,机播化程度达到94%,机收化程度达到85%。新引进示范了GPS自动导航耕作技术,填补了新疆精准农业发展的一项空白。二是依托新疆农业博览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园,拓宽展示、示范新领域。依托16座智能温室和195座日光温室,展示了当前国内外农业领域先进的闭锁式植物工厂、LED光源栽培技术、NFT和DFT无土栽培技术(水培技术)、潮汐式灌溉栽培技术、植物声频技术、家庭园艺栽培技术、机器人植物嫁接技术、云台视频等现代农业新技术以及1000余种南方珍贵植物,集中展现了现代农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对新疆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加强示范农场建设。狠抓了40家示范农场建设,建成了以20家农场为主的节水滴灌小麦高产示范基地,以3家农场为主的现代畜牧业生产基地,以10家农场为主的机采棉花高产示范基地,以4家农场为主的加工番茄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基地和精品甜瓜示范基地,以5家农场为主的花生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基地和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以3家农场为主的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了产业定位明确、主导产业清晰、特色鲜明,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场格局,年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项目20余项,提升了农场管理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1年园区花生机械化高产攻关示范项目,填补新疆空白。
科技创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
一是科技孵化器建设再上新台阶。按照“支持创新、鼓励创业、优化环境、拓展功能、强化服务”的总体要求,整合资源,聚集人才,加强引导和投入,全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三年来,园区新增科技孵化企业9家,累积达到32家,增加孵化器面积4万平方米,累积达到约8.03万平方米,孵化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10项,累计达到77项,从业人数达到3250人。二是科技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园区科技培训基地,形成了园院合作、校企共办的人才培养培训新机制,构建了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各企业为支撑的科技培训体系,在全疆建立实训基地200多个,与区内外214家企业结为实习、就业“双基地”共建单位,开办了“泰昆班”、“永华班”等特色班,实现了“订单培养”的特有模式,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依托新疆农科院、新疆农大、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结合园区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企业实际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年均培训农牧民及专业技术人员6万人次。先后承办了全国棉花、机采花生现场观摩会、全国农业援疆工作会议、全国农机与农艺融合研讨会、自治区机采棉花、农业产业化、农机系统现场观摩会、自治区农业局长会议以及全国卫视新疆行现场采访等活动,年接待各类参观人员30余万人次;每年组织院所专家和科技人员下乡实地为农牧民开展咨询、技术指导服务100余场次,编写并发放各类农业科学技术图书、手册3万余份。通过培训,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牧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科技水平、能熟练使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三是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推进。按照“双向选择,利益驱动,跟踪管理,量化考核,互惠双赢”的办法,选派科研院所、农技服务站所等各类专业科技特派员180人,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2个,利益共同体8个,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32项。科技特派员在调整种植业结构、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政务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结合自身实际,整合信息资源,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共同承担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实现了信息技术的互动处理,提升了政府服务水平和质量。目前,平台已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疆开放,内容涵盖农业资源数据、农业技术咨询、市场行情与预测、农资企业、农民远程教育、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政策等,与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政府网、新疆16个地州政府网、“新疆农业信息网”、“昌吉州农业信息网”、“西部庭州网”、中粮、泰昆、慧尔等入驻园区龙头企业网站进行了链接,整合了农信通、水利资源信息系统、农情信息系统等资源,广泛开展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交流和接洽,年访问量达到30万余次,发送各类短信1.5万余条,服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48个,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了及时、便捷的信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