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省科技厅
湖北初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雏形
文│湖北省科技厅
湖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湖北也是农业科技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农业科技创新实力;但湖北却不是农业强省,如何让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让科技进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开始,湖北省已经着手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路子,推动科技与农业经济的紧密结合。2009年,《湖北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经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下发实施,经过三年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雏形在湖北基本形成。
从2009年开始,湖北省用三年左右时间,培植100家创新示范企业,建成100个创新示范基地,稳定50个新创团队。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主要平台的高效种养技术创新示范体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依托的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体系、以新型农技服务组织和手段为主要支撑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四部分构成。
为此,湖北省科技厅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达到如下目标:
——培植100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实力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每个企业都建立起技术创新与技术转化机构和团队,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务实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30家以上进入国家或省级创新型企业行列;开发转化300项以上新技术、新成果,显著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加工转化率,带动水稻、棉花、油料、水产、畜禽、林木、果蔬、茶叶等八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建成100个与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对接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集成组装和示范应用200项以上标准化、成套化农业种养技术,显著提升优势特色种养业的单位产出水平和效益。
——稳定和发展50个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团队,研发出100项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其中选育审定农业新品种30个以上,为支撑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保障。
——建立完善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广应用100项左右先进、成熟、实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农民400万人次以上,显著提高农村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和农业技术的入户到田率。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2015年,使湖北省农产品加工形成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50个,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10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4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分别达到2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加工园区13个以上,过100亿元的县市10个以上。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力争达到60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1.5以上,将湖北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是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是推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主要途径是通过政策、市场等手段引导科技资源向农业产业一线聚集,实现科技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此,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是支持100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企业创新设施条件与能力建设。以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依托,支持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实验室、技术开发机构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建立完善创新管理制度和科技投入机制。针对水稻、油菜、淡水渔业、生猪、茶叶、油茶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协调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主要龙头企业,推动建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强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和重大产品开发。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各类科技计划要充分反映农业企业的技术需求,体现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导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承担有应用背景的科技计划项目,引导科技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加大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力度,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标准、产品标准和工艺流程,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能力。要把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应用效果作为考核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重要内容。
——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企业特点和发展需要,积极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培训、实际操作等方式,为企业培养科技、管理人才。组织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人员开展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
——支持和帮助企业加强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分期组织专题培训活动,开阔企业视野,指导制订企业成长路线图、技术创新规划和实施计划;组织专家团队围绕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诊断和咨询服务;组织中介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市场营销、品牌策划等方面的服务。
——优化企业融资发展环境,助推壮大产业规模。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农业科技贷款助贷服务平台,引导银行增加对农业科技项目贷款;建立财政科技资金与创业投资联动支持龙头企业的机制,吸引创业投资机构投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中介服务机构为龙头企业提供上市培训和策划服务,重点做好已制定上市计划、基本符合上市条件的30家农业龙头企业的上市辅导和跟踪服务工作,努力缓解农业企业融资困难。
二是建设100个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完善优势特色农业种养技术创新示范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是反映农业技术需求和展示农业新技术成果的重要窗口;是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平台和示范推广成套化、标准化农业新技术的辐射源;是引导科技资源向产业聚集,促进科技与农业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和纽带。围绕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抓手,着力从创新团队、组织模式和机制入手,构建从“技术研究”、“中间试验”、“集成组装”、“科技培训服务”到“示范推广”的完整链条和体系。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县(市)为基本单元,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对总量大、分布面广的粮棉油、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业板块,选择种养面积大、在当地农业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县(市)布点建设;对区域性较强的茶叶、板粟、油茶等特色产业,在充分尊重地方意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规模及成长性等因素,择优布点建设。确保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覆盖全省主要农业县(市),覆盖水稻、油菜、棉花、水产、生猪、家禽、瓜菜等优势农产品和茶叶、食用菌、特色水果、魔芋、杨树等特色农产品。
——创新工作机制,组建创新团队,建立科技融入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示范基地为平台,组织实施百名教授下基地、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驻基地行动,动员和支持优秀科技人才与基地建设主体(农业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基于目标认同、高度互信、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共同谋划和推进产业发展,做到科技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
——制定创新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智力支持作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各种因素,提出合理的产业发展目标,据此制定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任务和实施计划,集成各方面科技资源,系统推进实施。
加强成果转化和示范培训功能建设。发挥基地建设主体和专家团队的作用,建立科技培训网络,依托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规程的转化应用,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示范引导,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和转移扩散。
以国有农场为依托,建设若干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在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作用,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体系。
——依托有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有条件的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30家左右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持续、稳定地支持50个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动植物品种培育、节本增效、产后加工增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技术攻关,突破制约湖北省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加快生物农业发展步伐,巩固和拓展湖北省在农业领域的研发优势,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和农业发展后劲。组织实施农业动植物良种选育科技专项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充分发挥品种和栽培技术创新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
——支持办好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和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着力构建功能合理、机制灵活、运转高效、支撑有力,具有中部地区一流水平的开放式农业技术创新平台。
四是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和机制,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积极支持农业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提高对广大农民的专业化技术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以“农技110”和“金农工程”为重点,完善远程服务与现场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动员和支持科技人员到农村基层创新创业。逐步增加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项资金,综合运用小额信贷等政策措施,支持科技人员到农村基层创办、领办、协办企业,开展共性技术服务,以创业带就业,以创新促发展,通过科技要素引导带动其它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帮助农民依靠科技共同致富。
——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构建和完善“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推广机制,提高优势特色板块基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到田率。
——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培训网络,组织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行动。支持有关高等学校办好涉农学科专业,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作用,开展面向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以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抓手,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函授致富技术大学、星火学校(课堂)、农业科技展示体系等平台,采取课堂讲授与现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活动。
为了保障创新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行,湖北省在政策和保障措施上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省直有关部门、有关高校、科研院所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审定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及有关规划,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负责日常具体工作。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二是抓好总体设计,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制定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建设方案,明确农业新品种(系)繁育创新和各县(市)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重点任务。各县(市)要根据总体规划要求,组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逐一落实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强化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各有关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要牢固树立服务产业发展的思想,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面向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研究,切实推动技术创新活动重心下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转化应用和检验成果。
三是集成存量资源,加大投入,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财政引导性资金来源:一是在不改变资金渠道和部门职能分工的前提下,全省各类科技计划资金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资源围绕本行动计划实施予以倾斜支持;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和涉农部门有关项目资金支持;三是省财政视财力增长情况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各市、县政府结合实际情况,确保必要的农业科技投入,联动支持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四是强化绩效考评,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年终实行绩效考评。对于创新工作目标清晰、投入保障到位、任务落实较好的单位给予滚动支持。积极鼓励探索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好模式、好机制,努力倡导形成真抓实干、争先向上的良好氛围。
五是加强宣传与培训。认真总结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促进示范基地、示范企业以及各县(市)之间的相互学习,带动面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