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主导特色产业腾飞——武汉市新洲区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方向的调查

2012-06-15 05:05武汉新洲老科协雷慕郊王长庆雷慕班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11期

文│武汉新洲老科协 雷慕郊 王长庆 雷慕班

新科技主导特色产业腾飞
——武汉市新洲区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方向的调查

文│武汉新洲老科协 雷慕郊 王长庆 雷慕班

黄金梨套袋栽培

武汉是“中原崛起”的航母,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十大超级城市之一。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武汉周际城市圈和市内六个新城区,都在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步起飞,做到城城一体化,老城区新城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

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大战略步伐,武汉新洲区委、区政府在全方位强力推进阳逻经济开发区进程的同时,把追求卓越、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城乡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

以新科技为主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新洲区委、区政府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是改善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发展,农民进城、进企业打工的多,60%以上的青壮年男女劳动力成了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因而出现了大规模土地流转,从自发流转到有序规模化流转,农业从个体小块土地经营为主走向了专业化、集约化规模经营;二是党的十七大以后,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按照“十二五”规划,大抓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区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作了历史未有的大调整。千百年以来以粮棉油为主、种养业结合的新洲这个传统农业大区变成了以蔬菜、食用菌、水产、禽畜、果木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大都市新农业示范区。这两次大变革带来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全区已种蔬菜29万亩,油菜40万亩,其中“菜、籽双用”油菜8万亩;香菇、白菇500万袋,双孢菇450万m2,木腐菌2500万袋,油茶15万亩,林53.2万亩(速生林18万亩),果品15万亩,白茶1万亩,花卉2万亩,药材1万亩;水产品22万亩(其中精养鱼池12万亩),养鸡3100多万只(5000只以上养鸡大户23个,10万只以上大养鸡场23个),养猪20多万头(万头场12个、2万头场2个、4万头场1个)。2011年仅蔬菜和食用菌年产值22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78.6%。这是整体变革的“雁阵效应”,是历史性的突破。今后,如何向前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着力点应该在开发、应用高新科技。

创新科技产业群,打造“知识经济”效益

“十二五”规划期间,经济发展趋动力在变。原来以庞大的劳动力供给形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趋于减弱。随着土地成本、工业生产资料成本提升和生活物品抬价,低劳动成本的格局也在变,劳动者报酬在提高。这种趋势逼得工业农业生产效应从低成本效应走向高成本效应,这就要靠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科技大产业、创新种养殖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创新品牌,使产量、产值大幅度增长,实现“知识经济”高效益。

新洲这几年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附产品加工业上着眼于市场需求,注意观察城乡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物质、文化享受的追求体现了新时代浪潮,吃、穿、住讲名牌、讲口感、讲营养、讲安全。于是,从区街到乡镇各级领导提出,用超前思维、敢为人先的精神,从多生产领域和各个生产环节上,大搞科技创新,所生产的绿色食品、多营养食品、抗疫食品、名牌食品,在市场上成为佼佼者。

——用新技术、新茬口模式,扩大市场需求的“热门菜”种植面积。所谓“热门菜”就是市民最喜欢吃的时令菜。双柳街在长江北岸,沿江版图面积163.5平方公里,人口6万,前江后湖,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良好,水陆交通方便,适宜于种植蔬菜。现常年种“热门菜”的面积达5万亩,成为武汉闻名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占新洲区近百里江岸线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的一半,而且是核心园区。

“热门菜”过去是传统种植,到了季节才种,现在是根据不同品种育种期、生长期、采摘期,采取大棚种植方式,突破常规,利用内生长因素调节外因环境,巧妙搭配茬口,“春菜冬种”,“夏菜冬种”,种成“反季节菜”、“速生菜”,达到早上市、多产出、高价值的目的。已成功的有四种高产值作物茬口搭配模式:一是苋菜(冬天种,早春收,成为过春节时的新鲜味抢手菜)——白杆菜——雪里蕻——豇豆,四茬亩收入2.8万元以上,仅苋菜亩收入过万元,比老模式收入高出10倍以上,这是历史上的创新;二是蕃茄(过去是夏天上市,现在是冬季棚种,早春就上市)——豇豆——箭干白;三是毛豆角——豇豆——雪里蕻;四是豇豆——豇豆——箭干白——雪里蕻。后三种的收入都在万元以上。这种科学种植,充分利用了季节,利用了不同品种的内生资源,也充分利用了地力资源,同时在技术管理上严格,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成为有机菜,产品质量高,人称“品味放心菜”,市场俏销,价格高。

——引进新品种,大力发展“一品两用”,变“单收”为“双收”的农作物。新洲辛冲所属农村多是平原或小丘陵,是闻名全国的建筑之乡,在家劳力少,为了节省劳力资源,巧用地力,提高商品率,不少村改棉麦套种为油菜一茬双收,从外地引进“花双5号”、“中双9号”油菜,即“一菜两用”油菜——在春季收割一茬菜苔,亩收入1800元左右,同时油菜籽增产15%,油质也好,低油钙、低钙酸,有益健康。2011年三个村试种成功,今年7个村种1万亩,成为油菜“一菜双收”核心产业园,比过去棉麦套种增收1500万元以上。而且实行了现代化种植,全部是机耕机播机械收割,节省了人力资源,加快了农村致富。新洲全区今年种油菜40万亩,其中“一菜双收”面积达8万亩,增收半个亿以上。

——充分利用物质技术资源,生产系列化食用菌产品。新洲徐古是全国“蘑菇之乡”,过去种香菇、白灵菇,现在从福建等地学习先进技术,培育开发了十几个新品种,有金针菇、双孢菇、杏孢菇、茶树菇、鸡菇、猪肚菇,木腐菌、毛木耳等。过去是“产业园+小户型生产区”,现在发展到6个“大型产业园+智能化生产”,天天出菇。每个产业园日产出6~7吨。同时,采取了育菇原料互动互补的技术措施。利用杏鲍菇废料,打碎后添加牛粪,用来培育双孢菇,成为循环经济,产值再增长。全区食用菌从徐古发展到旧街、三店、辛冲等50多个大产业园,面积近8000万平方米,都进入了大城市和出口销售,产量日增,总产值22亿元以上,占种植业总产值的79%,名列全省第一。

——优化环境,提高养殖技术,将水产作为特色大产业发展。新洲区阳逻、双柳、大埠都在长江边一条线,境内有两大湖泊,三条大河流,水域40多万亩,水产是走向大都市的一大主导产业。这几年注意了保护水资源,加强水产基地建设和管理,实行测水养鱼,年年查毒害、测肥度,做到偏碱性下肥,偏酸性下石灰,生物有机入肥,无污染。年育鱼苗43亿尾,养殖面积扩大到了22万亩,年产鱼10亿公斤,居全市第一;还养黄颡鱼50万平方米,稻田养虾4万亩。水产产值共10亿多元,年增长14.7%,占农业总产值的24%。同时,鱼的加工产品大增,有美味鱼面、鱼圆、鱼糕、腌制鱼,都通过杀菌,真空包装出口,年出口贸易1000万美元。总之,渔业发展非常快,为全省第一,是农村致富的重要特色产业。

——改善农村生态系统,建立标准化专业禽畜养殖区,大规模发展禽畜生产。畜牧业是一个地区大农业发达程度的检验标准之一,牲猪、肉牛、水禽是三大主导产品。这几年,为了实现畜禽业上新台阶,全区投资13.2亿元,建立了猪鸡良种繁育基地和现代化饲养坊、加工坊、万头到4万头养猪坊14个,年屠售50万头,产值占农业的33.8%。养鸡规模企业20多个,从国外和外地引进良种蛋鸡80多万只,产蛋率88%;还培育了杂交土鸡蛋、桑鸡蛋(含高氨基酸),成了科技新产品,全区年产鸡蛋10多万吨。同时,配套做了近三万个沼气池,既改善了环境,又节省了能源。为了改善和利用好环境资源,不少基地还实行了鱼、林、鸭结合,鸡、林结合,显示出一派生机。

——改变林业老传统,大力发展果、茶、油桐、药材、花卉等经济林、景观林,建成多条生态文化旅游线。新洲西南边是江湖,东边是大别山南麓丘陵和小山区,面积占一半以上。过去是小松林、杂林木、收益很少。近几年把科技引上山,把保护自然生态和提高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把短效与长效结合起来,把单一效益与综合效益结合起来,使林业形成大产业、大景观。旧街所属41个村,5万亩山地,现已发展经济林4万亩,形成六大基地,即白茶、绿茶基地1万亩,油茶基地2万亩,板栗基地3000亩,桃形李基地1000亩,黄金梨基地2000亩,花卉基地2000亩,其他果木2000亩。过去是“出门一条路,遍地是棉花”,现在棉花只有6000亩,森林覆盖率占45%。李集所属莲花山区,100多座小山,在武汉市老促委支持下,建立了10万亩油茶实验示范园,今年通过树苗嫁接,已栽2万亩。全区现在建立了四大林业特产区,也是绿色文化旅游景区,即:东北部山区为绿茶、白茶、油茶特产区;中部丘陵为干鲜果特产区;西部仓阳岗岭为花卉苗木特产区;湖区平原为速生林特产区,都是成片连线,景色美丽。据统计,已种林果52万亩,其中油茶15万亩,白茶、绿茶2万亩,中药材1万亩,花卉2万亩,新品种、新技术成为主流。还出现了“鱼、林、鸭”水中立体种养结合、桑树园里养鸡产出“桑鸡蛋”以及桃园树下种花生等新科技典型。

——采取城乡结合,内外结合,以农林牧渔主产业带动加工业,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同步发展。汪集是湖区,渔业几年大发展,主要是以新鲜产品抢占市场,销路广,但保鲜期有限,气温高时常遭受损失。后来,采用新科学技术,发展加工业,建起了9万吨的水产品加工生产线,20万吨鱼虾饲料生产线,万吨冷冻集装生产线,一年四季以成品、半成品大量出口。将 鱼、草鱼切片或打成颗粒或熬成汤,或做酸菜鱼装罐头外销。还有的制成鱼面,烘干、杀菌、真空包装外销。2011年出口销售收入1000多万美元。水产饲料加工一年20万吨,创收不少,名扬全省。据统计,全区2011年水产品达9.6万吨,产值10.5亿元,加工业、服务业收入13.76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28%。群众说现在是“专业化养鱼,工厂化加工,现代化服务,市场化销售,渔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大发展”。其他产业加工业也是同步进行。双柳蔬菜成为了主产业,历史闻名的“土窖腌菜”变成了用水泥池腌制酸菜,共修建6万个水泥池,每个池子腌5000斤,主要是腌雪里蕻、百花菜、萝卜、豇豆,清香可口,每年上市3亿斤,主销北京、上海、南京、广东、黑龙江等地,收入近30亿元。凤凰灵星集团公司养鸡规模上来以后,又用高科技搞深度开发,建起了4万吨保洁蛋生产线,2万吨皮蛋盐蛋加工生产线,3万吨蛋品饮料生产线,还准备用蛋白膜做化妆美容品。这些做法,说明农村经济发展从靠增加要素投入粗放式增长逐步转向到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上来,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成为了主导。

发挥城乡两个优势,建立技术传播和服务体系

为了加强武汉新城区建设,新洲区委、区政府坚持按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用新农业观全面协调发展,围绕建设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大农业的目标,把城市知识密集的优势和农村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起来,把科技作为“龙头”产业抓,让每一位劳动者成为新型农业军。重点抓了几件事:

——与大专院校挂钩,建立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近两年与华中农业大学和华科院合作,引进了38个新品种,办起了18个科技示范园,培训了有文化、有经验的农民技术员750人,他们对新农产品的推广,做到了操作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精细化,对土壤、水质、空气不断检测调整,使其适应作物生长的要求。全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高营养蔬菜达到98个品种,产量28万吨,成为武汉市最大的有机蔬菜园区。

——加强与外地交流,引进品种,学习技术。旧街姚河村过去种绿茶,近两年派人到江苏天木湖引进新品种白茶,它适宜于在风化石土上种植,“丁字型”的扎根生长。每年砍一次,实行胎移。他们去学习了育苗技术、种植管理技术、采摘制茶技术,种了3000亩,国家认定为名牌,此茶氨基酸占12.86%,比绿茶高出4倍,有利于利尿、排毒、口感又好、爽、醇、清、香,今年销售价格每斤2000多元,成为高贵礼物。现在与江苏联合生产经营。旧街肖畈村1300亩耕地,其中水田1100亩,一向是种稻谷、早晚稻两季,每亩收入1000多元。近两年,他们从江西、湖南引进湘莲新品种“太空莲”,种了1000亩,亩收入3000~4000元,比过去增收2~3倍,每年增收200多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农民喜笑颜开,说“湘莲改变了我们低收入的命运,一个新产品带来家家走向富裕。”现在带动了周围4个村,共800户参加,并组成了专业合作社,年产莲籽30多万斤,是全区第一个湘莲生产专业村。

——大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应用经济有效的新技术。首先是抓各个生产领域的技术弱点,从点到面,一项项突破。在林业方面,推广应用了高效农田防护林技术、果树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低效林改造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葡萄设施栽培技术、生态景观林栽培技术。为了推广这些技术,开展了“科技宣传周”活动,出动宣传车30多次,印发资料1.5万册,同时办林业技术培训班50多期,已培训2万多人。水产方面,推广了黄颡鱼、鳝鱼、小龙虾、大口鲶4个养殖新品种,推广了鱼池改造技术,12万亩精养鱼池,2011年冬挖泥建坡整形2万亩;推广了数字化养鱼技术,每个大鱼池每天增氧3小时;不用或少用药,多用维生物制剂,提高水质,防治疾病;推广混合饲料,不同鱼种喂不同营养饲料,不同沉性或浮性饲料,以保障营养充足而又安全。还推广水质检测技术、网养技术、加工技术,使水产成为一项综合性的科技产业。

——建立科学技术服务体系,让各产业、各生产领域的急需技术能够“一沟水到田”,迅速解决阻碍新技术实施的种种问题。首先是建立科技人员服务组织,如农、林、牧、水产技术站和各专业科技协会、技术推广中心,还建立多种专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指导,一站指导一个街镇,一个专业协会带动一个大产业,一个专业合作社帮助一批专业大户,形成普及新科技的服务

络。全区水产已注册的协会就有7个,包括鱼苗繁殖、鱼面加工、小龙虾养殖、鳝鱼养殖等,它们不仅传播技术,还帮助解决饲料、肥料、渔具、鱼药等供销服务问题。通过这些技术组织与大城市相关部门联络,常年挂钩服务的有北京鱼经公司、武汉合缘公司、武汉华盛公司、四川通威公司。企业派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前来水产养殖户办试点,组织参观交流,现场传、帮、教,对技术的普及起了很好的作用。

发展和应用高新科技是传统农业、简单的再生产农业向现代农业、科技型农业转变,向农工商建立服务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农村经济转变的大战略,必须不断研究和解决好前进中的问题。

必须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发展和应用高新科技是传统农业、简单的再生产农业向现代农业、科技型农业转变,向农工商建立服务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农村经济转变的大战略,必须不断研究和解决好前进中的问题。从调查看,需要注意几点:

——要提高农民整体科学素质,这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战略。“十二五”期间新洲区要推进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流向将发生更大变化。从现在来看,农村劳力60%~70%进城务工的都是青壮年,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初中生、高中生、职校生)都在城市、开发区、高新科技单位或本地企业打工,种田的都是老年男劳力和中年以上妇女。他(她)们缺少文化技术,只会搞传统种植,对新品种、新科技难以接受,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提升,要提高要素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这就必须首先提高农民科技知识水平。建议在新洲职业高中和汪集职校、刘集职高开办农民短期专业生产技术培训班,分专业按季节办,组织专业产业园和专业大户及示范区技术管理人员轮流学习,同时组织农业、林业、水产、畜牧等局、站技术人员下乡巡迴讲课,到生产现场传授操作技术,并建立咨询热线。还要培养专业示范户,一户带一片,对优秀技术人员、专业生产模范实行奖励。

——建立有机菜产业群,制订统一标准,严格监督体系。对各种蔬菜、水产类、瓜果类,确定一批规模较大的有机产业园。所谓有机蔬菜、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是个混合概念,统称“绿色食品”。凡当前有机产业园,必须做到标准规范化,要按国家规定,禁止使用农药、激素、合成色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如蕃茄红素、防落素、青霉素、多效唑、膨化剂等,都不准用。同时,要有监督体系、认证体系,违者按规定处理,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凡有机产业园都要检测验收,发给证书。真正是有机产品可公开展销,可以进入超市,设有机产品专柜,也可以办有机产品专卖店,办有机产品餐饮店,还可以与学校、医院、养老院合作,组织团购,为学生、老师、病人、老年人专供有机菜食品,以保证安全,扩大社会影响,增强人们的安全生产生活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对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和名牌产品,要实行保护政策。新洲全区仅林果业引进和创新的品种就有50多种,如姚河白茶、克昌塆村蕾竹、和平黄岗的桑鸡蛋、徐古的猪肚菇、秀珍菇、毛木耳、汪集的肥肝鹅、黄颡鱼、李集的黑蕃茄等珍贵名牌产品,分别获得了市、省和国家奖励。要按国家规定办理认证手续,取得注册商标,扩大宣传,不准作假,不准侵犯创建品牌的主权,违者必究,依法处治,以保护新品种、新科技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向高新科学的方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