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进沙退”到“点沙成金”——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造福于民

2012-06-15 05:05张文娟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11期
关键词:防沙沙地治沙

文│本刊记者 张文娟

从“人进沙退”到“点沙成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造福于民

文│本刊记者 张文娟

沙漠并不是死亡之海!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年,钱学森在西北边疆从事导弹、卫星、火箭国防科研,他的足迹遍布西部的戈壁荒漠,极端恶劣天气,边疆人民生活艰辛让他印象深刻,同时他也发现,茫茫戈壁有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的植物顽强地生长着,有些植物如沙棘、甘草还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

一个大胆判断闪现,钱学森道出了一个惊世预言——“西部中国16亿亩沙漠戈壁,将会为国人每年生长出几千个亿!”

如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功的防沙治沙模式让钱学森的预言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宁夏在抵御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地)的合围中,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国防沙治沙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同时,也探索出收益丰厚的沙产业发展模式。

人进沙退

据了解,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保护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畅通,宁夏依靠群众的智慧,创造出麦草方格治沙技术,固定了流沙,绿化了沙漠,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这一治沙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历经半个世纪的推广应用,如今已经将沙漠逼退了20多公里,不仅保证了包兰铁路的畅通,而且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根本转变。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宁夏完成了沙地立地分类评价、半荒漠地区抗逆树种选择、沙地野生灌木资源利用研究、宁夏毛乌素沙地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沙产业开发试验示范等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这些科研成果在推动宁夏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其他地区荒漠化防治事业。

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宁夏的防沙治沙基本形成了包兰铁路中卫沙坡头段‘五带一体’防风固沙工程型模式;盐池、灵武毛乌素沙地生态综合治理型模式;平罗河东沙地丘间补种适生灌木封育修复型模式;扬黄灌溉生态农业(林业)综合开发型模式。

2008年,我国批准宁夏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加快建设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据宁夏自治区林业局党组书记赵永清介绍,四年来,宁夏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培养防沙治沙专业人才,注重科技治沙,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在全社会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防沙治沙模式,有效遏制了生态恶化的趋势。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宁夏全区沙化面积由上世纪70年代的165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18.3万公顷,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十一五”期间,宁夏防沙治沙目标任务为26.26万公顷,实际完成目标任务的351%,达92.26万公顷,生态环境改善的幅度跃居全国第二位。

宁夏防沙治沙的成功模式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已有60多个国家的专家来宁夏学习防沙治沙经验。

沙里淘金

但是,宁夏人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探索在防沙治沙基础上变沙害为沙利,通过发展沙产业寻求一个科学治沙用沙的路子。

2009年12月,自治区政府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沙产业推进宁夏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决定未来10年投资113亿元,通过加速发展沙生中药材产业、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沙区瓜果产业、沙区设施农业、沙料建材业、沙区新能源产业和沙漠旅游休闲业,加快发展沙产业,化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

为此,宁夏实行了“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进一步将拍卖、租赁、承包以及无偿划拨宜林沙荒地治理开发的使用年限放宽到30~50年,流动半流动沙地延长到70年,并且允许继承、转让和抵押。对农民发展沙产业、特色林果业,给予造林补贴和财政资金补贴。同时,在税收、信贷、贴息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2010年12月,《宁夏防沙治沙条例》的实施为宁夏化沙害为沙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一切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参与治沙的积极性。

宁夏中卫市就是“变沙害为沙利”的一个典型。近年来,这个市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探索“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科技支撑、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的治沙用沙模式,打破“只投入,不产出”的治沙魔咒,在一些领域成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设施农业让沙山竟成“花果山”。在寸草不生的沙窝窝里,宁夏开始发展设施农业。2008年以来,宁夏中卫市组织科研攻关,两年间在沙漠边缘平沙整地2万多亩建设腾格里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已建成日光温棚1200座,沙漠弓棚400多座。据了解,当地的设施农业示范区,主要以无土沙垄栽培和膜下节水滴灌的方式,种植有机瓜菜。沙漠光照足、病害少,具有发展设施农业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温室墙体用麦草垛垒建,墙体里外使用草泥砌护,保温性能良好。目前,沙漠日光温室已有2大类7个品种果菜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有机认证。“沙漠有机果菜”品牌已得到社会认可,所产果蔬因绿色、有机而畅销区内外,售价高于同类产品。

宁夏实行了“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进一步将拍卖、租赁、承包以及无偿划拨宜林沙荒地治理开发的使用年限放宽到30~50年,流动半流动沙地延长到70年,并且允许继承、转让和抵押。

——打造沙漠旅游人文新景观。“黄山游罢不望岳,宁夏归来不看沙。”伴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兴盛发展,宁夏在“沙地”上做起了旅游业的大文章。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旅游区是首批全国5A级旅游景区。在这里,宁静的黄河、浩瀚的沙漠、萋萋的绿洲、轰鸣而过的列车,和谐地融为一体,这里既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依托世界治沙奇迹、独具特色的沙漠旅游资源,这里开发了沙漠娱乐游、户外运动游、探险游、科考游、休闲度假产品体系,成为中国沙漠旅游第一品牌,国际沙漠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沙漠旅游产业项目,从2009年开始,中卫市投资3亿元对腾格里沙漠、绿洲、荒漠等进行整合,开发出22平方公里沙漠湿地旅游景区。对沙坡头旅游区实施“南扩北延东进西推”工程,建设了黄河文化长廊、沙雕广场、沙漠观海楼等。自治区政府还按照建设“国际沙都魅力中卫”的理念,聘请中国科学院领衔的顶尖团队担纲设计了宁夏国际沙漠博览园,拟建设沙漠文化创意区、世界防沙治沙成果展示区、沙漠珍稀动物园、沙漠会展区等。目前,中卫沙漠旅游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次)超过100万,旅游每年带来的综合收入超过4亿元,沙漠旅游产业已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引进企业投资落户,建造人工绿洲。沙漠淘金虽然艰辛,然而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是吸引了对商机“嗅觉”异常敏锐的企业纷至沓来。为了激发社会各界治沙造林、兴办沙产业的热情,中卫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鼓励政策,规定不论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在沙区开发建设,给予无偿划拨土地,并由土地管理部门核发土地使用证,林业部门发给林权证,提倡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同时,根据国家造林补偿政策,对单位或开发大户在沙区营造防护林、经济林,给予资金补助和治沙贷款贴息扶持。以木浆为原料的中冶美利纸业10年来投入6亿多元,在沙漠边缘种植以速生杨树为主的造纸原料林50万亩,让沙地后退了10多公里;香山酒业、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起了植树基地和花卉基地,经营规模小的几百亩,大的上千亩,在沙海中造出了一个个人工绿洲。

仍需新突破

目前,宁夏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到防沙治沙固有的自然、人为因素制约,宁夏进一步完善综合示范区建设仍需要寻找突破口,加快遏制荒漠化延伸的步伐。

据自治区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宁夏目前仍有沙漠化面积118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2.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

相关人士介绍,由于宁夏沙区人口和资源的矛盾依然突出,过度放牧、盲目开垦等因素依然存在;而且沙化治理逐步从单纯的生态治理向生态产业带动路线发展,治理方式转变难度更大,如遇多年连续干旱,土地沙化现象仍可能反弹。

因此,宁夏防沙治沙的道路还将任重道远。

编者按:近日,国家林业局表彰了一批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宁夏7家单位被授予“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称号。近年来,宁夏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湿地恢复与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前举办的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上,宁夏特举办了“2012中阿防沙治沙合作论坛”,以此向世界各国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全面宣传推广宁夏防沙治沙经验,向阿拉伯国家输出防沙治沙技术,同时利用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为阿拉伯国家培训防沙治沙技术人才,促进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与宁夏当地开展防沙治沙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猜你喜欢
防沙沙地治沙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防沙治沙视角下林业生态建设分析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沙地迷宫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风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