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忠,杨建涛,高建华,2
(1.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2.河南大学 研究生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随之引发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国土空间从东向西呈现出多个梯级,这使得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之后,还有在广大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能和必要。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是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延伸,也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包括河南省在内的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五”计划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地带。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开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了东部沿海地区。“七五”计划首次明确提出按照经济梯度水平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级,开始以“梯度发展战略”调整和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对此后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影响深远。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东部地区获得了大量优惠政策,再加上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东部地区得以迅速发展,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环渤海地区三个高梯度地带,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梯度差距逐渐拉大。为缓解区域间非均衡发展的矛盾,20 世纪末我国确立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相继实施。
对我国经济梯度的划分和安排,集中体现了我国对经济梯度这一概念的认识演进,这也构成了分析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提。人均GDP 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指标,是用以标志经济梯度的主要变量。
从图1 可以看出: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人均GDP已突破7 万元,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5 省份人均GDP 均已突破4 万元,东部沿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梯度地区。内蒙古人均GDP 已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接近5 万元,辽宁和吉林也已突破4 万元,而其余大多省份还都在3万元以下。人均GDP 在2 万元以下的西藏、甘肃、云南和贵州四省区,均属于“西部大开发”战略范围,与东部沿海地区差别悬殊,为明显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低梯度地区。我国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多处于中间梯度,其中,河南省位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等偏后位置(第21 位),低于我国29992 元的人均GDP 水平。目前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尚处于启动阶段,下一步将进入产业转移规模化阶段,产业转移将日益加速。[1]鉴于此种情况,河南省应注重把握当前这一重要战略机遇,积极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图1 2010 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GDP 及排序
TOPSIS 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即趋近理想解方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2-4]TOPSIS 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构造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借助“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去排序,用靠近“理想解”和远离“负理想解”的程度,作为评价各个方案的依据。“理想解”是各备选方案的最优解;反之,“负理想解”是系统方案的最不优解。
TOPSIS 评价模型的建立过程如下:
第一,构建初始矩阵,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假设问题模型有n 元目标和m 个被评价单元,第i 个评价单元在目标j 下的值为Mij,将初始矩阵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矩阵,记为Z:
第三,计算距离,确定接近度:
为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必须明确河南省主要产业的梯度系数[5],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具有承接优势的产业类型。产业梯度系数主要受两个因子的影响:一是创新因子,本文以比较劳动生产率(Lij)来表示,它取决于区域技术学习与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因素与上一层次区域平均水平的比较;二是产业集中因子,即专门化率,用区位熵(Qij)来表示,它取决于区域要素与上一层次区域同要素的比较。两指标的具体公式为:
式中:lij为i 地区j 部门的从业人员数,Lj为全区j 部门的从业人员数,eij为i 地区j 部门的产业增加值,Ei为i 地区GDP,Ej为全区j 部门的产业增加值,E 为全区GDP。产业梯度系数(Tj)可表示为:
考虑到数据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可获得性,指标计算的可操作性以及各项指标进行横向比较或指标分级的可能性,为尽可能体现并评价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在全国的位置,经过经验借鉴[6]、指标初选、意见征询、反复筛选,在众多涉及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指标中最终确定最有代表性的6 个指标要素,即人均GDP、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企业数、进出口总额和高速公路里程。以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基本评价单元,以《中国统计年鉴》(2011)为数据源,可建立评价模型的初始矩阵。产业门类和大类划分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572—2002),相关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0)。需要说明的是,第三产业由于统计数据不足,此处选用2009年数据进行计算。
按照以上指标选择与标准化处理方法构造决策矩阵,结合上文运算过程,可得如表1 所示的计算结果。
表1 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接近度及排序
从表1 可以看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梯度差异普遍存在,且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具有明显的梯度差,东部沿海省市经济接近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广东省的经济接近度列第一位。广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均位列全国之首,广州市和深圳市两个副省级城市区域性中心作用突出,经济辐射功能日益凸显。
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等5 省市经济接近度仅次于广东省,分别位列第2—6 位。除以广东省为主体的珠三角外,长三角、山东半岛、京津环渤海等区域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甚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占尽先机,当前也均面临着产业发展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
辽宁省和河南省经济接近度分别位列全国第7和第8 位,分别位列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首位。
根据对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TOPSIS 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出2000 年和2005 年全国经济接近度,将之与2010 年的进行对比,如图2 所示。
图2 2000—2010 年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接近度
第一,从三个年份各省市经济接近度数据走势看,2000 年到2010 年全国经济接近度总体形势变化不大,广东省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十年来经济接近度始终保持遥遥领先,承接国外尤其是港台地区产业转移优势明显,与长三角两省一市和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河北等环渤海区域成为支撑起我国经济接近度的“三足”。
第二,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接近度水平较低。除河南省2010 年这一指标达到0.310 外,中西部其他省市三个年份经济接近度均不足0.3,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总体来说,我国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东中西梯度差异明显。
第三,从三个年份经济接近度变化幅度看,长三角地区经济接近度自2000 年以来有较大程度提升,尤其是江苏省,整体增幅达到0.256,居全国之首。这与20 世纪末以来苏南地区积极承接外商投资相一致,2005 年后这一数字一直保持在高位,基本稳定。京津环渤海地区总体经济接近度提升了0.043,各省市也较为均衡,这可以从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个组成部分均衡发展、错位竞争中得到解释。
第四,近年来,内蒙古、河南、江西、陕西等地经济接近度有明显提升(均突破0.1),山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经济接近度的提升也接近0.1,说明这些省市积极营造招商环境、承接产业转移效果明显。
第五,西部地区提升效应不太明显,新疆和西藏总体水平甚至还有小幅下降,其他省市经济接近度均有小幅提升。这说明区域经济发展落后、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和区位限制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推进。
本文对河南省2010 年第二产业和2009 年第三产业各细分行业进行比较劳动生产率、区位熵和产业梯度系数的测算,结果见表2。
表2 河南省非农产业分行业梯度系数
从表2 第二产业各细分行业的产业梯度系数可以看出,河南省整体比较劳动生产率、区位熵、产业梯度系数较低。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小于1,以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综合表征的区域创新因子(包括产业劳动者的技能、技术创新水平和转化为生产的能力等因素)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处于明显的劣势状态,呈现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整体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区位熵接近或大于1 的有20 个,表明河南省产业发展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非农产业区位熵大于1 的行业基本占全部行业的一半,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
第一,区位熵大于1,整体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仅有3 个,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表明这些产业有较高的竞争优势和产业梯度优势,有承接精深加工和高水平产业转移的基础。其中,河南省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区位熵达到6.421,整体产业梯度系数达到4.334,存在特别高的竞争优势。这说明产业梯度优势高的工业行业仍集中于资源开采与资源制成品。
第二,区位熵大于1,产业梯度系数接近或大于0.25 但小于1 的有17 个,即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这些行业和领域整体发展集聚程度、专业化水平较高,但发展稍低于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投资和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有弥补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前后向关联的承接产业转移基础。
第三,区位熵、梯度系数均很低的产业,只有依靠承接大型龙头企业产业转移,才能取得跨越式发展。如区位熵、梯度系数均不足0.1 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就需要大力引进富士康这样的龙头企业并实施垂直整合,谋求爆发式增长。
河南省经济接近度位于全国经济梯度的中上等级,且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基础,且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接近度差异明显,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优势明显、空间巨大。
在河南省这样的平原农区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河南省与河北、四川、湖北、安徽等省地域接近,经济接近度较为相似,区域竞争异常激烈,因此,迫切需要抓住我国甚至全球区域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
综合比较劳动生产率、区位熵、产业梯度系数等因素,河南省在有色、食品、纺织、轻工、建材、装备、汽车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些可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电子信息可以作为跨越发展的突破性行业,通过承接龙头型产业转移加快发展。
[1]邓海,郭惟地,章涛,等.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EB/OL].[2012-02-10].http://magazine.caixin.com/2010-09-18/ 100182411.html.
[2]WANG C L,YOON K S.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making[M].Berlin:Spring-verlag,1981.
[3]李晖,王莎莎.基于TOPSIS 模型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0(8):64-68.
[4]鲁春阳,文枫,杨庆媛,等.基于改进TOPSIS 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资源科学,2011(3):535-541.
[5]贺清云,蒋菁,何海兵.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经济地理,2010(6):960-964.
[6]李小建,覃成林,高建华.我国产业转移与中原经济崛起[J].中州学刊,2004(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