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强打老者就是20世纪种种观念、文化等因素长期作用而摧毁斯文、毒化人心之产物。当下国人若欲重建和谐之治理秩序,就不能不进行一项基础性工作:化解人心之毒,重建斯文。
因为政治见解不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韩德强在当庭广众之下,扇了一位老者两个耳光,并在警察面前与之厮打,引起人们广泛议论。很多人从政治角度议论,但这一事件,其实可以还原到一个最基本的层面:文明。更具体地说是文明的丧失,或者说,斯文扫地。而这一点,实为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人与人之间存在政治分歧,乃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知识分子之间意见不同,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果知识分子知道斯文,那他就会斯文地解决这些纠纷,比如通过论辩。然而,在韩德强这样的知识分子身上,致命的问题首先是无礼,没有斯文。因为没有斯文,他们就会因为政治分歧而愤怒。并且,他们的心灵中没有任何东西可用以控制自己的愤怒。于是,本能宣泄而出,以暴力解决政治立场上的分歧。
然而,人们或许不应当将此不当行为全部归责于韩德强。韩德强的行为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但不那么极端而性质类似的事情,在知识分子中、在精英群体中,所在多有。从孔庆东连爆粗口攻击记者为汉奸、此起彼伏的网络掐架的语言暴力,到两位中国客人在瑞士航空公司的班机上因为座位调整打架,导致航班被迫返航的肢体暴力。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会有话好好说,总爱以暴力解决分歧和纠纷?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拥有众多名牌手表,其实也是放纵本能的结果,只不过这里的本能是占有物质之欲望。也许不得不说,当代中国的精英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普遍缺乏斯文的。
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至少从尧舜时代开始,中国文明就是礼乐文明。礼就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规则,它全面地规范人的一切活动。《诗经》以及由此而生成的诗赋词曲、朝廷的雅乐,民间的小调、戏曲,构成中国乐的传统。如班固所说:“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行,合为一体。”正是礼乐塑造了优美而得体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也塑造了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当然,承载礼乐的主要是君子。但即便普通农民,在士君子示范下,也会明礼,也会知乐,而行为得体。这就是“斯文”。
历史上,礼乐文明曾经屡遭破坏,而又屡次恢复。20世纪则是一个破坏的时代。而且,与以往战乱等因素不同,这一次,破坏的主体是知识分子。19世纪末,中西深度交接,中国士大夫为西方的强大震惊,对中国文明产生了怀疑。不过,这个时代,士大夫还是投入更多精力学习西方的现代制度。而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深思熟虑,中国固有教育体系被全盘推翻,代之以偏重技术化的西方教育体系——这也是基于对西方之误解。由此导致士君子养成机制中断,知识人只掌握知识,而缺乏文明教化。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20世纪中国文化的危机也正因此而起。
民国初年,宪政巩固失利,知识分子将此归咎于中国文化,主要是儒家,尤其是儒家所守护的礼乐文明,从而掀起了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到20世纪中期则发展为摧毁传统的广泛的社会、政治运动。在这些运动中,礼乐,也即斯文被妖魔化,被当成妨碍中国现代化的障碍。在过去三四千年中,斯文始终是被人尊重、为人向往的,但现在,斯文反成罪过,斯文被说成虚伪。这些观念,通过教育体系,通过大众媒体,广为传播。
比较而言,知识分子所受影响最大,普通底层民众反而所受影响较小。于是,至少在过去大半个世纪的情形是,接受过较好教育的人群更为粗鄙、粗野。教育程度较低,甚至没有接受过多少现代教育的农民,反而更为斯文。在历次思想、教育、社会、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们之间相互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的斗争本身就是礼乐崩坏、人心野蛮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摧毁了人与人之间仅有的一点信任,推动了人心的野蛮化,把斗争意识深深植入知识分子心中,甚至于植入整个社会人心。过去三十年的商业化大潮没有疗救这种心理疾患,贫富差距等问题进一步给人们带来普遍的焦虑与不安,并形成群体之间的不信任、紧张。
韩德强打老者就是20世纪种种观念、文化等因素长期作用而摧毁斯文、毒化人心之产物。当下国人若欲重建和谐之治理秩序,就不能不进行一项基础性工作:化解人心之堕,重建斯文。这个工作与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完全可以相辅相成。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設提到战略高度。斯文重建工作的入手处在教育,要教育孩子,教育成人,塑造君子,塑造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