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勤
河南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新乡 453000
1.1 临床资料 收集整理我院2011-01—2011-10收治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患者70例,患者均经过头颅CT或MRI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病变。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9例,女16例,血栓性脑梗死23例,腔隙性脑梗死12例;合并高血压28例,糖尿病9例,感染4例。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血栓性脑梗死21例,腔隙性脑梗死14例;合并高血压26例,糖尿病11例,感染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及并发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每12h脐旁2cm皮下注射1次,两侧交替,连用7~10d。用药期间不使用溶栓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对照组静滴胞二磷胆碱、川芎嗪及能量合剂等,口服尼莫地平、维生素C、维生素E及对症支持治疗,有脑水肿征象时予以20%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在治疗的过程中,及时对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密切注意患者所存在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同时对治疗组的患者加强关注,记录患者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定 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均进行定时检查,分别在治疗前及后3d、14d、21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d后行疗效评定。将治疗情况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恶化5种情况。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1]。
1.4 统计学方法 对2组患者的数据对比使用SPSS 13.3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通过临床治疗,2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改变,在神经功能缺损上,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3d后病情得到了一定缓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而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3d后病情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其病情还在不断发展,治疗14d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缓慢下降。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14d及21d,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程度有很大差别,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35例患者,基本治愈14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2例,无变化2例;对照组35例中,基本治愈6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3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
进展性脑卒中占急性脑卒的20%~30%,在通常的治疗过程当中,进展性缺血性脑卒往往会在治疗后的24h病情继续恶化,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我们可以发现,对照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3d后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治疗21 d后才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效果。治疗组患者通过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可能存在影响的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等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治疗组3d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2]。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致病因是患者脑部血栓产生了扩展或再形成,以及患者的高血压、高血糖、高黏血症、医源性及出血转换等都会进一步的对患者病情产生恶化。总之,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高纤维蛋白原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加强治疗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3]。
[1]中华神经学会 .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315.
[2]冷崇健,陈光伟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09,2(5):8-9.
[3]张大鹏 .糖尿病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