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守华
周永珍老师如今独自住在北京繁华市区的一栋旧住宅楼里,身居闹市,却心静如水,仍旧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简朴的家里,不缺的唯有图书和资料。她很高兴有人能够进入她的讲述,分享她研究中的艰辛和快乐。
故事始于解放初期的某一天,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接待了一位旧书商。这位书商带来了五册档案。陈毅异常惊讶,这五册档案里面记录了他人生历程中关键阶段的一段历史。睹物思旧,陈毅深深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五册档案全部是上海华法教育会的档案,主要是1919年前后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赴法时,办理各种手续的单据、信函及中外报刊的有关报道剪报。陈毅曾经是赴法勤工俭学队伍中的一员,那位书商看到档案中有涉及陈毅市长的内容,便托人找到他,将其呈上。
五册档案让陈毅想起了难以忘怀的留法岁月。
1919年夏天,陈毅和一批青年学子一起,兴致勃勃地从上海出发,登上了远渡重洋的邮轮。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有欢乐也有苦痛,勤工俭学生活开始不久,由于法国经济萧条,工厂停工,靠在工厂打工维持学业的中国留学生陷入了断炊的困境……陈毅还记得,1921年10月,在中国留法学生被押送回国的船上,他曾向自己的同乡同学金满城提到,将来一定要写一部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把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做工、求学、生活的情况有血有肉地再现出来。
金满城上中学时就与陈毅是同窗好友,后来他们又一起考入留法预备班,一起赴法国求学,所以,深得陈毅的信任。于是,陈毅得到这五册档案后,马上转给了金满城,希望他据此开始撰著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金满城长期在新闻出版界工作,翻译出版了一批法国文学作品。当金满城正在酝酿写作留法勤工俭学历史之际,“文革”开始了,金满城受到迫害,并于1971年病逝。金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五册档案,为了不使它们散失,又完璧归赵,将其交还给陈毅的家人。“文革”期间,陈毅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陈毅夫人张茜却妥善地将这五册档案保护起来,并最终完整地保存下来。1972年,陈毅去世后,他的家属将这五册档案交给了国务院办公厅。有关同志翻阅档案后,认为其涉及的内容属于中国近代史范畴,于是就将这五册辗转存留下来的档案移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后合并为国家博物馆),编号入库保存。
中国革命博物馆一直保存着20世纪初中国学生留法勤工俭学的少量档案资料。1995年前后,李铁映多次指出,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成为国内收藏留法勤工俭学专题文物资料丰富和比较全面的单位。于是从1996年起,博物馆就开始在全国各地,甚至远赴法国广泛搜集资料,收获斐然,尤其珍贵的是,得到一些当年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家属的慷慨捐赠。之后,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始筹办“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展览”,将馆藏中有关那一时期的档案和资料全部调阅出来,对那一段特殊的历史进行梳理。周永珍老师参加了此项工作,也就在那时,她第一次接触到这五册档案。
这是五本用白报纸装订而成的册子,上面整齐地贴满了单据、信函和简报,封面是黑色漆面,烫金印着“华法教育会”几个大字。周老师说,1997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曾出版过一本《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图录》,上面选印了五册档案的部分内容。这本图录印数不多,笔者终于在一家书店找到,并“斥资”165元,将店里仅剩的一本余存纳入囊中。
这五册档案是如何保存、流传下来的?又是怎么落到旧书商手里的?周老师说,当年参与过接收工作,现已离世的同事王信平老师的讲述,让她解开了这些档案背后的谜。
华法教育会成立后,学生最初都是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赴法,价钱虽然便宜,但费时费事,中途要倒五六次车,很是麻烦。后来开始改从上海登船起程,由水路赴法。这样,总部在北京的华法教育会特意在上海设立了办公室,专事帮助留学生办理出国手续。这项工作最初由洪诚负责,但此人品行不端,贪污学生钱款,很快便被罢免撤职。接替这项工作的是沈梁(仲俊)。沈梁工作负责,严谨细致,这五册档案就是他当年一张一张粘贴并积累下来的。后来沈家败落,这五册档案也随同其他旧物一起被变卖,流入坊间。机缘巧合,它们竟然被完整地流传下来,让我们有幸在近一个世纪之后,仍能通过那些尘封的纸页,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具体细节。
1919年8月14日,陈毅乘 “麦浪号”轮船赴法,于10月10日抵达法国马赛。图为陈毅与同学在马赛合影。左起:陈毅、金满城、杨持政。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各地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青年远涉重洋,到法国去勤工俭学。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早是在旅法华工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9年,旅法的老同盟会会员李石曾、吴稚晖等人,以自己“苦学之生活”的经验,开始在旅法华工中进行“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活动。进而他们又想到,完全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中国青年圆一个出国深造的梦想。于是,开始筹划运作,这其中一个功不可没的民间中介机构就是华法教育会。
关于华法教育会的成立,笔者在《民国档案》1984年第3期中读到一组解密的相关档案,这就是1917年5月20日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报蔡元培等在京设立华法教育会呈》及所附的《华法教育会纪事》和《华法教育会大纲》。其中《华法教育会纪事》详细记载了华法教育会从1916年3月29日在法国巴黎发起成立至6月22日正式成立的前后经过,及彼时彼刻那些学人的激情演说。
《华法教育会纪事》分为先导、发起、成立三个部分。
起先,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旅法学人曾在一起议论,身在异国他乡,凡有所组织,都要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与当地人互通有无。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如果能够建立“华法共同之团体”这样一个组织,“以学理言,固有互助尚同之宜;以事实言,亦有问俗问禁之说”,就可以帮助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更快地适应环境,促进旅法事业的发展。
1916年3月29日,华法教育会发起会在巴黎自由教育会会所举行。发起会非常隆重,法方有32名代表参加,包括议员、人权会代表、大学教授、中学校长等各阶层人士。中方代表30人,在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非常熟悉的名字: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汪精卫、张静江等。
蔡元培和法国下议院议员穆岱都在会上发表了提倡人道主义教育的演讲,并对华法教育会寄予了极大期望。
在这次发起会上,推举了华法双方的会长和干事,法方会长由大学教授欧乐担任,中方的由蔡元培担任;副会长分别由法方的穆岱和中方的汪精卫担任。
6月22日,华法教育会正式成立大会召开。法方会长欧乐作为大会主席,发表演讲,他在讲话中开宗明义,首先明确了华法教育会的宗旨:“在发展中法两国之友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智育、德育与经济之发展。”他还客观地论述了成立华法教育会对中法双方的裨益:“然华法教育会之助中国,亦即所以助法国也。此并力之工作,诚与二国以平等之益与平等之荣也。”大会还宣读了《华法教育会大纲》,其具体任务之一,就是“介绍多数中国留学生来法”。
1917年5月,北京华法教育会成立,之后,在直隶、山东、上海、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成立分会,开办了各种类型的留法教育学校,至1919年3月,“已成立者将近二十余校”。华法教育会提出的勤工俭学的涉外求学理念,为那些家境贫寒,又渴望出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陈毅就是利用这样的机会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路的。1918年3月,华法教育会四川分会成立,开办了成都留法预备学校。陈毅和兄长陈孟熙,以及同学金满城通过了入学考试,成为第一届150名学员中的一员。当时四川的督军熊克武和省长杨庶堪对这批学生极为看重,明确指示学校,毕业考试名列前30名者,由政府发给每人旅费津贴400元,以资鼓励。成绩优异而家道贫寒的陈氏兄弟,均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这份优待。
当年赴法的中介机构就是华法教育会。“国内之青年学生志在勤工俭学者,在国内之接洽,出国时之引导,出国后之招待,及以后一切生活之关系,殆无一而不与华法教育会发生关系。”早期华法教育会组织赴法留学生出国,大多选择走陆路,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由北京乘火车取道俄国到达巴黎。虽然价格比水路便宜,但中途要倒五六次车,让学生们晕头转向,很是疲惫。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对其封锁,也为了避开中途多次转车的劳顿,赴法留学开始改走水路,从上海出发直抵欧洲。为此,1918年3月25日,华法教育会在中法铁业公司商议组建上海华法教育会,专门负责接洽各地学生赴法事宜。1919年3月17日,首批89名学生乘日船“因幡丸”号离沪,在水上漂泊了近两个月,于5月11日抵达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
此后,在赴法勤工俭学热潮中,上海成了大本营。据统计,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华法教育会共组织了20批,总计1449名留学生从上海乘船赴法。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920年11月7日出发的一批,共计197人,周恩来、傅钟、郭隆真就是这次搭乘法国邮轮“博尔多斯”号赴法的。陈毅兄弟和同期的四川老乡是1919年8月14日乘“麦浪号”赴法的。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的留法勤工俭学档案中,留下了不少华法教育会当年工作的痕迹。为了帮助中国学生了解法国的情况,华法教育会组织出版了《旅欧杂志》、《旅欧教育运动》等多种刊物;特别印制了内容丰富的《赴法须知》,比如其中的“路程”一项,就详尽罗列了由上海开船依次经过的地方,以及到达该地约计花费的时间。
在帮助中国学生赴法过程中,还有一个人的贡献不能埋没,他就是曾经担任过孙中山秘书的朱少屏。1916年起,朱少屏应邀担任创立于上海、堪称中国最早留学中介机构之一的环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从1919年开始,朱少屏就承担了组织、协调、办理护照和购买船票等大量具体工作。环球中国学生会的服务是有偿的。解放初期,陈毅在担任上海市长时,朱少屏的女儿朱青曾担任他的秘书。周永珍曾经采访过朱青。朱青说,陈市长仍然记得当年赴法留学时曾经得到过朱少屏先生的帮助,并开玩笑地说,“办理赴法手续,你父亲还敲了我五块大洋的竹杠”。这当然是指必交的手续费了。
在华法教育会干事沈梁留下的五册档案中,还有几封朱少屏与沈梁之间为学生联系船票的往来函件。
这五册档案中,还有一份档案非常有意思,即1920年5月4日,赵世炎等赴法学生出发前写给上海华法教育会的短笺,措辞恳切,希望在他们到达法国后,教育会能够继续给予指导和援助。
华法教育会 20,5,4
上海
执事先生:
下列的名字便是我们的名字。学生等以自费赴法国俭学,已在会里报名入会。现承会中的介绍,于5月8日乘Quard Bihic号轮往法国。现在起身的时候,每人实拥有三千佛(法)郎,已经会中查验。我们已经填写志愿书为会员,到法国以后,还望会中的指导和援助。我们愿作很忠诚的会员去作学生,望会里迎受我们这点意思。
郑国平,罗成钅容,甘瑞,
熊泽湘,周伯星,周朝极,赵世炎
这批档案还原了当年中国留法学生们出国之前的盛况。拿到护照和船票后,学生们都很激动,忙着上街购买廉价的西服,练习打领带,纠正走路的姿势。出发时非常热闹,举办欢送会,合影留念,在报纸上刊载消息和出国学生名单,华法教育会甚至细致地想到,为这些初出国门的年轻人印制张贴在行李上以免遗失的行李票。
近一百年过去了,那场仅仅持续两年的留法勤工俭学高潮,让近2000名的中国热血青年远渡重洋,探寻真理,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坚强而有力的骨干力量。而其中,华法教育会为留学生们“扶助不遗余力,虽琐碎之事莫不详为指导”的贡献,都静静地留在了这些尘封的档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