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梅 史文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全世界目前大约有3.5亿乙型病毒携带者,我国为HBV高感染区,HBV携带者占总人数的10% ~15%[1]。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厌食,乏力,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胀,黄疸,发热,关节痛等[2]。乙型肝炎所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治疗过程中药物反应都会引起患者自我形象的紊乱,产生不良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对机体是一种损伤,可导致个体应激状态和心理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伤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和患者生理条件,也与患者的心理影响有直接联系[3]。由此我们作出以下研究,收到良好效果。
1.1 一般资料 南京市第二医院某科室2010年5月25日至2010年11月25日入院诊断为乙肝病的患者300例,男187例,女113例;年龄3~76岁,平均年龄38岁。学历:大专及以上22例,高中108例,初中及以下170例,病程0~20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干预组男85例,女65例;年龄3~76岁,平均年龄38岁。学历:大专及以上10例,高中60例,初中及以下80例,有多种并发症同时存在135例,病程0~20年。对照组男102例,女48例;年龄5~63岁,平均年龄40岁。学历:大专及以上12例,高中48例,初中及以下90例,有多种并发症同时存在的140例,病程0~20年。2组入院时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患者入院时基本情况 n=150
1.2 护理 首先从传染病报告卡中获取患者的一般信息,同时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乙肝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目前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饮食、运动作息、自我隔离、情绪等。然后,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组根据收集的信息和患者的学习能力,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出具体的符合患者需要的计划,可集体进行,也可根据患者不同的急慢性肝炎症状,患者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对其针对性的分组心理干预,单独个体差异大的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采用跟踪干预方式,每周3次,每次40 min。集体心理干预:采取上大课的方式集体讲解,把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慢性肝炎病教育的意义,慢性肝炎病的分型、病因、诱发因素、传染途径、临床特征、饮食指导、服药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在此基础上可以多举治疗成功的案例,必要时可以邀请治愈或者病情得到控制的部分出院患者讲解治疗过程,以及如何应对,采取怎样的心态。适时开展这样的讲座激发大部分患者对治疗该病的信心。指出保肝、降酶、抗感染、运用干扰素等虽然都是较长期的治疗过程,但患者对自身的治疗一定抱有平和的应对状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分组心理干预,采取小组模式,使文化背景及接受能力近乎等同的患者有一些相应的兴趣交流机会,激发患者对相近个体病情以及生活志趣之间的了解,提高生存质量。或者可以采取以病房为单位组,使患者之间互相产生心理干预效果,适时引导正确的方向即可。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30 d治疗期间用药情况及症状观察和采用相同检测仪器得转氨酶和胆红素含量控制对比 见表2。
表2 实施计划30 d 2组治疗用药、症状以及检查报告情况比较 n=150,例(%)
2.2 2组30 d后情况转归比较 2组接受心理干预后30 d,由责任护士评价对相关治疗的依从性,患者症状缓解、心理状态、对慢性肝炎知识的了解、饮食控制及生活质量情况。见表3。
表3 3组30 d后情况转归比较 n=150,例(%)
2.3 2个月后2组转氨酶、胆红素、体重控制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4。
由于目前乙肝治疗方法并不能彻底根除HBV,因此在实施治疗前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产生应用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不良反应[4]。无论是从乙肝产生的症状角度还是治疗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反应都会使患者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不利于病情的控制,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肝炎是肝脏的炎性病变,是肝脏最常见的疾病,绝大多数起源于慢性肝炎病毒,少见原因属于自然环境中存在的病毒性因素以及临床用药、酗酒和毒素等引起的肝细胞损害[5]。提高依从性可以保证疗效,有利于监测病情,可避免加重病情[6]。如果我们从心理干预的角度去防治就能抑制恶化,使其保持在一个良好的范围之内。治疗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取心理干预后,干预组30 d后患者转氨酶、胆红素的控制、症状以及用药都比对照组患者好转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干预对慢性肝炎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尤其观察黄疸和有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在不同组的表现能发现心理干预的效果是比较可观的,心理干预与预防具有高效、廉价的特点,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事业,对社会和个人都有极大的好处。干预组的用药情况在口服和针剂同时用药时人数增多,是因为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顺应接受更多的治疗方式方法,并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乙肝的治疗控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重要的还是心理干预对其以后的控制在患者身上体现的客观影响。治疗1个月后的2个月跟踪调查100例发现干预组比调查组的转归情况统一提高,患者转氨酶、胆红素控制情况的复查表明,干预组60%的患者达到了理想,30%控制尚可,仅有10%控制差;而对照组有12%控制理想,44%控制尚可,再44%仍控制差,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干预对提高慢性肝炎病患者的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能力有很好的作用。降低了患者再次入院的可能,降低了治疗的费用,生活质量从而得到保障。
表4 2组2个月后复查胆红素、转氨酶指标及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调查 n=100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乙肝症状及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心理应激,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使患者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情对待这些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临床工作中建议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以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1 徐鸿珊主编.抗病毒药物及其研究方法.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17.
2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32.
3 刘文平.药物不良反应的心理损伤及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3,19:786.
4 张大志.乙肝的长期治疗应考虑患者经济能力.肝博士杂志,2009,5:7.
5 梁扩寰,李绍白主编.肝脏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12.
6 崇雨山.重视慢乙肝患者的依从性(上).肝博士杂志,2009,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