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生态城市空间结构设计的技术特点,并且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在设计以及使用当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出一些先进的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关键词: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cological city space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ined with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ecological city space structure in design and use of common problems are discussed, summarizes some advanced ecological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odel.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Spac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城市是人类生活极其重要的载体,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对于生活环境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认识。因此如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性问题。生态城市主要是在现有城市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理论以及先进的技术以及手段进行优化升级,在现代文明时代形成的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可以说生态城市是生态系统与居住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是时代赋予现代城市的一种全新功能。
我国在20世纪开始着手研究生态城市的建设等问题,发展至今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成的指导方针与和方法体系,即建立以社会、经济、自然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城市理论。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而言,它必须满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只有将社区内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良性循环。在优化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过程中,需要始终以生态性能为主体结合整体环境与建筑相关的设计和管理要素,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居住社区。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强调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在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同时,还重视对人们居住地各种非自然物质构成环境的生态作用的认识,即重视住宅以及多元化的生活区域设施环境的作用。城市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优化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的目标就是强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主导作用,加强城市的自我协调能力。合理高效的利用物质能源与信息,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保护环境,并且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最终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生活的最优环境。
二、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由于城市的地域空间十分有限,但同时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种活动的需求,因此形成了不同功能分区(如下表1所示)以及同类活动高度聚集等特点,而且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区域化空间急剧扩张,势必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为了能够将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确保生态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问题。
功能区域 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 住宅区 行政区 文化区 工业区
代表机构 金融机构、大型公司总部、现代化国际贸易中心 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超市以及娱乐场所 住宅楼以及服务性设施 政府、法院以及检查院等行政办公楼 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展览馆等 工厂以及产科技业园区
景观特征 以高层或者超高层为主的建筑群密集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密集的住宅楼 密集的办公楼 具有一定风格独特的建筑 具有一定规模的厂房等其他建筑
表1 城市功能区特征
在研究基于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的过程中,采取区域相关性、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生态城市的地形、气候、植被以及土壤等指标,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选择生态城市敏感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到最佳的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可以将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划分成优先开发区、引导开发区以及重要保护区三大部分。其中优先开发区是指城市的地生态敏感性较弱,可以用于经济建设以及城市外延的经济建设;引导开发区是城市在一定生态保护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引导以及对开发和利用进行有效控制;重要保护区是指生态城市的敏感性较强,整个区域具有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屏障等生态防护功能。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过程实质上就以生态发展为主要出发点,对城市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分配,在对生态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的完整性以及生态过程的稳定性为根本目的,并且对一些生态系统较为薄弱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图
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是指在顺应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在城市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下共同建立起来的一个开放式的复合系统。城市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含着各种独特的生物以及非生物因素,所以对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应该采用动态开放的设计理念,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功能的变化以及人们的需求。以下就对几种常见的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进行探讨:
(一)中心集中式
中心集中式的空间优化模式主要是指从区域中心开始,以辐射状向外围和去向外围不断拓展的模式。这种空间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城市的核心位置较为固定并且突出,整体布局能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以及完整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中心穿越交通的压力,并且便于城市内部各个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但是中心集中式的空间结构的缺点在于城市功能区域相对较为混杂,不利于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组织,而且中心集中式强调均衡发展,弹性小,对于一些存在特性差异的区域则会起到一定得抑制作用,因此在使用中心集中式空间结构时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布局、区域性差异以及经济建设等各种客观因素。
(二)中心分散式
中心分散式的空间优化模式主要是指围绕一个核心区域在周围形成多点、分散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中心分散式与中心集中式的区别在于它不强调核心周围的均衡发展,因此具有一定的弹性,有利于经济特点突出或者某些新区的快速发展,而且具有较强的中心流散性,能够有效地缓解中心压力,对于组织生态城市绿化系统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中心分散式的空间结构却无法突出城市的中心地位,而且较为分散的结构也不利于各区域间以及城乡间的交通联系,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三)沿江集中式
沿江集中式的空间优化模式主要是指沿江河的走向进行布局,顺式发展,形成集中连片的发展格局,这种模式能够分利用城市交通走廊的基础设施,所以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便于未来向着大规模城市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沿江集中式的缺点在于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狭长的圈层状,城市功能区域相对较为混杂,不利于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组织,而且还不利于建筑用地与交通用地的相互协调,干扰性较大,存在较多的不经济性因素。
(四)沿江分散式
沿江分散式的空间优化模式主要是指沿着江河呈现出狭长分散的空间分布,形成中心组团加外围组团的发展格局,这种空间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所以有利于组织安排城市生态绿化系统。但是沿江分散式的空间结构却淡化了城市中心地位,同样不利于各区域间以及城乡间的交通联系,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中心不适应于进行大规模发展的城市。
总之,在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的选择上,需要因地制宜,符合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遵循《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保护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加强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是对生态城市的敏感性以及安全性、生态系统质量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对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它体现了生态系统地域形成过程与特征,是阐明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本地特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方向的方法,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主体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着居住社区的自然条件、水文条件、气象特点、地表结构以及动植物区等等。而且一座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特点,另外通过对生态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也是人们对自己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实现方式。在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城市主体的结构以及功能区域的划分结合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进行组合、分配,这其中不仅仅是单纯的进行人造或者人为地进行配置调整,更多的是需要融入多种生态因素然后在人为控制或者影响下进行设计改造。
参考文献:
[1] 祝宁,关崇.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杨宝玉.浅谈居住区的景观设计[J].安徽建筑,2006年05期.
[3] 王东建.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思考[N].郑州日报,2011年.
[4] 赵建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蓓蓓.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27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