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红燕,钱秀娟,刘长仲
(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蚜虫、蓟马和盲蝽是紫花苜蓿上常发性的主要害虫[1-4],对紫花苜蓿的产量、品质和种子生产影响很大。由于长期连续、单一使用化学农药,使不少作物上的蚜虫产生了抗药性,尤其对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的抗性更为突出[5]。世界各国在防治虫害药剂的筛选上,出现由生物型农药逐步替代其他类药剂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对苜蓿蚜虫、蓟马和盲蝽的为害、分布、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已有较多报道[4,6-8],对天敌的作用、品种抗性以及刈割对害虫的影响也有报道[9-12],但对药剂防治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13-16]。试验选用低毒的氯化烟酰类杀虫剂、生物杀虫剂、有机磷农药和菊酯类农药,对苜蓿蚜虫、蓟马和盲蝽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试验,以期为合理使用农药提供参考数据。
供试药剂为5%蚜虱净乳油(江苏克胜股分有限公司生产,市售);0.6%虫螨光可湿性粉剂(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南京第一农药厂生产,市售);40%氧化乐果乳油(沧州神骅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药剂采用推荐浓度范围,试验设每种药剂2 000倍液,喷药液60kg/667m2,即蚜虱净、虫螨光、高效氯氰菊酯、氧化乐果的有效成分用量分别为1.50、0.18、1.35、12g/667m2。以喷洒清水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采用枝条统计法。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随机调查20个枝条,将蚜虫、蓟马和盲蝽拍抖在白纸板上统计数量。施药后第1、3、7d检查残余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对防效进行LSD检测并计算药效:
供试药剂对紫花苜蓿均无药害现象发生。供试药剂对豌豆蚜均有防治效果(表1)。其中,5%蚜虱净乳油和40%氧化乐果乳油效果更好,见效快,施药后第1d的校正防效分别是96.44%和97.86%,显著高于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0.6%虫螨光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P<0.0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的防效为84.32%,显著高于0.6%虫螨光可湿性粉剂(P<0.05)。施药后第7d,5%蚜虱净和40%氧化乐果仍然保持较高的防效,分别为97.93%和98.05%,而0.6%虫螨光的防效显著增加,达到95.57%,与蚜虱净和氧化乐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虽然,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效显著低于其他3种药剂(P<0.05),但仍然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88.11%)。
供试药剂均能有效地控制蓟马的发生数量(表2)。其中,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蚜虱净乳油和40%氧化乐果乳油更好,施药后第1d的校正防效分别是96.37%、97.94%和98.12%,显著高于0.6%虫螨光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P<0.05)。施药后第7 d,高效氯氰菊酯乳油、蚜虱净乳油和氧化乐果乳油的校正防效仍然在93%以上,虽然,虫螨光的防效增加到86.23%,但显著低于其他3种药剂。
从表3可以看出,5%蚜虱净乳油和40%氧化乐果乳油防效好,见效快,施药后第1d的校正防效分别是85.06%和89.15%,显著高于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0.6%虫螨光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P<0.0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的防效为71.79%,显著高于0.6%虫螨光可湿性粉剂(P<0.05)。施药后第7d,蚜虱净和氧化乐果的防效仍然较高,分别为79.48%和78.43%,而虫螨光的防效有所提高,达到74.26%,与蚜虱净和氧化乐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效只有63.70%,显著低于其他3种药剂(P<0.05)。
表1 4种药剂对豌豆蚜的田间防治效果Table 1 Effects of insecticides on Acyrthosiphon pisum%
表2 4种药剂对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Table 2 Effects of insecticides on thrips%
表3 4种药剂对盲蝽的田间防治效果Table 3 Effects of insecticides on plant bugs%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蚜虱净、0.6%虫螨光等新型低毒农药对豌豆蚜、蓟马和盲蝽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d,2种药剂对豌豆蚜和盲蝽的防效与4.5%高效氯氰菊酯和40%氧化乐果等常用农药相似,蚜虱净对蓟马的防治效果优于虫螨光,高效氯氰菊酯对盲蝽的防效较差。试验证实,蚜虱净、虫螨光的防治效果与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效果相似,可用以替代该类药剂,或与之轮换使用。如果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合理的使用,既能提高药效又可减轻抗性,并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1]高有华,刘长仲.不同温度下的豆无网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J].植物保护,2008,34(4):57-59.
[2]兰金娜,刘长仲.苜蓿斑蚜刺吸胁迫对苜蓿幼苗的生理影响[J].植物保护,2007,33(6):74-77.
[3]刘长仲,兰金娜.苜蓿斑蚜对三个苜蓿品种幼苗氧化酶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9,19(1):32-35.
[4]张新瑞,刘长仲,严林,等.苜蓿田主要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研究[J].草地学报,2007,15(6):556-560.
[5]康天芳,刘长仲,马文生,等.几种药剂对苜蓿斑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试验[J].植物保护,2005,31(4):90-92.
[6]冯亚宁,张栋海,刘智敏,等.温度对苜蓿蚜实验种群参数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8(3):60-62.
[7]高有华,刘长仲.豆无网长管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J].草原与草坪,2007(2):25-27.
[8]魏列新,王森山,贺春贵,等.牛角花齿蓟马对苜蓿传粉作用的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7(1):10-13.
[9]刘乾,刘长仲,孙鹭,等.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三叶草彩斑蚜的功能反应研究[J].植物保护,2009,35(2):78-80.
[10]武德功,贺春贵,吴廷娟.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蚜虫抗性的比较试验[J].草原与草坪,2007(4):54-57.
[11]许永霞,何英,贺春贵.不同抗蚜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耐害性的初步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8(4):63-66.
[12]刘长仲,严林,魏列新,等.刈割对苜蓿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3):691-694.
[13]刘长仲,王刚,严林,等.蚜虱净对苜蓿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379-2383.
[14]刘长仲,严林,张新瑞,等.蚜虱净对苜蓿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10):5188-5193.
[15]陶志杰,花蕾,贾志宽.苜蓿蓟马的发生规律和药剂防治试验[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4):212-214.
[16]马建华,张蓉,吴晓燕.苜蓿蚜虫田间药剂防治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4(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