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闲说腊肉香肠

2012-06-03 07:21李正权
大众标准化 2012年1期
关键词:腊肉香肠

□ 李正权

过年闲说腊肉香肠

□ 李正权

从一种习俗说起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小时候,一到腊月,我们就要唱这样的儿歌,盼着年的来到。

过年当然离不开腊肉香肠。在四川,在重庆,冬至一过,家家户户的阳台上窗门外,都挂起一串串香肠、一块块腊肉,给沉闷的大街小巷添了一道风景。闲暇时,便又多了一个话题:你腌了多少我灌了多少,肉在哪儿买的,多少钱1斤云云。一年一度的腊月,充满几多喜庆!

腊七腊八,宿舍楼外,地坝院子便到处冒烟。那腾腾的烟雾,要持续好几天,整个城市都弥漫在腊香味中。挖一个坑,上面放一个废油桶,将那风干的腊肉香肠塞在里面,顶上再用废纸板、废锅盖、塑料布之类蒙住。坑里烧火却又不要明火,让那浓烟去熏香那腊肉香肠。那柴非柏树枝莫属,于是菜市场便有专卖柏树枝的农民。

当知青的时候经常在农民家里过年,我所在的生产队很穷,大年三十年夜饭,主菜就是一大碗腊肉,黄亮亮香喷喷肥油油的,每块腊肉比巴掌还大,足有半寸厚,所以叫大肉。我夹起一块,油花一闪一闪的,好香好香,送进嘴里,油便从嘴角往下淌。那肉在嘴里,糯滋滋的,还有一点回甜,那味道让人终生难忘。

后来回城,一次过年我便在农民手上买了一块腊肉回家,那个年成为一家人好多年难忘的回忆,一说起都还忍不住啧啧称叹。后来便想到自己也制作腊肉香肠,可是,那年月每人每月只有半斤肉或1斤肉,哪能够做腊肉香肠?于是不少人只好去买农民的高价肉,可农民却不敢到市场上来,只能在通往集镇、厂区的小路上或是河沙坝摆开自由市场。

改革开放后,肉食供应日益充足,虽然年年都在涨价,但人们荷包里的人民币也在增长,中国人年均肉食消费量在世界上已经位居前列,与不少发达国家都相差无几。吃来吃去,似乎还是新鲜肉好吃,可腊肉香肠却是过年过节桌子上不可或缺的。按中国人的习俗,大年三十一家人吃团圆饭,如果桌上没有腊肉,没有香肠,没有那一股腊香味弥漫,就没有喜庆色彩,就没有欢乐气氛,就不叫过年,就会遗憾甚至倒霉整整1年!端上桌的大碗腊肉,大盘香肠,哪怕只象征性地动一下,却必须有。即使是20世纪60年代初那样困难的年月,大年三十的饭桌上,也要有一碗腊肉,何况现在!

如今,一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奔忙:先要在市场上采购猪肉,做腊肉则用盐和香料腌制,做香肠则切成小块,加入调料香料灌入肠子中,然后挂在阳台上窗门外,让腊月的雪风吹干,然后就是熏制,前后往往要花十天半月,甚至1个多月。在四川,在重庆,自制腊肉香肠早已经成为一种习俗、一种风尚,至今依然。

为何信不过市场

如今走进超市、市场,到处都挂着黄亮亮的腊肉、红艳艳的香肠,散发着诱人的腊香味,但光顾的人好像却不多。人们总要费工、费力、费时、费心,甚至还要多花很多钱来自己制作,原因何在?

早几年,每到腊月这个时候,质量监督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甚至公安民警都要出动,明察暗访,寻找那些专门制作假货歪货的小作坊。于是,我们便在报纸上、电视上,甚至在现实中看到那些诸如用死猪肉做腊肉、用猪下水灌香肠的不堪入目的画面。想想那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场面,谁还敢买那腊肉香肠?谁还有一点食欲?因为信不过市场,自制腊肉香肠的习俗和风尚便逐渐传开,一直延续至今。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对制作假冒伪劣的小作坊加大了打击力度,类似的新闻少了,但人们似乎依然还是信不过市场上的腊肉香肠。市场上买回来的腊肉,看起来黄亮亮的、油浸浸的,却总让人觉得缺少了那自制腊肉特有的股股腊香。而装在塑料袋里的香肠,虽然红艳艳的,却因为加入了太多的豆粉,吃起来“粉扎扎”的,哪有自制的好吃,哪有自制的香味?

虽然早在1981年就发布了GB 2730-1981《广式腊肉卫生标准》,1989年1月就发布了GB 10147-1988《香肠(腊肠)、香肚卫生标准》,又在2005年8月发布了GB 2730-2005《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但只要到市场上去走走,你就会发现,不管是大型超市还是菜市场,那些琳琅满目的腊肉香肠大多是既无“身份证”,又缺乏规范标注,普遍存在着无证无包装的“裸奔”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然而,市场上出售的散装腊肉香肠,相当多都没有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说明内容,消费者往往也不注意这些。至于已经正式实施6年多的《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更没有多少人知道。

作为中国人喜爱的一种过年必备特殊食品,腊肉香肠的质量安全依然令人堪忧。2010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27家企业生产的250种肉制品(熏煮香肠火腿制品、酱卤肉制品、腌腊肉制品),依然发现有9种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规定,涉及到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丁胺醇、亚硝酸盐、日落黄、胭脂红、柠檬黄、苯甲酸、酸价项目。虽然抽查的合格率不低,但市场上依然还有不少假货歪货,依然还不能让人放心。再加上诸如瘦肉精之类的东西,一想起总让人忐忑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自制腊肉香肠也就依然红火。

还是要讲科学才好

四川人、重庆人特别讲究味道,吃得很“精”。就制作腊肉香肠而言,不仅要选那种不肥不瘦的肉,而且还要腌得好,更要熏得好。以熏的材料为例,不能用一般的木柴,只能用柏树枝,还要加花生壳、核桃壳之类。熏的时间也有考究,腊肉熏的时间要长,香肠熏的时间不能过长,但熏得不到位也不好。只有各个方面都到位了,那腊肉香肠才有那种特有的香味和口味。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四川重庆都推出了不少用传统方式制作的腊肉,重庆的“城口老腊肉”就曾名噪一时。

自制腊肉香肠虽然味道好,但自制过程中是否卫生、是否安全却是一个大问题。虽然自制时不会添加诸如日落黄、胭脂红、柠檬黄、苯甲酸之类的添加剂,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诸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亚硝酸盐之类却往往难以避免。人们常常认为,肉用盐腌制了,就不容易变质,就可以随便放好久了。而且,腊肉香肠反正要用高温蒸煮了才食用,即使不干净,好像高温也消了毒,也就不会构成大的问题。笔者家中每年自制不少腊肉香肠,往往要从春节吃到中秋节。如果将那放上大半年的腊肉香肠拿去检测,那亚硝酸盐的含量肯定会超标的。自制腊肉香肠这种习俗是否好,是否应当保留,也真值得推敲了。

科学已经证明,腊肉香肠吃得过多,容易引发胆结石。经常吃腊肉香肠,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就会沉积在胆囊内,而腊肉香肠的胆固醇含量又较高,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就会导致胆固醇浓度过高而容易形成结石。特别是患有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最好还是少吃或者不吃腌腊制品,以免加重病情。而且,腊肉香肠中往往还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胃中很有可能转化为强烈的致癌化合物。因此,腊肉香肠不宜天天吃,一个星期吃一两次就足够了,吃多了可能增加患病的几率。

我想,随着政府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日益加强,随着市场上腊肉香肠的质量安全逐渐得到保障,人们对腊肉香肠的放心程度也将日益增加,自制腊肉香肠的人也将逐渐减少。虽然标准化生产的腊肉香肠的味道肯定不如自制的对胃口,但可能更卫生更安全。为了安全健康,牺牲一下味道,有时也是必要的吧。

在购买腊肉香肠时,最好不要掉以轻心,而要了解清楚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原料等情况。一要认真查看产品标志,产品包装上是否贴有“QS”标志;二要查看生产日期,最好选择近期出厂的产品;三要查看产品包装是否严密,真空包装是否漏气,有漏气或胀袋、有霉点等现象,最好不要购买;四要查看产品外观,一定要选择表面干爽的产品,如果表面发黏发滑,肉可能已经变质;五要查看产品外观色泽,颜色过于鲜艳的除添加了辅料外,有可能添加了食用色素,最好不要购买;六要用手摸摸,查看产品弹性,好的腊肉香肠肉质结实致密,坚韧而有弹性,指压后无明显凹痕;七要闻闻气味,合格的腊肉香肠肯定不会有腐臭异味,如果“哈喇味”太重,肯定是氧化过度的结果,就不宜食用,而有酸味、霉味的腊肉香肠更不要购买。只要我们多一个心眼,添一份细心,就可以把住很大一部分质量关,也就可以为自己增加更多的放心和安全。

不过,作为一种习俗,自制腊肉香肠毕竟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否可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真的值得研究。因此,不管怎么说,自制腊肉香肠的习俗还是不能消失,也是不可能消失的!

老婆做的腊肉香肠味道好,口感好,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全都称赞夸奖。她看了这篇文章的初稿后,很是得意,对我说:“明年我们还是要自己做腊肉香肠!”

猜你喜欢
腊肉香肠
从年底吃到年头的腊肉
香肠
闲话“腊肉”
腊肉和臘肉你肯定搞混了
嘿,那个夹香肠的面包
信阳腊肉,剪不断的乡愁与旧时光
吹了七天七夜的腊肉
香肠的艺术之路
香肠有段相思
南昌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