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导演急先锋宁浩

2012-06-03 04:55周雪
电影 2012年11期
关键词:宁浩草根商业

文/周雪

身份:青年导演

入选理由:在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之后,票房被已经成名的大导演把控之时,宁浩电影的出现,以小博大的成功,给中国商业电影带来一种新鲜的样式。被称为“电影童工”的宁浩,以初生牛犊的气势强力发声,给很多草根的青年导演带来了希望。

2006年7月,中影的老总韩三平开始后悔,因为他拍板发行的《疯狂的石头》拷贝投放太少了。那时候,发出一百个拷贝的《疯狂的石头》票房已破了三千万,韩三平悔的是没能发出三百个拷贝,不然影片就能“轻轻松松就过亿了。”尽管有此遗憾,但韩三平却很得意自己慧眼识珠的发现,他知道自己找到了中国电影未来的青年领军人物,在随后的4年时间里,他先后投资给宁浩拍摄了两部制作费用过千万的电影。

宁浩的出现何以让韩三平如此兴奋?

这个要从2006年前后中国电影的市场生态说起。那时的中国电影已进入所谓的“大片时代”,这个时代由张艺谋的《英雄》开创,它的商业逻辑非常简单实用:大投资,大场面,大明星,然后,大票房。最顶尖的“第五代”都曾埋头于大片,资源逐渐向他们集中,这一时期对低成本影片而言是最艰难的时期,在大片挤压之下,它们大多试图在海外的国际电影节上摘金夺银,以累积导演口碑,然而这又进一步导致了资本市场对低成本商业电影的漠视。

在另一个方向上,中国电影的商业大片走入了一个怪圈,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等大片的市场和社会反映来看,呈现投资越来越大,口碑越来越差。此时出现的《疯狂的石头》仿佛是砸进死水一潭的中国电影里的一块石头,掀起了一阵波澜。当观众因为四个蠢贼和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而狂喜的时候,制片商们明白了:原来,你不用砸几个亿,也可以让电影充满了娱乐元素。

宁浩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希望——小成本电影的希望、青年导演的希望。

宁浩的“疯狂”为众人指出一条早已为人知的道理:喜剧是小成本商业电影突围的奇兵。十年前,有个叫冯小刚的导演做到了,十年后,这个叫宁浩的青年人又一次做到了。宁浩因此成为了他同时代青年导演的急先锋,在《疯狂的石头》以后,出现了阿甘的《大电影》系列,《鸡犬不宁》,《我叫刘跃进》等等以恶搞和颠覆为手段的电影,而在《疯狂的赛车》之后,又是一大批如《隋朝来客》、《倔强的萝卜》、《夜·店》等喜剧电影上映,虽然没有《石头》那么高企的票房,却也带动了小成本喜剧的高潮。

2006年宁浩的出现,在很多电影人看来,他电影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最大的意义是破除了第五代的垄断。在另一个方面,他也完成了一次超越,即类型的超越,并祭出草根大旗。

宁浩的黑色喜剧也让人想起了他的前辈,拍摄《黑炮事件》的黄建新和拍摄《三毛从军记》的张建亚。与他的前辈黄建新们不同,70后的宁浩正迎来中国电影商业化最迅猛的时刻,然而江湖犹在,英雄垂暮,于是宁浩不仅在影像语言中嘲弄了宏大理想与灰色现实,他足够与大片抗衡的票房成绩也在实际上构筑了“庶民的胜利”。

这种胜利,是如此的有力,以至于《疯狂的石头》在2006年“顶了很多人的肺”,弥漫其间的草根气息,和草根出身的宁浩一起,成为激励后来青年导演动力。《疯狂的石头》绝对是草根集体的胜利,当年一群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宁浩和五六个主创人员,在一家小宾馆里集体打地铺,一场戏一场戏地编剧本,希望“让观众看到电影的时候,感觉笑料特别多”。从手机铃声到冒牌“千手观音”的歌舞表演,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月薪只要800元却没工开的工人,从不起眼的罗汉寺到卖苦力的“棒棒”……电影中的每个细节、笑料都来自观众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草根情结,也成为宁浩为后来年轻导演输出的一个强烈的信号。

电影大师特吕弗说:“当一部电影成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事件,它的品质问题便成为次要的了。” 2006年,当《疯狂的石头》和宁浩一起成为了一个现象,电影和宁浩这个人都成为次要的了,最主要的是人们看到导演宁浩宣告了中国新一代导演的特性:将导演职业化。

宁浩一代的成长和他们之前的第六代大不相同,第六代导演们常会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如何被《黄土地》等经典艺术片改变了世界观,从此树立电影理想,因此充满文艺腔调。宁浩们不同,他们的成长记忆只是混迹于录像厅、沉迷于港片,他们首先把自己当成职业导演,以满足观众的需要为投资人赚钱为出发点,而不是一个充满了个人表达欲望的“艺术工作者”。中国内地影坛最缺乏的正是既有职业心态又有职业素质的导演,但不缺乏一代具有潜力的群体,因此,当宁浩出现,就被当成领军人物,作为一个“现象”加以推举。

从出头到成名,从一个希望走向另一个希望,在宁浩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新世纪之后中国电影青年导演如何创造神绩的历程,以及催生更多青年成长的励志故事。

猜你喜欢
宁浩草根商业
王燕清:从草根创业到世界领先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宁浩,累了!
黄渤沈腾徐峥同框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校园“三剑客”
婚姻如树,只是不会自己生长
草根艺术家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