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平台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谈“信息化”

2012-06-02 05:59:30
中国储运 2012年11期
关键词:物流监管标准

文/本刊记者王乃超

信息化平台建设
——任重而道远——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谈“信息化”

文/本刊记者王乃超

目前,公共信息平台确实是我们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瓶颈,而物流业的发展则特别依赖于信息交换和共享。谈到目前的状况和存在问题,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物流信息化的起步,是从平台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开始的。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出现了EDI,实际上就是第一个阶段的公共信息平台。企业之间交换不再需要两两拉线,大家跟数据中心拉一根线,由第三方做服务。有了技术条件和服务机构,再建立了国际标准,物流的信息化交换和共享就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以后经过微机等信息化手段的飞跃,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使物流信息化普及到我们的网络和流程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网络和流程管理越来越成熟,出现了仓储系统、运输管理系统、订单系统等等。至本世纪初,互联网技术又一次推动信息化走向数据的整合,开始了新一轮公共平台建设,特别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解决信息化数据的共享,进而解决了所谓的信息孤岛问题。在二十一世纪,用IT技术整合物流信息化的探索、发展不会也不可能停滞,物联网就是进入下一个目标——智能物流时代的新技术。具体到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在解决信息的整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等方面,应该不无遗憾地说,不但还没有完全取得成功,而且是我们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瓶颈。

政府“砸钱”投资,监管却不尽如人意

从总体来看,国家平台体系的建设喊了这么多年,不但不很成功,甚至可以说至今仍然还很有风险。就近几年来讲,政府的很多投资“砸”在了信息平台上,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即使是再往里“砸钱”,面临的可能仍然还是失败。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国外信息平台的矛盾似乎没有那么尖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恐怕和中国的体制有关。由于体制的特点,在平台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还没有走出困境,或者说没有一个清醒的共识。

提到体制,就不能不提政府在“平台”里扮演什么角色。我们现在“平台”里很多失败的教训是来自政府投资,或者是有政府背景的投资。这样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政府该不该投资?我看到很多案例,政府投资是介于行政监管和商业利益之间的。既有一些行政的需求,也有很多是商业服务,获取利润的需求。政府应不应该去经商?应不应该看到商业机会去获利?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是监管问题。政府职能就是有监管的责任。我看到过一些政府在平台项目中发挥着以监管为主的功能,但他的监管职能是随意定的。比如很多地方颁布车辆必须要加装GPS,而且是在指定商家购买。如果不加装指定商家的商品就不能通过安检,没有经营权,或者车的检查就不能通过。所有这些都有没有法律依据?恐怕是一些机构自己给自己授了权。这就让人怀疑同指定设备商的关系了。谁给你的这个权力?你拿国家的钱采集这些信息,能够考核么?最后难道你不承担责任吗?权力、责任、利益对等吗?在实践中,这都是企业非常反感的事情,尤其是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麻烦。如我们就看到过一个车上加装好几个GPS,有的就是为了交了费就能通行,就合格,没有任何服务。这实际上加重了企业负担和物流成本。这同监管的宗旨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从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看到在平台的建设上,对政府来讲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政府不该介入商业领域;第二,政府的监管不能“我行我素”,不能把监管看成是自己定规矩拿来管理老百姓,这就违背了公仆的身份。我们应该把监管权的最高授权还给百姓,还给人民。这些问题可能都是“平台”建设背后的机制问题,但的确是根本问题。我们不能就现象论现象。在“监管过程”中获利是机制上的重大问题,是建设“平台”体系的掣肘。

“需求驱动”引领商业投资要解决好标准统一与服务竞争的关系

商业投资方面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少成果。商业资本以盈利为目的。搭建这样那样的平台还是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每次我们开会的时候都会搜集一批这样的案例。

商业服务属于市场行为,他的前提是“需求趋动”。对于企业投资的平台商业服务来说,你的资金就来自于你的服务,来自于是不是有这个需求,来源于你是不是服务得很好,大伙愿不愿意花钱买你这个服务。他的资金来源就取决于需求和服务,并在竞争中能够胜出和发展。

由于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我们肯定不止需要一两个“平台”。比如跨地区的跨国的等等,更包括海铁联运、海空联运等,有的还要有结算。面对五花八门的需求,我们不可能搭建一个很大的平台把所有的服务内容都整合进去。所有的需求都是局部的、有特殊性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需求的推动去搭建满足一部分客户一部分服务的平台体系,所以我们会看到未来的平台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体系,并不是大一统的“大筐”。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平台”的建设也是多样化的。我们追求的是,这个“平台”体系要有大体一致的标准,使得“平台”之间可以合作、交换,进行共享。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标准趋同,同时一定要保护服务竞争这样一个机制,不能走向垄断。就像我们电讯供应商一样,标准统一,可以互联互通,但服务仍然需要形成竞争。我们经常忽视市场竞争的关键作用,这一点在很多平台建设中是有教训的。目前在标准方面的把握和服务方面的把握,都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我们说标准的统一主要是指平台的交换标准要统一。一般而言,标准有两重性。有管理的属性和交换的属性。管理的属性就是为了管理建立一套标准,这是为管理服务的,是封闭的、安全的,体现着管理的特殊性;同时标准又需要服务于信息共享和交换,所以就需要一套开放的、大家都知道的标准。在这标准的两重性之中,一套专门服务于专业系统内的管理,另一套拿出来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并参与交换和共享。拿我们接触到的代码来讲,如手机号、银行账号等等,都是管理的代码,只有一个代码是用来交换的,那就是身份证。因为所有的手机号、银行帐号等等都要登记你的身份证。身份证代码起到了各种代码转化的对应关系。事实上我们物流信息也是这样,可能有许多管理信息不希望让别人知道,但当你愿意跟别人共享的时候,就要把管理代码变成交换代码。最早的EDI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的信息系统有各自的私密性和管理的特殊性。但当你交换的时候,要转换成EDI标准。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实际上是交换标准。这样我们就把交换职能和管理职能用两套标准分开,同时他们又能对应,进而解决了标准问题。

在实际的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这两套标准并存,互相对应的这样的关系,既不要用某一套具体的管理标准作为公共的交换标准,也不要拿交换标准代替各个企业的管理标准。

必须强化服务,坚决防止垄断

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中,我们要鼓励集约化,但是要反对垄断。现在有些“平台”,特别是一些有政府背景的“平台”,都希望以行政的背景在一个地区内实现垄断服务。这如果是监管而不盈利的职能是可以的。但如果进入商业领域,就一定要保持竞争。前两年曾经发生过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工信部为了保护青少年上网的健康问题,购置了一批上网的防火墙软件,要求安装在所有的PC机上。政府要花几千万。事情本来是好事,但对供应商来讲,对生产研发防火墙软件的企业来讲就不公平!最后不得不取消。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在定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不是去告诉大家什么好什么不好!政府只能制定标准,而且是根据国家、人民的授权。所以我们的“平台”建设上如果混淆了这样的关系,即使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多么堂堂正正,但最后你会发现“不成功”,不成功的原因就是老百姓抱怨的这些——“政府牟利,企业不能选择”,从而加重了企业负担!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平台到底应该怎么建。我们现在一些官员的意识或者说很多项目还在按照老路做准备,前面的路还不是很清晰。

我曾经在很多会议上谈过我上述观点。但也听到一些官员私下跟我讲,这些项目实际上主要是为国企和事业单位提供一些项目资金。这就是我们体制的弊病!我们很多财政的钱,并不是为我们政府的公共服务,监管服务所用,而是要用于养一些人和机构。从市场机制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应当逐步缩小这样的不公平,而不是维护更不是扩大。不光是物流行业,各个行业都是如此。所以大家就“跑”政府,围着政府转而不去围着市场转。大家不觉得市场能够配置资源,因为是政府在配置。所以从根本发展方向上来说,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政府去促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主渠道作用,而不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这是当前改革的大方向问题,也是当前一个困难的事。信息平台体系的建设,总体上就是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有成功不成功的因素、现象、理由,外表很混乱,但本质还是很集中的。

信息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

那么在“平台”建设中政府究竟应该怎么定位呢?我想应该做三件事。

第一是把依法行政的监管职能做好。

政府要做的很多,特别是我们在科学发展的要求下,物流信息化的需求很高,政府应该拿钱去做应该做的事,而不要去管货物怎样优化、效率如何提高、钱怎么赚,那是市场和企业的事。政府要定位在老百姓的共同利益上。例如安全、节能、环保、竞争的公平性、规范性等。

其实物流中很多顽症是要政府负责任的,不能怪企业,只是没有落实问责制。如超载的问题。超载到底怎么治理?我们相信超载一治理肯定会有一系列相应的代价,比如运价的提高,那么上升多少社会才能够接受?其他的部分怎么相应地配套去弥补?如油价、路桥费等等。这些,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很多基础问题是不清晰的,心中无数。已掌握的信息不足以拿出很好的方案来解决这些事。我们的物流环保、节能、安全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都该是政府去研究去解决。

第二是把监管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做好。

例如不要让执法官员随意根据自己的心情和理解,任意处理“违章违纪”。要根据信息化的流程,减少人为的因素。其次是政府要把监管信息采取适当的方式释放出来,为行业发展服务。比如说车的交通事故,驾驶员的资质等等,这些都是政府监管的。这些监管在物流过程中的平台也是非常需要的。假如我有货要运,就想知道车是不是黑车,人是不是有合法执照,违章记录如何,这些由商业平台自己去建立数据库是不可能的,应该有一个权威部门告诉我,这个身份证、驾驶执照、这个车,甚至有些重要的货物,尤其是有监管部门监管的货物怎么样?当然这些信息既不能泄露人家隐私,又要促进行业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经验。国外很多监管信息很容易查到,但是他可能有一系列的技术、法律、流程去保证不泄密,是安全的。又能够用这些信息,不至于破坏信息安全。总的讲,目前监管信息如何为行业发展服务,政府考虑的还不多,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不大。对公共平台体系的基础信息服务,包括商品的统一编码,车辆的统一排号,甚至电子车牌、电子驾驶员执照,集装箱、托盘等这些信息采集和监管等,政府还不能到位。这些信息化服务,会给行业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就是基础建设。将来任何一个商业平台用起来都非常顺畅。这是政府应该做,甚至必须做的事情。

第三是促进标准的统一,鼓励服务的竞争。

标准的统一是对市场的贡献。标准肯定是会逐步统一的,但如果由市场竞争中靠大吃小,兼并重组这样一个过程就比较慢。政府,也包括行业协会介入,要尽可能地促进信息化平台的交换标准尽快统一起来,资源共享。政府还应该注意保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促进商业服务领域竞争机制的活跃。

“平台”服务市场,政府是有监管义务的。怎么保证“平台”的信息真实可靠、负责任,大家的竞争是规范透明的,不是不正当的等等,要有一个监管。这是政府对于商业服务的定位。政府不要自己“下河捞鱼”,要监督“钓鱼者”是不是违规,是不是恶意竞争。一般来讲,效率问题主要靠市场的解决,公平问题更多要靠政府制订规则和监管。使政府真正回归到公共服务的身份中来,这是时代的呼唤。

物流行业是物联网率先应用的专业领域

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新时代。国家工程院有个研究报告,讲到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规划以及在十大行业里头优先推广应用的内容,其中把物流作为率先应用的专业领域。并提出了智能物流的目标概念。

所谓智能物流,我认为就是逐渐减少人的干预,但实际运用管理水平更高于人。以往我们认为智能和自动化差不多的。但后来我们发现自动化不足以概括智能。智能要有采集信息,决策选择的功能。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又有新的涵义,不是单体,是有网络支撑、无线通讯时时在线和数据中心控制,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三者运作。依靠这三个技术,数据中心、云计算等运转就会成为物流信息化的重头戏,才会支撑物流行业逐渐出现不依赖人,且高于人的效果。目前国家在物联网方面抓了两头,一头是基础建设,包括传感网络、无线通讯的网络,统一的信息标准;另一方面抓了行业的应用。国家建立了一些示范工程,其中物流里面也有包括车联网之类的,就是使物联网里的“物”变成了具体的“车”。国家发改委里有十八个物联网示范工程,其中涉及到物流的有车联网和一些供应链。具体体现在制造业里面,也包括农业、食品、药监等方面。

总之,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说“任重而道远”并不为过!

猜你喜欢
物流监管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忠诚的标准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48
美还是丑?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专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3-01 04:13:43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2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09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