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官情缘与吴敬梓的小说创作

2012-06-02 01:01:02胡海义
中国文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吴国

胡海义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学官,又称教官,是指古代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清代的学官主要分为中央学官和地方学官。中央学官有国子监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与学录等。地方学官是指在府、州、县设置专管学校和训迪生员的教授、学正、教谕与训导。此外,清代满蒙官学还设有助教、教习等。

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章回小说《儒林外史》。时人赞扬“《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1〕(P114),鲁迅先生也称其“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2〕(P189)。吴敬梓的科举功名仅为秀才,但他与学官的关系非常密切。目前,学界尚未专门论及学官对吴敬梓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笔者首先将与吴敬梓关系密切的学官简况列作表一。17位学官中有吴敬梓的5位家人,包括他的曾祖吴国对与嗣父吴霖起。此外,还有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李塨和“生平所至敬服者”吴蒙泉〔3〕(P279),足见吴敬梓与学官之间深厚的情缘。那么,学官情缘对吴敬梓《儒林外史》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一)学官世家、随父宦游学官的经历与“修祭泰伯祠”的情节构建。吴家先祖有多人担任学官,他们的传闻逸事为后辈熟知,先辈风范肯定会产生示范影响。吴敬梓的叔曾祖吴国缙曾任江宁郡学博士,到任时发现学宫一片衰败,几近废弃。吴国缙历经艰辛,倾囊修葺学宫,得到总督特疏保荐,称其“身端其范,士廪于绳”。这应该对吴敬梓后来参与修复南京先贤祠产生了影响。对吴敬梓影响更大的是他“十四从父宦,海上一千里”〔4〕(P459)的经历。从康熙五十三年到六十一年(1714-1722)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吴敬梓在嗣父吴霖起的江苏赣榆县学教谕任所度过。目前所知吴敬梓的第一首诗《观海》就写于漳榆,中间有“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之句〔4〕(P446),对比后来陷入家族纷争与穷困潦倒,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愉快的时光。吴霖起在学官任上兢兢业业,几经周折,“捐赀破产”,修复了被毁多年的学宫建筑〔4〕(P441)。这段亲身经历给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期的吴敬梓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对以后的人生经历产生长远影响。他后来在南京积极参与修复先贤祠,甚至不惜“售所居屋以成之”〔3〕(P278)。这种情缘最终积聚在《儒林外史》“修祭泰伯祠”,吴敬梓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将其精心安排成全书的故事高潮与情节中心。当迟衡山刚提出修复泰伯祠,立即得到理想人物们的大力支持,纷纷表示是“千秋大事”,“自当赞助效劳”。吴敬梓继承先人对礼乐教化事业的全部热忱,带着宗教信徒般的虔诚,全部倾注在被他视为点睛之笔的“修祭泰伯祠”上。为此,他绝无仅有地“特起立传”隆重推出“真儒”虞育德,让这位国子监博士担任主祭,乐此不疲地挥动他的如椽巨笔“堂哉!皇哉”〔5〕(P1261)地铺陈祭祀盛典。可以说,学官世家的深厚渊源、学官先祖的嘉言懿行与随父宦游学官之任的经历是他构建这一“精神家园”的现实渊源。

表一

(二)学官情缘与《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在明清小说史上,没有哪一部作品像《儒林外史》这样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学官形象。从学政周进、范进到国子监博士虞育德,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尤其是“幽榜”状元虞育德,被誉为“书中第一人”〔5〕(P1227),其原型是府学教授吴蒙泉。吴敬梓“生平所至敬服者,惟江宁府学教授吴蒙泉先生一人,故书中表为上上人物。”〔3〕(P279)吴蒙泉少孤,进士及第却仕途不振,这些都被摄取到虞育德身上。除此以外,吴敬梓精心塑造的这位学官形象还投映着叔曾祖吴国缙的影子。吴国缙,顺治六年(1649)进士,以他的才学本应入馆选,但被人中伤未果,后因“性好山水游,遂应江宁郡学博之命”〔6〕。吴在江宁(今属南京)学官任上恪尽职守,修葺学宫,还曾“雪梅生进瑚之冤,助豫章难妇之赎”。这些经历部分被移植到学官虞育德身上。虞中进士后,“朝廷要将他选做翰林”,后来由于皇帝嫌他年龄太大,仅授南京国子监博士,他却非常欢喜地说:“南京好地方,有山有水,又和我家乡相近……”虞博士在任上也曾给监生端某雪冤。这些与吴国缙的经历极其相似。虞育德学看坟地风水,这也是吴家祖传的“学问”。如吴国鼎兄弟非常重视“堪舆”之术,曾“携一奴及堪舆士遍历诸山,浃两岁始得石虎山之吉址”以葬其父吴沛;吴国龙也“究心堪舆医卜星纬诸学”。吴敬梓也因“劬慈母,野屋荒棺抛弃久”,为“未卜牛眠”愧疚不已〔7〕。至于“助豫章难妇之赎”则被移植到虞博士的好友、南京老名士尤扶徕身上,他曾资助充军陕西的广东军户之妻返回故乡。

其实,虞博士不仅仅带有吴国缙的痕迹,更是荟萃了上述与吴敬梓有着密切关系的所有学官的身影。吴敬梓满怀深情与崇敬,将学官群体的全部优秀品质倾注在虞博士身上,精心塑造出这位“纯正无疵”的真儒形象。对照上表,虞博士具备:吴国对、团昇的知人善教与识拔孤寒;吴国缙的山水性情与古道热肠;吴霖起的兢兢业业与恪尽职守;李塨的科举立场与思想深度;李凤翥的怜才大度与不拘小节;吴蒙泉的道德魅力与人缘口碑;涂逢豫的体察好友与体贴慰籍;唐时琳、郑江的热心为友与急人所急;甚至也不乏冯粹中的些许迂腐与悲悯情怀。《儒林外史》用了第三十六回“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贤主祭”整整一回来为虞博士“特为立传”,采用正史列传的手法,“纯用正笔、直笔,不用一旁笔、曲笔”〔5〕(P1227),可谓是一篇太史公式的《虞育德列传》。到了第四十六回“三山门贤人饯别”又以半回的篇幅专写他退场离去,可谓完成了《虞育德列传》的续编。在下文中,虞博士依然活跃在后来人的口碑与心目之中,如第四十七回、四十八回、四十九回、五十三回等,直到末尾的第五十五回,盖宽还在怀念“要在当时虞博士那一班名士在,那里愁没碗饭吃”,可谓是余音缭绕,历久弥新。这在《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布局中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回目中即评之为“真儒”、“名贤”,作者的崇敬之意已经溢于言表,这在不为人物直接下定论与贴标签的《儒林外史》中实属特例。可以说,虞博士是吴敬梓一生“学官情缘”的结晶,是中国小说史上最为成功的学官形象。

在《儒林外史》中,虞博士的人格精神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吴敬梓的自况形象杜少卿。两人相交相知,甚是相契。如有人向虞博士进谗说杜“时常同乃眷上酒馆吃酒,所以人都笑他”,虞为之辩解说:“这正是他风流文雅处,俗人怎么得知?”当武书不能理解虞博士“养其廉耻”的教导时,杜少卿也为虞辨明:“这也是老人家常有的事。”可见两人灵犀相通,惺惺相惜。最为难得的是在杜少卿对虞博士的崇敬与虞博士对杜少卿的赏识之双向交流中,杜的性格从锋芒毕露趋向沉着冷静,对人生世事的看法也更成熟。如杜少卿感染了虞博士的仁厚宽恕精神。当余特通过其弟造假蒙混逃过了官府的惩罚,杜少卿只是“不胜叹息”,并无责备之词。相比较他以前当面揭穿张俊民,使其“破了相”,“存身不往”而落荒而逃,这种变化是受到“真儒”虞博士的人格感化所致。当然,我们不能把杜少卿完全等同于吴敬梓,但于此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学官对吴敬梓的深刻影响。在第四十六回“三山门贤人饯别”时,只有杜少卿送到船上,两人感伤相别。虞博士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宣告“修祭泰伯祠”的风流与理想烟消云散,让此后的杜少卿越发寂寞孤独。虞博士在临行时对杜少卿的肺腑感言,为后辈安排从医为生计的设想,又与吴敬梓的家世密切相关。《移家赋》说“爱负来而横经,治青囊而业医”,“翻玉版之精切,研金匮之奥奇”〔4〕(P441)。吴敬梓的远祖吴谦就是从医致富,为家族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虞博士在跋涉科举,久任学官,修祭泰伯祠之后的这一深思熟虑的安排,寓寄了吴敬梓对读书人出路的思索,也预示了后文中“市井奇人”的生活方式。此外,《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的原型就是吴敬梓的好友冯粹中,他是安徽滁州人,与吴的长子吴烺交厚,多次结伴回乡应试。吴烺曾作《归里杂感》怀念他。冯粹中于乾隆十七年(1752)中顺天乡试举人,授正白旗官学教习,不久病逝京城。据程晋芳为其所写挽联中的一句“海上松期方本幻”注云:“冯曾遇假仙于浙水”〔8〕(P33),《儒林外史》中脍炙人口的马二先生游西湖遇神仙情节就是本于冯粹中的一段遭遇。《儒林外史》中凤四老爹是一个急人所难的侠士形象,其原形是因“喜任侠”,“少以勇闻”被官府视为“不轨之徒”的首犯甘凤池〔9〕(P4789),甘与学官戴瀚的岳父周璕颇有交情,戴瀚受此牵连而葬送前程。戴瀚曾与吴敬梓一起集会酬唱的,吴也会因此深入了解甘凤池的为人处世。可见,与学官交游对《儒林外史》人物塑造的影响之广。

(三)李塨的思想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巨大影响。李塨(1659-1733),直隶蠡县人,字恕谷,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六十岁时选授通州学正。李塨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承颜元之学,颇有成就,称“颜李学派”。吴敬梓的曾祖吴国对是李塨的座师。吴国对曾任顺天学政,康熙十六年主持府院试时将十九岁的李塨录取为案首。吴国对非常欣赏这位得意门生,曾为他的文章“开雕行世”。虽然尚未发现吴敬梓与李塨的交游记载,但吴敬梓确实从多种途径受到了李塨思想的影响。首先,吴敬梓十分崇敬曾祖吴国对,应该会留意他为得意门生李塨刊刻的文章;其次,吴敬梓的长子吴烺曾师从学者刘湘煃,而刘正是李塨的门生,吴烺成了李塨的再传弟子。吴敬梓、吴烺父子关系融洽,常如良友讨论治学。李塨的思想也就通过吴烺影响到了吴敬梓;再次,吴敬梓的挚友程廷祚也是李塨的学生,深受李塨的影响。吴、程来往密切,时常讨论学问,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此外,李塨曾到过南京,不能排除吴敬梓曾听其讲学,至少也会从亲友处知悉详情。总之,吴敬梓能够从各种途径耳濡目染李塨的思想。

我们来看颜李思想对《儒林外史》的影响。颜元说:“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10〕(P763)其中“举人才”要求“教以济养,养以行教,教者养也,养者教也”〔11〕(P3)。颜、李将“养”和“教”相提并重,注重生产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则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近似的主张。如嘉靖帝向庄绍光询问“这教养之事,何者为先”,庄绍光“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呈了上去。如果说这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上,那么萧云仙在平定青枫城后的举措就是付诸实践:首先“出榜招集流民”,“开垦田地”,接着“亲自指点百姓”兴修水利。然后骑马到处劝农。到了次年,生产发展了,“百姓们的日子有的过了”,他就考虑“只是这班小孩子……怎得有个先生教他们识字便好”。于是请来沈大年教书,把这些孩子“都养在学堂里读书”,一旦他们学有所成,萧云仙“和他分庭抗礼,以示优待”。另外,颜元“九字安天下”中的“兴礼乐”影响到《儒林外史》将“修祭泰伯祠”作为小说情节的中心。这些正是颜李思想的生动阐释。

李塨强烈反对八股取士,斥其“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且学正坏其所用,用正背其所学,以致天下无办事之官,庙堂少经济之臣”〔12〕(P49),主张以有裨实用的学问作为教育内容。这对《儒林外史》的影响十分明显。理想人物迟衡山就认为“这举业二字原是无凭的”,“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若会做两句诗赋,就算雅极的了,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怒斥士子终日只知揣摩时文,不务实际。《儒林外史》中的理想人物个个都象虞育德那样“不耐烦做时文”,重视有裨实用的科学知识。王冕年青时就把“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虞华轩也精通“一切兵、农、礼、乐、工、虞、水、火之事”,等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吴敬梓还塑造了大批沉溺八股举业的腐儒,如鲁编修、周进、范进之流,辛辣地讽刺了他们昏庸无知,可笑可悲之情状,猛烈抨击八股取士。

(四)学官世家助长了吴敬梓的门第意识。吴敬梓曾极力渲染昔日“家声之美”与门第显赫〔4〕(P441),深情缅怀先人的仕宦功名与道德文章。曾祖吴国对曾任国子监司业、顺天学政等职,叔祖吴昺曾任湖广学政,都是位高权重的学官,并且都担任过乡试主考官,手握衡文大权,拥有众多门生。这在科举社会确实是门第显赫。《移家赋》中说的“叔则栖迟槐署”是指曾叔祖吴国缙做过江宁府学教授;“张珊网于海隅”是指其曾祖吴国对曾任福建乡试主考,“悬藻鉴于畿辅”则指吴国对提督顺天学政;“时矩世范,律物正身”,“为天下之楷模,识前贤之纪载”是赞扬曾任赣榆县学教谕的嗣父吴霖起极有儒者风范,等等。另外,对上元县学教谕吴蒙泉(籍贯江苏无锡),吴敬梓也攀亲认作一家,作《赠家广文蒙泉先生》热情洋溢地宣称“吾宗宜砚大,分派衍梁溪”。门第意识让吴敬梓痛斥族人“假荫而带狐令,卖婚而缔鸡肆。求援得援,求系得系。侯景以儿女作奴,王源之姻好唯利。贩鬻祖曾,窃赀皂隶。若敖之鬼馁而,广平之风衰矣”,讽刺他们不顾门第而将女儿嫁与富豪。此外,强烈的门第优越感让吴敬梓对盐商典当极力讽刺、无情鞭挞,斥责他们“彼互郎与列肆,乃贩脂而削脯,既到处而辙留,能额瞬而目语”。这就不难理解《儒林外史》中的富商几乎没有一个是正面形象。另如杜少卿蔑视王知县只是“灰堆里的进士”,理由是“不要说先曾祖、先祖,就是先君在日,这样知县不知见过多少”。不过,当王知县身败名裂、无处容身时,他却又接到家中来住,不怕别人来此闹事,说:“先君有大功德在于乡里……就是我家藏了强盗,也是没有人家来拆我家的房子。”先君“大功德”的重要内容就是“太老爷拿几千银子盖了考棚”,这也成了他理直气壮地送张俊民的儿子冒籍应考的理由。这种门第意识则源自吴敬梓出身学官世家的优越感。

〔1〕〔清〕程晋芳.勉行堂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3〕〔清〕金和.儒林外史跋〔A〕.朱一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清〕吴敬梓.文木山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清〕卧闲老人.儒林外史第37回评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清〕蓝学鉴.康熙全椒志·吴国缙传〔M〕.国家图书馆藏康熙十六年刻本.

〔7〕陈美林.试论“思想家的小说”的作者吴敬梓的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8〕朱一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9〕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0〕〔清〕颜元.颜元集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清〕颜元.存治编·井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清〕李塨.平书订〔M〕.北京:中华书局,1985.

猜你喜欢
吴敬梓儒林外史吴国
吴敬梓暖足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GLOBAL STRONG SOLUTION AND EXPONENTIAL DECAY OF 3D NONHOMOGENEOUS ASYMMETRIC FLUID EQUATIONS WITH VACUUM∗
吴国良花鸟画选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24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50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