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24)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ZNTJ-1标康宁2号隧道进口里程DK49+281,出口里程DK50+348,隧道全长1067 m,中心里程为DK49+814.5,进口、出口均位于兴县康宁镇阁老湾村,施工从出口进洞。
出口段地质描述:新黄土:浅黄~黄褐色,硬塑,呈松软结构,具湿陷性;粗圆砾土:灰黄色,稍湿,中密,呈松散结构。
施工进展情况:边仰坡分级开挖,分级高度8 m,坡比1∶0.5,平台宽度1 m,采用网喷150 mm厚C25混凝土,钢筋网φ8@250 mm×250 mm,φ22砂浆锚杆锚入土体内固定,锚杆长度3 m,间距1.2 m。采用30 m超前大管棚进洞,洞身开挖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循环进尺0.6 m,初期支护采用锚喷支护,钢架采用Ⅰ20a工字钢,钢筋网φ8@200 mm×200 mm,喷射混凝土厚度25 cm。上导开挖及初支:9.6 m(桩号 DK50+330.4);左中导开挖及支护:3.6 m(桩号 DK50+336.4);右中导开挖及支护:5.4 m(桩号DK50+334.6);左下导开挖及支护:0.6 m(桩号 DK50+339.4),洞口桩号DK50+340。
2010年7月28日下午15:00发现康宁2号隧道洞口仰坡两侧初期支护及地表开裂,当时洞内正在进行拱架安装作业,发现此险情,立即将施工人员及设备撤离现场,及时封闭现场并及时将情况上报相关单位。
初期支护中、下导连接部位出现一条长30 cm宽2 mm的裂缝。
导向墙两侧拱脚以下范围出现3条裂缝,裂缝宽15 mm~20 mm。线路左侧裂缝长度1.8 m,线路右侧2条裂缝长度分别为3.0 m,4.0 m。导向墙整体下沉46 mm,拱部产生两道细小裂纹,未贯通,缝宽0.2 mm,导向墙向洞口侧纵向外移6 mm。
地表出现8条裂缝,裂缝宽度1 mm~100 mm,裂缝长度1.5 m ~16 m,地表下沉52 mm ~95 mm,见图1,表1。
图1 康宁2号隧道地表开裂示意图
表1 地表裂缝统计表
1)地质为新黄土,具湿陷性。围岩结构松散,自稳能力差,地基承载能力低。
2)洞口处于偏压地段,且仰坡开挖高度大,岩体自重产生的压力大,对洞口段导向墙及初期支护产生较大的推力。
3)正值雨季施工,雨水渗入土体,增加土体自重。
4)边仰坡开挖坡率较陡。
对洞口段进行反压回填,以稳定洞口边仰坡及初期支护,避免边仰坡及洞口支护下沉、变形扩大或失稳塌方。
回填范围:高度至导向墙两侧拱脚以上1.5 m处,宽度顶宽为21.2 m,两侧及导向墙端面采用1∶1.5坡比至地面。
采用两台挖掘机分层卸载,分层厚度控制在3 m左右,边坡坡度不大于1∶1,分节平台宽度3 m~5 m,每隔6 m~8 m设一级平台。先从靠近稳定山体一侧开始,再向已开挖仰坡位置延伸,卸载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山体的变化,确保人员、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严禁一次卸载到位。
加大量测频率,监控量测按每4 h测一次进行,每天早上8:00,晚上18:00对量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上报。
截止2010年8月4日上午累计沉降46 mm,截止2010年7月31日上导累计收敛2.3 mm,中导累计收敛7.7 mm。
通过围岩量测数据分析,判定洞口段地表沉降、初期支护变化稳定后,组织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再次认真分析此次地表、初期支护沉降的机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经研究分析,山体并未大面积滑动,未形成滑动面,地表靠近仰坡5.5 m范围内开裂,未贯通;导向墙及初期支护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整体下沉4.6 cm,与开挖轮廓剥离,缝隙宽3 cm左右;超前大管棚内侧土体剥落,管棚外露,管棚外水泥浆被拉裂,缝宽3 cm。为此制定如下施工方案并加以实施。
4.4.1 拉槽
对反压回填部分土体从中部拉槽(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拉槽高度至拱顶2.8 m,宽度3 m,深度至掌子面,两侧土体尽量保留,以增加抵抗力,抑制初期支护收敛变形。
4.4.2 上导开挖
为了充分发挥超前大管棚的作用,先行掘进上导初期支护4.8 m(总进尺达到14.4 m),循环进尺0.6 m,使其与超前大管棚形成整体受力体,减少原掌子面超前管棚所受剪力,形成“挑力”,抑制洞口导向墙下沉及山体偏压产生的侧压力。
4.4.3 施作明洞仰拱
为了稳定洞口,先清除洞口外部分反压回填土体,及时施作明洞仰拱,仰拱及时开挖及时封闭,循环进尺不超过2 m,2个循环即达到4 m后及时浇筑仰拱填充混凝土,施工时采用埋管的方式预留地基挤密桩位置。
4.4.4 中、下导开挖
中、下导开挖先跟进一侧,中、下台阶距离保持3榀钢架即1.8 m,开挖马口宽度尽量缩小,控制在3 m左右,待下台阶长度达到7.8 m时封闭岩面暂停作业(此时中导初期支护距掌子面4.8 m),循环进尺0.6 m。再进行另一侧中、下导开挖,开挖方法相同,待中导跟进至7.8 m,下台阶跟进至6 m时及时施作仰拱。
4.4.5 施作仰拱
为达到“及时封闭成环、抑制围岩变形”的目的,及时施作仰拱,仰拱开挖每循环2榀钢架即1.2 m,开挖初支3个循环即达到3.6 m时施作仰拱混凝土及填充混凝土,使其与明洞仰拱形成整体受力环。
4.4.6 开挖掘进
为减少开挖对围岩的扰动,要尽可能多的预留核心土,减少同时开挖的作业面,减少机械开挖的范围。上导坑、左中下导及右中下导分三个时间段开挖。
边坡坡面采用锚杆格梁进行防护。格梁节点处设Φ28HRB400锚杆,锚杆间距2.4 m,锚杆长7 m,锚杆钻孔直径110 mm,采用M35水泥砂浆灌注。格梁现浇C30钢筋混凝土,就地浇筑,嵌入坡面,间距2.4 m,截面尺寸0.4 m ×0.4 m,设0.1 m高,0.1 m宽截水槽。每级平台坡脚设1.53 m高M7.5浆砌片石护脚,厚0.4 m;坡顶非完整格子内设0.3 m厚M7.5浆砌片石防护;其余格子内铺设六边形C25混凝土空心砖,种植紫穗槐。平台宽度3 m ~5 m,铺设0.4 m厚C25混凝土,并设置0.4 m×0.6 m 截水沟,与截水天沟顺接。
锚杆格梁布置图见图2,坡面防护锚杆格梁数量见表2。
图2 锚杆格梁布置图
洞口段地质为新黄土,呈松软结构,具湿陷性。为消除黄土的湿陷性,采用φ40 cm灰土(水泥土)挤密桩加固地基(见图3),间距1 m×1 m。
水泥土挤密桩用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不得含有冻土或膨胀土,使用时应过10 mm~20 mm筛,混合料含水量应满足最优含水量,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土料与水泥应拌合均匀,水泥用量不得大于设计及试验确定的用量。
桩施工前,场地应平整,必须清除地上、地下一切障碍物,根据设计要求,将桩位用白灰进行定位。夯填桩孔时应选用机械分段夯实。
夯锤直径不宜小于0.3 m,落距和填料厚度应根据现场的试验确定。成孔时地基应接近最佳含水量,当土的含水量低于10%时应对处理范围地基土进行增湿处理。向孔内填料前孔底必须进行夯实。
桩顶夯填高度应大于设计桩顶高度0.3 m,垫层施工时应将多余的桩位凿除,桩顶应水平。施工中应有专人监测成孔及回填夯实质量,并如实做好施工记录。
表2 坡面防护锚杆格梁数量计算
图3 挤密桩加固地基
1)黄土隧道洞口进洞方案要慎重,要根据地质构造、偏压情况及地基承载力情况综合考虑,制定边仰坡放坡坡率(不宜陡于1∶1)、平台宽度(不宜小于2 m),并充分做好防排水处理。
2)严格按要求做好超前大管棚支护,扩大导向墙拱脚尺寸,必要时在拱脚部位增设垫板及锚管。
3)要及时封闭边仰坡,边仰坡支护满足设计要求。
4)加强地表沉降观测,采用肉眼观察结合仪器测量,及时掌握围岩动态,以指导施工。
5)按照1榀/循环钢架进尺掘进,不应急于落中、下导,待上导进尺达到10 m~15 m时跟进中、下导。
6)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地基承载能力,必要时要先进行地基处理。
1)原因分析透彻,方能正确指导方案的制定和现场的实施。
2)实施既定的方案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优化,方能步步为营。
3)在黄土地区施工,要认真、仔细的核对地质资料,并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找出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制定预防措施,方能确保施工安全。
出现险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对出现险情进行调查和认真的分析,初步查明原因并制定初步方案,同时做好现场警戒工作,并向上级相关部门如实汇报。
本次险情处理方案正确、及时、果断、有效,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抢险任务。险情发生于2010年7月28日下午15:00;洞口反压回填于2010年7月29日12:00完成,回填土方939 m3;洞顶卸载于2010年7月29日下午14:00开始,于2010年8月1日12:00完成,卸载11452 m3;2010年7月28日~2010年8月6日为洞口段沉降、变形观测期;2010年8月6日按照既定的施工方案进入正洞施工阶段。
[1]谭潘成.公路偏压隧道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2(5):37-38.
[2]陈 鹏,杨小礼,黄 阜.浅埋三孔隧道围岩位移场解析解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1):15-16.
[3]王梦恕.大瑶山隧道[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4]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