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环保运动

2012-05-30 10:48夏佑至
新民周刊 2012年27期
关键词:什邡当地政府厦门

夏佑至

环境已经成为中国公众最关心的议题之一。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中国GDP和人均GDP都有明显提高,但传统的增长方式和产业形态不得不接受重新评估。粗放式增长的价值已经受到了怀疑:糟糕的空气、饮用水,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河流与海洋,这些不但加剧了本已严峻的食品安全危机,败坏居民的健康,也让自然景观变得越来越粗鄙。其他工业国家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正在中国重演:日常生活的切身之痛将驱使城市和农村中的居民站出来,保护自己周边的环境——不但为他们自己,也为了下一代的健康。这甚至改变了中国人表达意见的方式。

这是中国当下最值得观察的现象之一,因为这一现象突破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参与公共事务和形成公共意见的一贯方式。在过去,公共事务是自上而下被决定的,普通人只是被动接受政府的决定,并承担其环境后果。

四川什邡的钼铜项目引发市民抗议,当地政府紧急宣布终止项目,且表示“如果群众不同意,就不再开工”,这不免让人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之感。然而,地方政府在引进那些高环境风险的工业项目时,信息不透明、与当地居民沟通不足,甚至刻意隐瞒,并非只发生于什邡,由此引发的群体事件,也并非偶然或孤立的个案。中国人对环境污染的忍耐程度在下降,而对一些地方政府不透明的施政行为变得越来越敏感。

众所周知,发展经济是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事务。对这一模式的评价有好有坏。肯定的意见认为,这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否定的意见则认为,经济增长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主要指标后,一些官员为了吸引投资和拉项目,经常不惜以牺牲本地居民的长远利益为代价。

引发争议的大多是存在高环境风险的经济项目,如超级水坝、大型化工综合体、有色金属加工等等。这些项目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能够在短期内拉动GDP,但并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创造大量就业。在那些已经投入运作的项目中,随着环境恶化,当地人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并且,政府原先承诺的就业等好处无法兑现,愤怒情绪就会爆发。

2011年发生在大连的化工厂防波堤被台风摧垮的事件,政府迫于市民压力,最终不得不承诺,将这个建成不久的化工企业搬迁到别的地方,但因搬迁工程至今没有结束,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而早在2007年,厦门市民就反对上马PX项目。由于有各种前车之鉴,人们对政府主导的新项目的警惕性明显提高了。让市民愤怒的是,不管是大连还是厦门,政府和企业都存在严重的违法和违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类似项目必须执行严格的环境评估程序,并吸取当地居民的意见。但当地政府没有严格履行法律义务,并且隐瞒了工厂选址、生产规模、开工日期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这类关键信息。

由于厦门的工厂被迁往一百多公里之外,这一事件引发了连锁效应。在一些地方反对化工项目或是垃圾焚烧项目的市民,同样抗议在没有充分沟通的前提下,政府将有环境风险的项目强加给自己。这种理性和温和的抗议,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决心,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回应。当地政府意识到,强行推动这些项目,不但在法律上站不住腳,还有进一步激化事态的风险。

通过行动,中国的城市居民已经传递出明确的信号:他们不愿意再为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和自己的权利。而在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导致的各种摩擦同样越来越多。不管在哪里,人们都意识到,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一代人的健康,也透支了他们的未来。

即使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由于治理和恢复环境生态的成本极高而且费时很长(太湖就是最好的例子),也应该让政府官员用新的眼光考虑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如果这还不够的话,厦门、大连和什邡发生的这些事件,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在环境问题上的权利意识。官员应该意识到,实施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是大势所趋,而环保运动在中国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什邡当地政府厦门
厦门正新
英国的“鲨鱼屋”
什邡农商银行首发20个“红色信贷”项目
四川绵竹红岩什邡式磷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无人机测温
“偶”遇厦门
中国游客在普吉翻船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研究
——以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