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荣
颁奖词:叶青因其身体力行坚持公车改革而成为湖北乃至中国的明星官员。他的成就与困惑是整个国家行政体制自我革新过程的缩影,他与公民和媒体的沟通方式或将为中国官员提供一种可能的范本。11月27日,叶青在其湖北省统计局办公室里接受《南风窗》采访,这是他在湖北省统计局的第10个年头,这10年也恰好是叶青人生中从40岁到50岁的10年。“过去的10年我做到了两点: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能够做的事尽量去做。”叶青说,如果再给自己10年,他会做得更好。
叶青在官场的这10年因其学者型官员身份而有别于他人,更因其身体力行坚持公车改革而成为湖北乃至中国的明星官员。叶青的成就与困惑是整个国家行政体制自我革新过程的缩影,叶青与公民和媒体的沟通方式或将为中国官员提供一种可能的范本。
十年车改:“我至今在期待政策出台”
2003年5月2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到湖北省统计局开始他的新工作—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作为学者型官员和民主党派干部,叶青一步入官场便晋级副厅,加入中国数以万计的厅官行列。
上班第一天,配给叶青的专职司机前来报到,这意味着叶青从此可以享受专车及专职司机,尽管按规定公务配车只能用于工作时间,但熟悉中国官场者都知道这样的规定毫无作用,公车和司机几乎是随时为官员服务。
“我当时的方案很简单,我给局长建议:我不要公车和司机,我自己买车自己开车,单位每月给我500块钱的市内车补(3年后改为月补贴1000元),出差实报实销。”这一建议被局长很爽快地接纳,叶青由此开始日后闻名全国的“叶氏车改”。根据他自己的测算,通过这项改革叶青每年节约财政支出8万元,这10年共节约80万元,这几乎是建一所希望小学的费用。
公车对于中国官员而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办事方便,更重要的是与“官威”息息相关,有专车及专职司机早已成为一定级别和权力的象征。叶青为什么舍得放弃?“我在大学里是研究财政学的,当时我就研究公车问题,并经常就此写文章或提建议,现在机会来了,我能有机会从我开始做起。”在体制外痛恨腐败和浪费,进入体制后摇身一变为腐败者的并不少见,但在这件事上叶青并没有做机会主义的选择。
中国到底有多少官员在配公车及专职司机?这是一个未知数。叶青表示,在省直机关正处级都没有专车,但在基层,一个科级局长甚至股级的乡镇财政所长都有专车,所以在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明着暗着在使用公车是一个未知数。
“幸亏10年前我迈出了那一步,如果等待国家车改政策出台,我可能至今都还没有开始我的车改,我至今仍在期待国家层面的车改政策。”10年车改并未让叶青感到疲惫,恰恰相反,他越来越感觉到尽早实施公车改革是民心所向、潮流所趋。
“三不 ”拒绝:260万粉丝的博主
“不拒绝采访,不拒绝约稿,不拒绝讲座邀请。”这是叶青自己总结的“三不”拒绝。除了在统计局上班之外,叶青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三件事上。在武汉的各大媒体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叶青就湖北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等话题发表评论。
2011年11月,武汉一所民办高校通过记者联系叶青去学校做讲座,学校负责人对于接待问题十分懊恼,因为该校并无行政级别,无法安排一个副厅级的领导对等接待叶青。而叶青最终用行动让大家释怀。当天晚上讲座开始前大约20分钟,叶青自己开车来到学校,一路从市区开来还不忘发微博播报实时路况,讲座结束后,自己开车回家,没有任何迎送和接待。
今年12月8日下午3时,记者陪同叶青从武汉坐动车前往荆州市。此行目的地是400公里外的长江大学,他将在那里给500多名长江大学学生做有关湖北经济发展形势的演讲,10年来这样的讲座近千场。演讲结束已是晚上9时多,学校安排了酒店住宿,叶青执意要赶末班动车回武汉,到武汉的家中已是夜里12时。
“如果我留下来,学校不仅要花住宿费,那些负责组织此次活动的老师和同学们还要陪着我们,完全没必要,客走主人安。”除此之外,叶青还有一个考虑,如果当晚留宿荆州,他第二天上午的时间就会花在火车上,与其如此不如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赶回武汉。
叶青每到一处都是媒体追逐的對象,这不仅是因为不拒绝记者采访或约稿,更为重要的是叶青的表达方式安全而不失深度。一位武汉媒体人告诉记者,叶青在点评相关事件时表达理性、温和,但又总能提出可行的建议,这样的报道既能安全发出,更能让读者或观众觉得不那么空泛而眼前一亮。“我提意见的时候一般不会提彻底颠覆现有政策的建议,因为那样的做法可行性不高,我的建议绝大多数是温和的、改良的。”尽管有人大代表、省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市政府参事、学者等多个提意见的身份,叶青经常就官场同行们所分管的工作提出意见,还是会让一些人不悦。但叶青从不担心,“因为有些人当官是为了继续往上升,我当官是为了做事,不会刻意去批评谁,也从不针对某一个人”。
除了传统媒体,微博也已成为叶青发声的重要平台,仅腾讯微博上就有260多万粉丝。“我的微博就相当于一份中等发行量的报纸。我的微博内容除了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外,还有帮忙寻找失踪儿童等内容,我的微博一般是正能量。”
一介儒生:传统文化给我为官启示
“《论语》说‘政在节财,意思是说行政一定要节约钱财,这句话对我坚持车改很有启发。”叶青不仅是财政学的博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朴素的为官学问并不与现代政治制度冲突,恰恰相反,只有把现代政治制度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官员人格结合起来,中国政治才能出现理想中的清明。
传统文化对叶青的影响也贯穿在他的生活中。看着他经常在外面演讲,一般人很难想象他有一个略显特殊的家庭。“1989年,我爱人生了对双胞胎,其中一个孩子非常健康,现在在读研究生一年级;另一个孩子一出生就严重脑瘫,至今还像个小孩,生活无法自理,全靠家人照顾,但是这么多年我们从未放弃他,只要一有时间就陪他,在他身边说说话。”
关于这个脑瘫的孩子,叶青在一次聚会上的说法让记者记忆深刻:“我们全家都认为他是我们这个家庭里受苦受难的菩萨,正是因为他承担了所有的苦难,这个家庭里的其他成员才能过得如此幸福、快乐!所以,我们感恩他、很爱他!”
叶青认为,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两辆自行车和一部健身器,这些都是他自费购买的。“一辆自行车是在午休期间办公室内锻炼身体用的,另一辆主要是用来去周边有关部门办事,近距离多骑车或步行对身体健康有利。”叶青说,来回3公里以内走路,5公里以内骑车,10公里以上才开车。他称之为“3510”法则,在很多演讲场合他向听众推销这一法则,这不仅和公车有关,更和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国学是露台,白天有阳光,夜间有雨露,告诉我们历史,告诉我们自己的努力是决定性的。”叶青认为,国学教会了自己快乐做人、尽力做事。
两届代表:“言者”就是行动家
在去长江大学演讲的动车上,叶青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去北京领一个由媒体颁发的奖项,类似的奖项他拿了不少,获奖原因大多集中于叶青多年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叶青最终决定去北京领奖,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荣誉分量十足。“对于学者和代表而言谏言就是行动,在他们身上坐而论道和起而行之是合一的。”
2011年,叶青因连续8年在“两会”上建议推进公车改革而被媒体誉为“2011年‘两会十大言者”,这个荣誉叶青几乎逢人必讲,他认为由媒体和公众授予如此荣誉对于人大代表而言是莫大的鼓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最看重的自然是来自公众的评价。人大代表建言献策的平台不仅仅是“两会”,在机场建设费、武汉万台出租车安全问题等热点话题中,叶青或接受采访或写评论文章,以人大代表兼学者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12届人大代表选举已经开始,叶青希望自己能再干5年,希望自己能继续谏言5年,更希望在自己人大代表任期内能看到身体力行的公车改革有国家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