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
作为通亚咨询公司的创办人和首席研究员,保罗·弗伦奇近10年来一直关注中国的消费市场,这让他无意间注意到中国人越来越胖了。
和大多数学者不同,保罗·弗伦奇研究中国的工具是一把“尺子”。
这把“尺子”测量的是中国人的腰围。根据他引用的数据,目前中国城市男性的平均腰围已经从1985年的63.5厘米增长至76.2厘米,这意味着在短短27年的时间内中国男人的腰粗了20%。令人震惊的是,其中40岁~50岁男性的平均腰围已经达到86.2厘米,相当于一把普通餐椅的高度。
“将军肚”曾经是个褒义词
自古以来,大胖子在中国就是社会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尤其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膀大腰圆的身材更是被人们所艳羡。“那时‘将军肚是个褒义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顾东风教授笑着回忆道,“人家会说你有福气。”他清楚地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他到北京石景山区进行心血管病的相关调查时,发现工人中的胖子明显比农民多,“因为工人的福利待遇更好”。
但从“杨柳蛮腰”到大腹便便,中国人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1992年~2002年,我国人口的超重率增长了近40%,肥胖率增长了近100%。
体重指数(BMI,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是判断肥胖的主要标准,这一指数超过24的成人可被视为超重,超过28可判定为肥胖。
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一份报告中将肥胖定义为疾病。在卫生部2003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肥胖也被列为一种疾病。
尤其是“啤酒肚”所体现的腹内积聚脂肪,即所谓的中心性肥胖,更容易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心性肥胖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的危险更高。目前中国的肥胖人群中,八成以上存在这种肥胖类型。”一位专家说。
2009年,包括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世界心脏联盟在内的多家组织共同发表声明,不同族裔人群的中心性肥胖,应采取不同定义标准。中国中心性肥胖是指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按照这个标准,21世纪初我国35岁~74岁的成年男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16.1%,女性患病率为37.6%,这意味着我国已有近4000万名男性和9000万名女性处于肥胖之中。
肥胖是个社会问题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变粗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腰围。弗伦奇注意到,近年中国城市中C罩杯、D罩杯、E罩杯的文胸销售量不断增加,而A、B罩杯的文胸销售量一直在减少;在衬衫制造企业的产品目录中,大领口衬衫正在占据主要地位。
在医护人员看来,这种日益丰满的富态,是一种病态。顾东风介绍,肥胖很容易引起血压高、血脂高和血糖高。这“三高”会造成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就像水管里的斑斑锈迹。这些“锈迹”脱落下来,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脑部就是脑溢血。另外,这些脱落下来的“锈迹”还会堵塞血管,造成脑栓塞,如果堵塞发生在心脏就是冠心病。
在英国学者格莱博看来,造成中国人日益“心宽体胖”的罪魁之一是饮食结构的变化。2003年,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来福士广场开业时,他注意到那里售卖热狗、土耳其烤肉、超级汉堡包和哈根达斯冰淇淋,却几乎难寻中式餐饮,但这并没有让前来就餐的白领们感到任何不适。
与饮食结构同时改变的,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有83.8%的成人从不参加锻炼。
“寄信收信都不去邮局了,都让快递公司上门服务。”顾东风说。在他的记忆里,30年前整个阜外医院只有一两辆轿车,“但现在几乎所有医务人员都不能把车停在医院内,因为要腾出车位给前来看病的患者。”
城市化进一步“加粗”了中国人的腰围。“爱护草坪是中国公园最普遍的规定,这意味着公园只是一个装饰得很漂亮的观赏场所,而不是可以让人嬉戏的乐园。”弗伦奇说。
在父辈们的腰围越来越粗的同时,中国的“小胖皇帝”也越来越多。根据疾控中心的有关数据,我国17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超过55万。
弗伦奇发现,在中国,许多消费决策由孩子掌控:“孩子们会要求在必胜客而不是中餐馆就餐。”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助理研究员翟屹忧心忡忡:“本来,我们的饮食模式比西方更健康,但如果不改变孩子们喜欢吃洋快餐的习惯,等到一二十年后,我们整个国家的饮食习惯也会变得和美国一样。”翟屹认为现在是控制肥胖的关键时期。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肥胖的人口比例并不高,“如果这几年能够控制好肥胖问题,我们可能不会重蹈美国的覆辙”。
但改变饮食习惯这种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政府出台政策,也需要各部门共同创造支持性环境。
(摘自《江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