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方铁路有限公司 吴晓华
福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平台建设的思路
福州地方铁路有限公司 吴晓华
文章介绍城市公交信息平台建设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城市公交综合信息平台发展的趋势,提出城市公交智能化建设思路和保障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城市轨道 城市智能交通 信息平台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地、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至2010年底,全省公交经营企业达80多家,公路运营车辆达11334辆,其中,安装卫星定位车5516辆,额定载客量543378位。运营线路1019条,运营线路总长16352公里,年客运量达208825.9万人次,运营里程79729.2万公里。仅2010年,全省新增公交班线100条,优化班线200条。福建省交通各行业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也取得重大进步,形成了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数据中心为主,以高速公路、运输管理、普通公路、港航等数据分中心为辅的全省交通数据分布体系,实现了厅、厅直单位,设区市、县级交通主管部门之间网络互通,并与省政务网、交通运输部网络互联。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福建省已开展包括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营运车辆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交通视频监控以及车辆运行分析系统等在内的各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实现全省9类超过7万辆营运车辆位置监控,制定了平台、终端、终端通信协议及数据格式三个福建省地方标准准。
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所占份额日益凸显。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于2009年12月28日动工,预计2015年试通车,全长29.2公里;共设24个站点,分两期建设,2号线2016年建成,全长26.5公里。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也于2012年5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至2020年厦门将建成1、2、3号线一期工程3条线,长约75.3公里,形成放射状的轨道交通基本骨架。泉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也在规划中。近日福建省又提出福、莆、泉三市轨道交通圈的规划。
目前福建城市交通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快速机动化凸显了城市道路资源的不足,从而显著增加了道路负荷,引发城市交通的堵塞。其次,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下降,导致公共车辆行驶速度降低和公交网络换乘的不便。再次,私家车激增加剧了道路资源不足和管理上的困难。
利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来缓解城市道路拥堵,将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方式必须逐步向科学管理、技术管理转变,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对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是城市共公交通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要求整合城市公共交通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率及运输实载率,促进运输合理化,降低公共交通的能耗,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福建公共交通所处的发展阶段,为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2010年底,各设区市民用汽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60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20万辆。预计2015年,全省全年完成城市公交客运量约24.6万亿人次,日均675万人次,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日均25万人次。
有限的道路资源造成了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不平衡,随着客流量的大量增加,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尤为严重。仅通过常规公交很难解决城市交通中的拥挤问题,其根本出路是建设大容量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快速、便捷、舒适、环保、可靠性等特点,但其建造和运营费用都很高,其服务范围又不能覆盖整个城市的所有地方。但在中心城区采用轨道交通可以在短时间内输送大量乘客,有效地缓解市区内的交通拥堵。
要加强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基础网络设备、车载设备、道路及路边设备、交通枢纽信息化采集检测设备的建设,要对信息平台的软件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丰富平台接口,推进各类系统如公交企业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网络数据对接工作,实现信息快速、畅通、安全的共享。
平台建设采用“政府主导、合作建设”的模式,做到能在各种公交系统车辆、公交网络、场站、枢纽节点等适合公共交通信息发布的区域提供公交基础设施运行信息服务。
城市公交企业是公交系统运营的主体,公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关系着海西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成败。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将公交智能化运行系统与公交企业智能化管理系统有机组合在一起,充分实现公交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
公共交通枢纽点站是交通工具流量和信息量的汇集点,为实现枢纽内各运输方式的统一和谐,应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管理和运营信息的交换平台,实现枢纽内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转,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高旅客换乘效率和应急疏散效率。
福建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内部,还包括城市边缘的广大区域,应建立完成城乡公交互相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网络新机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尝试开发统一的城乡公交智能化系统,实现信息网络的无缝对接。同时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给予城际公交、城乡公交相应扶持政策。
轨道交通虽然投资周期较长,但是建成后就是一个快捷、安全、大容量、环保型的交通通道,能在短时间内疏解大量密集人群,有效地缓解市区内的交通拥堵,减少市中心的压力。福州地铁1号线于2010年底全面动工建设。厦门、泉州等城市也在稳步推进城市轻轨前期工作,同时,做到建成后直接在信息平台方面的无缝连接。加强城市换乘枢纽建设,实现各种交通方式,快捷换乘。
城市公交智能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遵循“结合国情,突出重点,攻克关键,培育市场,支持产业,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推动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发展。
信息化建设初期阶段,采取政府引导,加快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优惠政策,通过资金、财税等方式扶持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建设中期阶段,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遵循信息化的市场机制,促进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推广。
信息化的改善及应用阶段,坚持以政府监管为主,加强信息化管理,规范信息化市场秩序,保证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必要对资源进行整合: 一是整合公交资源,实施统筹规划, 提升城市公交能力; 二是整合城乡资源, 处理好城市道路与郊区公路、城市公交客运与郊区公路客运的关系, 拓展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范围, 并逐步向郊区农村延伸, 最终消除城乡差别, 实现城乡客运统筹发展; 三是整合管理职能, 明确公共交通管理工作的职能定位,拓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范围,在形式和内容上赋予公共交通全新的内涵, 建立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体制。应以组织协调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公交综合信息发展为目标,尽快成立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领导小组,推进信息化制度建设,统一领导协调有关工作,抓好规划任务分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注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突出问题的处理。
5.3.1建立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法律法规
尽早出台规范性的城市公共交通法或行政法规,解决原有城市公共交通立法程度低、权威性不够等问题;通过立法确立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地位及市场化发展方向。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的准入条件、监督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
5.3.2深化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化改革
城市公共交通要按照“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要求,积极鼓励优质公共交通骨干企业通过跨地区、跨地域、跨城市的参股、控股或委托经营等形式兼并中小和弱势企业,参与中小城市公共交通的经营,通过资产重组,使骨干企业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各地的优势互补。
5.3.3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城市交通需要坚持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个人交通为辅的方针。优先考虑发展公共交通这个基本原则,另外,建立低票价补偿机制,落实专项经济补偿,实行城市公交低票价政策,体现有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
5.3.4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城市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公共交通设施,按照《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的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在城市主要交通走廊设置公交专用道,形成公交专用道网络。
5.3.5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各项经济政策,建立政策补偿与市场补偿机制
政府有责任为市民提供价格低廉、方便、舒适、快捷的交通服务,满足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需求。
5.3.6加快技术进步,确保公交信息化的服务水平
加快智能运输系统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运用,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公交管理调度及运营水平,尤其要提高公交信息化水平。逐步引入车辆自动定位系统,投入与车辆自动定位技术相结合的路边、车内电子显示设备,为出行中的乘客提供包括公交信息、选择出行时间和换乘车次的动态实时信息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服务水平。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交通信息化的建设与运营中,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做好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化宣传工作,采用电子媒体、平面媒体、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对海西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宣传,不断扩大宣传范围,取得社会的共识。
加快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人员的培训机制,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人才职业技能考核制度,提升人才的岗位技能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