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财政政策促进经济转型的实证分析——基于“十一五”期间数据

2012-05-26 08:38方永胜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十一五芜湖市芜湖

缪 莹 方永胜

一、“十一五”期间芜湖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作为皖江城市带的核心城市之一,近年来芜湖市经济发展无论是总量还是速度,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十一五”末,芜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8.59亿元,人均GDP达48306元,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平均增长率为16.5%,高于“十五”3.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6.34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6.1亿美元,年均递增25.8%;5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量从“十五”的22.48亿美元增长到“十一五”的80.09亿美元,增长3.6倍。“十一五”期间,各类消费支出均呈增长态势,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980.24元,相比2005年的5478.66元增长了73%,年均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2556元提高到2010年的4382元,年均实际增长7.8%。

从经济的结构和质量来看,现阶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发展动力上,主要体现为“一个不足”和“一个高依存”:即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芜湖市2010年R&D经费占GDP的比重离自主创新能力较强2%以上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十一五”期间,芜湖市投资对GDP的贡献和拉动比例较大,社会全投资平均增长率为45.92%,远高于2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芜湖经济的这种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客观上要求芜湖加快经济转型步伐。[1]

二、“十一五”期间芜湖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转型方面的正效应

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除执行中央和安徽省财政政策外,芜湖市共出台财政政策46项,涉及社会保险、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节能减排、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第三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一)社会保障方面

为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与分配水平,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针对低收入群体的扶低帮困机制。芜湖市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出台了三个文件:《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费缴费费率暂时予以调整的通知》(芜政办[2008]65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就业工作的通知》(芜政[2009]29号)和《关于印发〈芜湖市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2009]347号)。

这三项政策在降低社会保险费费率和发放社保补贴方面起到了显著成效。其中2010年,降低社会保险费费率政策共减轻企业社会保险费负担1.89亿元。全市共审核发放社会保险补贴3397万元,其中灵活就业人员14214人,发放社保补贴2785万元;公益性岗位1255人,发放社保补贴602万元。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使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自主创新方面

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芜湖市出台了多项财政扶持政策,分别对本市市区范围内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认定为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重大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企业建立的研发机构获得国家、省有关部门新批准认定的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从市外引进到芜湖市企事业单位的各类别人才都给予一定形式的补助和奖励。

这些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实施以来,市财政拨付各类人才专项资金881.86万元,其中2009年度343.03万元、2010年度538.83万元,为加大芜湖市引进人才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芜创新创业,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和加强人才开发载体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节能环保方面

芜湖市在2009年出台了《关于印发〈芜湖市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和发展散装水泥促进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 [2009]458)、《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芜政[2007]63号)和市财政局、市经委《关于印发〈芜湖市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9]326号)的文件。

这三项政策旨在通过贷款贴息、无偿资助、配套资金、奖励的方式给予节能降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些项目和企业一定的形式资助,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成效。一是通过建立和使用节能专项资金,进一步调动了县区、企业节能工作的积极性。2009-2010年芜湖市都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各县、区也均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重点耗能企业全部完成节能目标任务。二是2009年支持的14个项目,年节能7272吨标准煤,节水31万吨,综合利用各类废弃物5.3万吨;2010年支持的21个项目,年节能14.6万吨标准煤,节水345万吨,综合利用各类废弃物1.28万吨,社会效益显著。

(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脱离困境,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市政府及时出台了《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芜政 〔2008〕71号)、《芜湖市市区中小工业企业担保保费补贴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实施办法》(芜政办〔2008〕72号)和《关于印发〈芜湖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2008〕457号)三项政策文件。安排专项资金,从鼓励上台阶、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人才引进、改善融资环境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帮助芜湖市中小企业摆脱困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以来,已累计兑付7家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825.8万元。仅7家担保机构中小企业担保余额就达到32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大大减少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促进了担保机构创新更多品种,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2009年兑现政策奖补资金为2986万元,涉及企业199户;2010年兑现政策奖补资金为3111万元,涉及企业415户。

(五)新农村建设方面

芜湖市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两项政策,其中《中共芜湖市委办公室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芜市办〔2009〕1号)政策在2009年和2010年实施期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0.3万亩,市县两级财政部门累计兑付奖补资金259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单位产出得到显著提高。土地流转前,农户经营一亩地的净收入最多也就是400元左右;流转后,每亩年租金达到400多元,加上各类补贴资金,农民不用种田,每亩收入可达600元,亩平均增收在200元以上,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租赁土地方赚取务工收入,土地流转后,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经商。

《芜湖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办法》政策在2008年至2010年实施期间,全市累计承保农作物500万亩、牲畜51400头,各级财政支出保费补贴资金5879万元,为农户提供金额达15亿元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累计赔付农户受灾损失3500余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帮助农户和农业生产单位尽快恢复了再生产、维护了农村稳定,同时得到了广大农户地肯定,充分发挥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作用。

(六)第三产业发展方面

为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第三产业发展支持力度,芜湖市出台了 《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的通知》(芜政办〔2009〕56号)、《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财政局芜湖市三产兴市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芜政办〔2010〕22号)和《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芜湖市第三产业“小巨人”培育办法的通知》(芜政办〔2010〕32号)三项政策,由市财政设立三产兴市发展引导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总部经济、现代物流、中介服务、商贸服务、服务外包、旅游、文化创意、民办教育等第三产业发展。

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芜湖市第三产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期间,芜湖市第三产业总量规模快速扩大,连续跨越了200亿元和300亿元两个台阶,并在2008年上升到全省第二位。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突破300亿元,达到33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为2005年的2.2倍,占GDP比重30.38%。2010年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0.61万人,是“十五”末的1.1倍,年平均增长2.3%;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4.2%,比200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保障了劳动就业水平。

三、“十一五”期间芜湖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转型方面的不足

(一)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方面的政策不足

金融危机后,国家为了培育国内消费市场,及时出台政策,刺激消费。除执行国家和安徽省的有关政策外,芜湖市制定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方面的政策只涉及到居民购房方面,对购买第一套自住商品房的家庭(含低收入家庭)或专业技术人才给予购房契税补助。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十一五”时期,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并逐步走向富裕的同时,也存在着平均消费倾向低、不同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

1.平均消费倾向走低

“十一五”时期,芜湖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有逐年下降的态势。2010年城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9.3%,比2005年的77.9%下降了8.6个百分点。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分组资料显示,10%的最低收入组消费倾向为79.8%,比2005年下降了18.8个百分点。10%的最高收入组消费倾向为56.5%,比2005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一方面由于低收入阶层有旺盛消费需求但无购买力;另一方面有较强购买力的高收入群体,其基本消费需求已满足,收入大量以储蓄等金融资产和房屋等投资的形式沉淀下来。

2.不同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水平总体偏大

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分组资料显示,10%的最高、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2005年的6.85倍扩大到2008年的8.53倍。2009年差距缩小到6.77倍,但仍偏大。

(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较少

要实现经济转型,农村市场不可或缺,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除国家政策外,安徽省也出台了若干政策。芜湖市除了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外,没有其他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收入额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表1 :“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

(三)三产政策执行不理想

芜湖市财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执行效果不理想。第三产业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1.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且降幅有扩大之势。第三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始终低于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强力拉动的整个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导致三产比重持续下降。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整个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和平均拉动率分别为30%和5%,远小于第二产业的69%和11.4%。

表2 :“十一五”期间芜湖三次产业贡献率单位:%

表3 :“十一五”期间芜湖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单位:%

2.结构不尽合理。首先表现在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在经营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9.2%。其次是工业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尤其是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发达的工业必然会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

此外,芜湖市第三产业还存在各载体发展重点不突出、投资相对不足、城乡居民对本地服务业的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

四、“十二五”期间,财政政策助推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已成为芜湖市“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芜湖市财政政策应围绕“十二五”目标,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对经济转型的支撑、保障、激励和引导功能。

(一)加大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有必要对居民收入结构进行调整,使收入分配逐渐向居民倾斜。提高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十二五”期间,芜湖市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利用好税收的调节作用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调节过高的收入,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使社会各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

(二)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调整财政资金投向

“十二五”期间,芜湖市要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竞争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2]

因此,芜湖市财政政策应围绕这一目标,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芜湖农业生态观光园、南陵温氏养殖基地、芜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同时,也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水、电、路、气和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保障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重点投入青弋江分洪道、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沟渠河塘清淤、中小河流治理、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基本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民非农业收入,培育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农村卫生条件,改善人居环境。

(三)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

“十二五”期间,芜湖市应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财政政策,强化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使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到2015年占GDP的35%。

1.加大对第三产业集聚区的投入

现代第三产业集聚区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大平台。通过集聚区的扩模增效,加快第三产业集聚发展的进程,打造第三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加大城东、城南、港口、荆方及综合保税物流园区五大物流集聚区,芜湖金融集聚区、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服务外包集聚区、芜湖信息软件园集聚区、芜湖文化旅游集聚区、阳光半岛文化旅游集聚区、芜湖研发创意园等集聚区的建设。[3]

2.优先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财政政策要支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支持南翔物流中心、安得物流中心、美的仓储基地、裕溪口煤炭物流园区、三山港口物流园区、获港水泥建材物流园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持城东金融服务区、皖江金融大厦、伟星时代金融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开发区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基地、拼牌服装营运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

3.支持培育新兴服务业

财政政策要积极培育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把芜湖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新兴服务业中心。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资质的接包企业,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和优势服务外包产品,把芜湖建设成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支持引进一批文化创意方面的高端人才和重点企业,把芜湖建设成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中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立发展会展业的财政扶持政策,完善会展平台和服务体系,引进国际知名的会展企业,把芜湖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会展城市。

4.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

做大做强三产经济既要靠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做基础,更要靠各个行业中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来领航和带动。加大第三产业“大企业”的培育力度,不断增多领军旗舰。

[1]朱忠明.浙江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J].中国投资,2011,(1):103-105.

[2]张逸潇.“十二五”展望:创新芜湖 优美芜湖 和谐芜湖 幸福芜湖[N].芜湖日报,2010-12-03.

[3]中共芜湖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芜湖日报,2010-12-15.

猜你喜欢
十一五芜湖市芜湖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芜湖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