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冯洁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浙医二院与衢江医院建立的“对口支援,重点托管”模式脱颖而出,为业界所看好,也为病患所称道。近日,记者走进这家县级公立医院,探访其中的变迁与革新。
“让90%的病人看病不出县”,这或许是医改获得成效之后的美好图景。如今,在衢江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衢江医院),这一图景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预约挂号、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有了这些,今后,农村和地方县市的病人就不需要大老远跑到省城来看病了,他们在当地同样可以享受到同质化的服务。”据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介绍,该院自2010年9月与衢江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后,医疗资源共享的模式,已让当地居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医改成效。
在衢江医院,我们碰到了前来复诊的老赵。老赵告诉记者,自己最近总觉得鼻子里有东西,一吞东西就感觉到疼痛,马上到衢江医院看病。当地医生判断,老赵的病情可能是鼻炎引起的,但是没有太大把握,于是为老赵申请了浙医二院远程会诊,与浙医二院耳鼻咽喉科专家取得联系。会诊之后,衢江医院决定安排老赵到浙医二院看专家门诊。一纸“预约单”,老赵顺利地预约上了浙医二院耳鼻咽喉科的常惠玉副主任医师。约好了次日上午10点的专家号,并同时预约了CT检查。次日一早,老赵乘快客到杭州,赶上了10点的专家门诊,随后又做了CT检查,一上午就把病看完了。
“老赵前些日子也去杭州看过病,但硬是没挂上号,只好回家”,站在一旁的妻子说,“老赵的病有段时间了,当时,有个朋友推荐他到杭州去看,可没想到,去一趟就吃了不少苦头,折腾了三天都没看成病。”如今当地医院有了远程会诊和转诊服务,给老赵这样的病人带来了不少便利。“有医生给转上去,比我们自己跑到省城挂号省事多了。”
对此,衢江医院的周亦文院长认为,目前所谓的“看病难”,主要还是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序配置造成的。对于农村、城镇人口而言,80%-90%的疾病其实是可以在当地得到解决的,而这种合作模式恰恰为衢江区病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浙医二院开展合作以后,我们逐步解决了患者看病无序的问题。通过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升级,医院的门诊量上去了,大多数病人无须跑到省城看专家门诊。而对于那些真正患有疑难杂症,需要省级医院专家看诊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预约挂号等一系列手段都可以更高效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帮扶合作开展后,衢江医院的业务量和门诊量大幅提升。2011年12月,该院顺利通过浙江省卫生厅二甲医院评审。
“‘输血’与‘造血’并举,是浙医二院与衢江医院开展帮扶合作的最大亮点。协议签订后,衢江医院就已成为浙医二院的县级分院。我们除了对他们进行技术和人员上的输入之外,更着重培养当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谈及对衢江医院的对口支援,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认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输出,更重要的还是提升县级医院的自我“造血”能力。
2010年8月,衢江医院与浙医二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潘文胜等4人成为派驻到衢江医院的第一批专家团队,如今他已是衢江医院分管业务、科研的副院长,同时也将在今年8月结束为期两年的支援任务,将对口支援的接力棒交给另一批团队。
回忆起两年前刚被下派到衢江医院的日子,潘文胜颇有感慨,“情况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了。”就在潘文胜和他的团队到达衢江医院的第三天,棘手的情况接踵而来。
“下去第三天,医院来了个病人,我们按照正常程序给他做胃镜,结果胃镜做完,病人顷刻间窒息,倒在了我们面前。我从1985年开始做医生,25年间做过的胃镜不下几万例,可这样的情况实属罕见。”谈及这次经历,潘文胜至今还心有余悸。经过紧急抢救,病人总算死里逃生。再去追问病史,做进一步检查,才发现他的喉门长了一个良性肿瘤,阴差阳错,堵在了气管口子上。据病人反映,他在衢州地区大小医院都检查过,也反复做过胃镜,都没有发现这一肿瘤。面对这一罕见病例,潘文胜和他的团队在当地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合了当地耳鼻咽喉科、消化科等多科室医生,以微创手段为病人切除了肿瘤。
随后接二连三的突发状况,让潘文胜和他的团队意识到,要想提高一个地区的诊疗水平,仅仅靠医生团队的输出是远远不够的,这恰恰印证了院方当初签订对口支援协议的核心理念——“输血”与“造血”并举。“院方交给我们的第一大任务,就是不遗余力的输出技术,让当地医院诊疗技术达到和浙二医院持平。”
结果自然是值得期待的,过程却掺杂着万分艰辛与阻力。开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浙医二院的专家们必须要手把手地传授医疗技术,才能让当地医院的年轻医生真正领悟。“这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从专家自己主刀、当地医生在旁学习,到当地医生自己做、专家在旁充当助手,再到当地医生独立完成操作。”循序渐进地“传帮带”,尽管耗去了双方不少时间和精力,却从根本上让当地医生学到了浙医二院专家名医的先进技术,这对衢江医院的长期发展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也是两年来周亦文院长最感欣慰的事。
为了配合“造血”行动,衢江医院也不吝投资,对诸多医疗设备进行了更新和重置。据统计,2011年,该院医疗设备投入达到1059.92万元,同比增长21.97%;而在人员培训支出方面,提升幅度也高达53.91%。
不过,要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县级医院的发展难题,还在于建立其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而这当中,大医院帮扶小医院的长效机制同样值得探究。对此,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认为,责权利一致是鼓动大医院帮扶小医院,实现“输血”与“造血”并举这一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以往的合作都是比较松散的。省里下派的专家团队,可能会介入地方医院的门诊、手术甚至是查房,但是对于地方医院的内部管理,往往是不介入的。”说起与浙医二院的重点托管合作,周亦文莞尔,下派的业务骨干介入医院的内部管理,是双方合作的最大特色。“下派到我们这里的专家,都拥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业务骨干,又身兼行政职务。这些专家,有些在浙二就曾是管理人员,有些先前只是纯粹的专家,但到了我们这里,他们都承担了更为重要管理职责,也将大医院的先进管理理念带进了我们的日常管理。”
周亦文表示,服务理念的革新是衢江医院近两年来最重要的变化。衢江医院作为一家老牌医院,几十年的发展已使其在当地具备较强的品牌效应,社会对其服务的认可度也比较高。然而,通过与浙医二院的合作、对比,周亦文发现,真正要做到服务到位,并非仅仅是态度的问题,理念的不断更新才是更重要的环节。“专家来了以后,我们这里开展了很多科学的服务手段,比如预约门诊。过去病人看病总是需要一大早过来,排队挂号、排队候诊,看完病已经很晚。但是,在许多国内外大医院,他们可以将预约时间精确到分钟,当病人来到,医生已经为病人作好了充分的准备,看病的效果、病人的便利都会大大增加。这种服务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前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说起医务人员服务理念的变化,潘文胜也看在眼里。“初来乍到,就发现大家的理念存在很大差异。过去在浙二,中午只要有病人在,我们都会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再去吃饭。而到了这里,中午11:30左右,所有人都去吃饭了。”于是,在被任命为衢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后,潘文胜便从自己管理的科室着手,致力于改变这一情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大家基本上已经习惯了,中午只留一个小时吃饭时间,吃完饭又开始看诊。上周我的专家门诊号已经达到62个,即使是在省级医院,这也已经是一个比较高的看诊量。”
所有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在革新衢江医院种种制度与文化的过程中,潘文胜等人也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当时,一名医生在交接班过程中出了岔子,导致病人看病耽误了两个小时。我们对他进行了处罚,罚款2000元。这在衢江区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处罚结果一出,便遭到了周遭的非议,认为处罚金额太重。潘文胜却不以为然,“罚款只是一种手段,只有让他们感觉到心疼了,才能达到相应的警示效果,他们才知道哪些红线是不能踩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衢江医院的医务人员而言,掌握省级专家传授的一门技术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今后的医疗工作和学习科研中自我学到新的技能,建立一种学习与科研的长效机制。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的还是理念的问题。
“过去,我们这里的医生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普遍的情况是,工作3-5年的医生,觉得自己已经能够很好地胜任工作,而工作10年以上的中层骨干医生,则会易于自满,甚至认为自己专科里的任何工作都能胜任。”周亦文觉得,这是长期来县级医院发展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幸的是,省级专家团队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县级医院医生们“偏安一隅”的心态。
“专家进来以后,他们才发现,无论是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还是科研视野,自己都有太大的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介绍,在帮扶合作开展的一年多时间里,衢江医院不少医生都加入了在职学习的行列,有的继续接受更高学历的教育,有的则主动报名参加各种专项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而另一方面,浙医二院也为衢江医院提供了全方位的学术交流平台。据王建安院长介绍,双方开展合作后,衢江医院每年都有大批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参与到省级和国家级学术年会之中。同时,外派到衢江医院的专家在工作之余,也会对当地医生的科研工作进行一对一指导。仅2011年,衢江医院就发表了几十篇科研论文,同时争取到了浙江省卫生厅下拨的三项科研基金,这对任何一家县级医院而言都非易事。
在浙医二院的推动之下,2011年,早期胃癌国际研讨会这一世界性的学术会议在衢江区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120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会议。“对他们而言,这是一次视野的提升。衢江医院是浙医二院的协作医院,我们有责任让他们享受同质化的资源,跟上当今世界医学界的发展步伐。”王建安院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