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丽,陈美璞,王艳军
(山东聊城第二人民医院 1血液科,2风湿科,山东 聊城 252601)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的研究
孙明丽1※,陈美璞2,王艳军1
(山东聊城第二人民医院1血液科,2风湿科,山东 聊城 25260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100例SLE患者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计分按病情分为稳定组、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及重度活动组,采用AS-BI法对外周血涂片进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观察NAP阳性率及阳性积分,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稳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重度活动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活动组NAP阳性率及阳性积分低于稳定组,高于中度活动组及重度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各组总体与对照组相比NAP阳性率、阳性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AP活性可反映SLE患者病情活动的程度,是评定治疗反应与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红斑狼疮;系统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病情活动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过量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和多器官受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患者血液系统常受累,可伴发白细胞减少。对粒细胞功能的研究发现,SLE患者不仅粒细胞数目降低,粒细胞的吞噬和调理功能也异常[1]。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与粒细胞吞噬功能有关。本研究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就诊的SLE患者,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进行分组,并对各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y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NAP)活性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讨NAP活性在SLE发生中的意义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为SLE的临床诊治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指标。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3年起对确诊为SLE并纳入NAP检测初步研究阶段的患者进行跟踪,资料完整的SLE患者共计100例次纳入研究,其中,女87 例次,男13 例次,年龄(29.76 ±9.20)岁。所有病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7年修正的SLE分类诊断标准[2-3]。疾病活动度判断根据SLE 疾病活动指数计分法[4],参照 Gladman 等[5]制订的标准判断:0~4分为基本无活动;5~9分为轻度活动;10~14分为中度活动,≥15分为重度活动。对照组为2005年我院健康查体者30例,年龄(28.2±8.6)岁。
1.2 方法
1.2.1 病例分组 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计分,按病情把这些病例分为4组:稳定组、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及重度活动组。所有病例均于确诊当日采新鲜血涂片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测。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测采用AS-BI法染色。患者每2周门诊复诊一次,除常规检查狼疮活动性指标外,均常规检查NAP阳性率及阳性积分,同时记录有无感染经过及用药情况。对照组为2005年我院健康查体者30例。
将上述病例资料分类输入SPSS 11.5版本软件中并建立数据库。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及血常规相关项水平来分析总结各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及血常规的变化特点。
1.2.2 治疗方法 确诊后的患者均首先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根据病情特点分别选用静脉或口服。患者病情较严重或口服药物有禁忌者选用静脉方案:甲泼尼龙40~80 mg,1次/d,静脉滴注;危重患者甚至应用500 mg/d,静脉滴注冲击治疗;一般患者门诊口服泼尼松,15~60 mg,1次/d。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硫酸羟基氯奎、来氟米特、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等,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补钙,保护胃黏膜及其他对症处理的药物。所有患者无论住院或门诊详细记录病情及有无感染史。
1.2.3 观察指标以NAP阳性率与NAP阳性积分作为NAP活性的观察指标 实验操作均在本院血液实验室由同一人按照本室质控标准进行标本取材、染色、阅片,每例标本均取3张以上血涂片,选取材、涂片、染色良好者统计算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新鲜血涂片,采用AS-BI法[6-7]染色。每例标本染色时采用细菌性感染患者的新鲜血涂片作对照,对照血片染色呈强阳性时,认为观察标本染色无误差。NAP阳性率(%):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包括中性杆状核细胞),记录呈阳性反应的细胞数。阳性反应为胞质中可见蓝色颗粒。阳性反应强度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NAP阳性反应强度分级标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F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调查组间NAP阳性率及阳性积分的比较SLE各组总体与对照组相比NAP阳性率、阳性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病情活动组与对照组间NAP阳性率及阳性积分的比较
2.2 各组间NAP阳性率及阳性积分比较 各组间NAP阳性率及阳性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稳定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重度活动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轻度活动组NAP阳性率及阳性积分低于稳定组,高于中度活动组及重度活动组,有统计学意义。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3、表4)。
表3 各组NAP阳性率的两两比较
表4 各组NAP阳性积分的两两比较
NAP存在于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其活性与白细胞总数无关,与细胞的成熟程度有关。关于NAP的调节,目前尚不十分明了。本研究通过总结文献及临床观察,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证实NAP活性与粒细胞吞噬功能有关:①电镜下发现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一种区室,而NAP只存在于粒细胞的这种区室的膜上,是其膜标志,同时发现这种区室代表了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泡的特征[8],可以说区室是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基本单位,NAP可能是这种吞噬功能的基本成分。②众所周知,中性粒细胞越成熟,其吞噬功能越强,同时,研究证明,中性粒细胞越成熟,NAP活性越高,间接证明以上观点。③文献表明,NAP活性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有关[9]。在各种应激状态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加强,NAP活性相应增强,同时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也是活跃的[10]。因此,从理论上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应该与SLE的病情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SLE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可能有:①药物反应,即治疗SLE的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所致的粒细胞减少。②粒细胞抗体导致粒细胞破坏及骨髓产生粒细胞减少。实验研究发现,在SLE患者的粒细胞表面能检测到高水平的IgG,提示粒细胞减少系抗体介导所致。其次,体外实验发现SLE患者T细胞能抑制骨髓粒细胞及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而致粒细胞产生减少,此系细胞免疫异常所致。同时对粒细胞功能研究发现,活动期SLE患者粒细胞的趋化因子产生减少,吞噬和调理功能降低[1]。
此外,SLE多见于生育期的女性,性激素在SLE的发病机制和病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SLE的女性和男性患者及他们的一级亲属中,16α羟雌酮和雌三醇增高,16α羟雌酮为活性很强的雌激素,与蛋白结合后有很强的抗原性,可影响细胞功能并产生抗雌激素抗体。NAP的活性受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等的影响较大,凡使上述物质增多的因素都可使NAP活性增高[11]。由此推断,SLE患者NAP活性应该是增高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还发现,16α羟雌酮的水平与SLE的活动性并无关系,而SLE的活动性与雄激素水平的低下有关。睾酮的17位碳的氧化速度加快,使代谢产物活性降低。SLE妇女雄激素水平下降,狼疮活动时水平最低。雄激素水平下降,对机体的影响减低,相对地表现出雌激素对机体的影响提高。因此,是否可以认为NAP活性降低主要与雄激素水平降低有关,而不是与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新近的研究显示,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和单核细胞自身产生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非T细胞亚群的IL-10转录表达增加,而且,SLE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较对照组也高[12](878)。而IL-10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和IL-8的释放,还破坏IL-1β从脂多糖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上转录。IL-1β可促使髓过氧化物酶释放,IL-8是一种非常强效的中性粒细胞吸引剂和激活剂,因此IL-10对中性粒细胞促进炎症进程起限制作用[8](794)。上述因素是否是NAP活性降低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本研究结果显示,NAP活动度及阳性积分在SLE患者稳定组与对照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重度活动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度活动组、重度活动组与轻度活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比较无明显差异。随着SLE病情加重,NAP阳性率和阳性积分降低。这提示NAP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SLE的病情变化。
本研究中,对病情活动度的分类采用了等级分类法,更能客观地评价和反映病情的真实活动性,而以往相关文献绝大多数把病情活动度分为活动期与稳定期(是疾病活动谱的两个极端)来统计分析的,有可能增加组间差异。当然,仅凭NAP活性来判断SLE的病情活动性是有限的,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指标(如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补体C3、补体C4)对每位患者病情活动性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客观地评价和反映病情的真实活动性。
[1]陈顺乐.系统性红斑狼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02.
[2]Tan EM,Cohen AS,Fries JF,et al.The 1982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ery the matosus[J].Rthritis Rheum,1982,25(11):1271-1277.
[3]Hochberg MC.Updat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reythemrmatosus[J].Arthritis Rheum,1997,40(9):1725.
[4]弓娟琴,陈志强.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1):61-63.
[5]Gladman DD,Urowitz MB,Kagal A,et al.Accurately describing changes in disease activ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J Rheumatol,2000,27(2):377-379.
[6]李秀荣,张伯龙.一种敏感、稳定、快速、简便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滴片染色法[J].北京医学,1996,18(6):367-368.
[7]韩树林,张淑英,曲延章.一种新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J].黑龙江医学,2000,24(9):39.
[8]邓家栋.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69-770.
[9]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8-109.
[10]林茂芳,宋菊贞,林修基.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测定[J].中华血液学杂志,1980,1(6):325.
[11]王振法.血液病诊断及图谱[J].天津:新华出版社,1997:29-30.
[12]蒋明,DAVID YU,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688.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nd the Disease Activi-ty of the Systemic Lupus Eryhematosus
SUN Ming-li1,CHEN Mei-pu2,WANG Yan-jun1.(1.Department of Hematology,2.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Liaoche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Liaocheng252601,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nd the disease activity of th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Methods100 SLE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sease activity based on SLE DAI,i.e.basically inactive group,slightly active group,moderately active group and heavily active group.AS-BI method was used to NAP staining of peripheral blood smear,positive rate and positive score of NAP was observed,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The positive rate and positive score of NAP in basically inactiv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P>0.05),but those in slightly active group,moderately active group and heavily active group were decreased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1).The positive rate and positive score of NAP in slightly active group were decreased than that in basically inactive group but improved than those in moderately active group and heavily active group(P<0.01).That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moderately active group than that in heavily active group(P>0.05).Their level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different groups of SLE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NAP activity can reflect disease active degree of SLE patients,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indexes for judging the treatment response and effectiveness.
Erythema lupus;Systematical;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Disease activity
R593.241
A
1006-2084(2012)13-2113-03
2011-12-05
2011-01-28 编辑:楼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