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葡萄糖对17例黄疸型肝炎患者解毒功能的研究

2012-05-25 00:32姚翠娥虎晓岷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高浓度黄疸肝炎

雷 龙,姚翠娥,虎晓岷,尹 文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科;陕西西安710032)

高浓度葡萄糖对17例黄疸型肝炎患者解毒功能的研究

雷 龙,姚翠娥,虎晓岷,尹 文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科;陕西西安710032)

目的探讨、分析高浓度葡萄糖在黄疸型肝炎患者中的运用及其疗效,为今后高浓度葡萄糖在黄疸型肝炎上的解毒功能的应用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7例黄疸型肝炎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高浓度葡萄糖进行解毒分别分为治疗组9例与对照组8例,经过7~15 d的治疗后,对这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7例黄染症状有明显消退,2例仍有黄染症状,对照组2例黄染症状有明显消退,6例仍有黄染症状。结论经过短期(约7~15 d)使用20%葡萄糖来进行治疗的黄疸型肝炎患者相比没有使用高浓度葡萄糖的患者疗效显著,并且安全、可靠,没有不良反应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疸型肝炎;高浓度葡萄糖;解毒功能

黄疸(jaundice)是由于血清中的胆红素升高(正常范围为1.7~17.1μmol/L)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而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所致[1]。乙肝感染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乙肝高流行区,感染人数高达1亿多人[2]。而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中的一个分类,急性黄疸型肝炎是通过急性肝炎的患者中,根据其有无黄疸表现及胆红素是否升高而进行区别的。若血清中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范围内而临床未察觉黄疸称为隐形黄疸。超过34.2μmol/L时临床可见黄疸[1]。此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尤其为巩膜最为明显。本文旨在探讨、分析高浓度葡萄糖在黄疸型肝炎患者中的运用及其疗效,为今后高浓度葡萄糖在黄疸型肝炎上的解毒功能的应用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检验指标,从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3]的患者中随机抽取的17例黄疸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1岁,最大年龄17岁,最小年龄59岁,病程均为一周到两周。17例患者在治疗前均发现有全身倦怠乏力、胁痛以及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的症状。

1.2 研究方法

将17例黄疸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使用高浓度葡糖糖进行解毒功能的的患者为治疗组,而未使用高浓度葡萄糖进行解毒功能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白蛋白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均同时使用常规的治疗,均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对症给予相应的辅酶Q10,维生素类以及肌苷等治疗。治疗组在运用常规的治疗方式外,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20%葡萄糖250 mm加入甘利欣150 mg配10单位普通胰岛素对患者进行每日一次的静脉滴注,直至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接近正常后可缓慢进行减量。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黄染症状表现以及患者的各方面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V 13.0.医学统计学软件对进行统计,两组疗效的比较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3 结果

17例黄疸型肝炎患者中,经过使用高浓度葡萄糖进行解毒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而未使用高浓度葡萄糖进行解毒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9例患者中,7例的黄染症状有明显消退,77.78%,2例仍有黄染症状,占22.22%,对照组8例患者中,2例黄染症状有明显消退,占25.00%,6例仍有黄染症状,占75.00%。对此经过统计及运用x2检验进行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使用葡萄糖来进行解毒功能的黄疸型肝炎患者相比没有使用葡萄糖的患者明显有效。如表所示。

两组黄疸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比较

两组黄疸型肝炎的患者中,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前均出现的倦怠乏力、胁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而其中治疗组中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上述的临床表现症状均发现有明显好转。在整过治疗的过程中,治疗组也对照组中的患者都没有发现不良反应,并且也没有出现血常规、心脏功能和肾功能有异常的表现。

4 讨论

葡萄糖(glucose)的解毒原理主要是葡萄糖经葡萄糖醛酸途径及磷酸戊糖途径产生代谢产物结合毒素才得以实现[4]。高浓度葡萄糖溶液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醛酸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的生成,促进清除患者体内蓄积的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调动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受损的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当然,输高浓度葡萄糖还有利尿作用。当通过静脉输入高浓度葡萄糖,能够使机体的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从而也使机体的组织间液和细胞内的水分转移至血液血浆内,从而产生组织脱水作用,达到解毒的目的。同时,葡萄糖经过肾小球的过滤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扩充机体的血容量及肾血管,从而减少机体对水的重吸收,达到利尿的作用,加速机体内的排泄功能。50%的葡萄糖注射液可作为脱水药使用。静脉注射后也产生渗透性脱水和利尿作用。因葡萄糖可从血管内弥散到组织中,而且容易被代谢,故作用较弱而不持久[5]。从而使葡萄糖达到解毒的目的。葡萄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静脉滴注入机体后,可使患者的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从而也使机体的组织间液和细胞内的水分转移至血液血浆内,经过肾小球的过滤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扩充机体的血容量及肾血管,减少机体对水的重吸收,通过达到利尿的作用,使其达到解毒的目的。然而在滴注的过程中,滴速越快,血浆渗透压就越高,脱水作用就越强,从而解毒能力也就越强。但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基础病情,短暂性的血容量升高可能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滴速过快也会致使利尿作用过强而导致有效的血容量不足的现象,从而可能会引起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不良的并发症。葡萄糖在使用的过程中,可根据病人的自身的临床症状及实际情况,决定其用量和用法,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动态,适当调整其治疗的方案,从而实现合理用药。

根据临床结果的显示,葡糖糖在黄疸型肝炎的治疗中,使用葡糖糖治疗的治疗组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黄疸有明显消退,其他临床表现的症状也有所改善,同时均无发现有不良反应。相比对照组,其解毒作用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对患者而言也相对更加安全。体现了葡萄糖在黄疸型肝炎的解毒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可减轻肝脏免疫损害的发生。今后在遇到黄疸型肝炎患者的解毒功能时,可考虑葡萄糖的使用。

[1]费丽萍.诊断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7-38.

[2]戴志澄,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上卷)[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39~59.

[3]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11(1)56-60.

[4]查锡良.生物化学[M]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5-251.

[5]李雪芹.药理学[M]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4-152.

R:575.1

A

1672-2639(2012)01-0020-02

2012-08-09;责任编辑 王景鸿]

猜你喜欢
高浓度黄疸肝炎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世界肝炎日》
鲁晓岚:黄疸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细粒级尾砂高浓度胶结充填试验研究与工业应用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高浓度农药废水的治理方法
铁炭微电解预处理高浓度酵母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