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宇 ,何 立,许新华,李道俊,鲍 丹,苏 进
(1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武汉430071;2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3三峡大学肿瘤研究所)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确诊患者达30余万,约占全世界胃癌患者的1/3;由于其临床症状较为隐匿,早期诊断困难,确诊时约2/3已达进展期。既往研究表明,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占重要地位,能有效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但目前尚无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2008年2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XELOX)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54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同期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共54例,男37例,女17例;年龄29~70岁,中位年龄57岁。所有病例均为首次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进展期胃癌,其中伴腹腔淋巴结转移27例、肝脏转移37例、肺转移5例;所有病例均有可评价病灶,无手术治疗适应证,KPS评分>60分,且自愿接受化疗。
1.2 治疗方法 54例患者均采用XELOX方案行全身化疗,具体用法:奥沙利铂130mg/m2,静滴,第1天;卡培他滨1 000mg/m2,口服,2 次/d,第1~14天,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化疗效果。
1.3 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方法 治疗前后复查CT和(或)MRI等,评价近期客观疗效、临床受益反应(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CBR),并进行生存随访。①近期疗效:按WHO实体瘤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总有效率(RR)=(CR+PR)/总例数。每例患者至少化疗2个周期,无效病例终止化疗;有效病例继续行原方案化疗4~6个周期,然后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毒副反应按照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表现和分级标准,分为0~Ⅳ级。②CBR:根据Burris等[1]制定的标准,观察指标包括止痛药用量或疼痛减轻情况,KPS评分和体质量变化,每周评估KPS及测体质量,连续4周以上;止痛药用量减少≥50%、KPS改善≥20分、体质量增加≥7%判为阳性,三项指标有一项阳性并持续4周即判定为CBR获益。③生存随访:从入组开始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为生存期,按月记录,疾病进展时间(TTP)为自开始治疗至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时间,所有病例通过门诊就诊或电话随访至少达1 a。纳入本研究患者的病历资料均被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生存分析及生存曲线用 Kaplan-Meier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54例患者均接受2个周期以上化疗,共化疗311个周期,均可以评估疗效。CR 3例、PR 31例、SD 13例、PD5例,近期总有效率为63%。中位无疾病生存时间(PFS)为6.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1.8个月(见图1)。
图1 XELOX治疗后PFS和OS
2.2 CBR 43例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表现为疼痛缓解,食欲、体力等一般状况改善,CBR获益率为80.0%。
2.3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呕吐、腹泻、外周末梢神经毒性,其中贫血、外周末梢神经毒性发生率为70%,但均为Ⅰ~Ⅱ级,均能耐受;呕吐发生率为50%,腹泻发生率为33%,未出现Ⅳ级胃肠不良反应;Ⅲ、Ⅳ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8%和11%;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
进展期胃癌指不可切除和术后复发的胃癌。目前已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化疗可以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2],化疗已成为不能手术及手术后复发者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铂类、喜树碱类及紫杉醇类新药的不断上市,许多新方案逐渐应用于进展期胃癌的化疗临床,但目前化疗方案尚无金标准。
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口服氟尿嘧啶氨甲酸酯类抗肿瘤药,进入机体后通过独特的三步酶促反应在肿瘤细胞内转换为5-氟尿嘧啶(5-Fu)而发挥高度选择性抗癌作用,具有明显的细胞靶向性和模拟持续5-Fu静脉滴注的药动学特性,对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实体肿瘤有较强的抗癌活性。作为5-Fu的前体药物,卡培他滨口服后生物利用度很高,可经小肠完整吸收,模拟持续性静脉输注5-Fu的药理作用,且可同时避免胃肠外给药的屏障问题。此为卡培他滨在胃癌化疗中的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卡培他滨吸收后通过肝脏和肿瘤组织内的羧酸酯酶、胞苷脱氨酶的作用形成两种中间产物脱氧氟胞苷和脱氧氟尿苷,最后通过胸苷磷酸化酶(TP酶)的催化在肿瘤细胞内转变为5-Fu,发挥选择性靶向抗肿瘤作用。多项研究表明,TP酶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织[3]。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药,具有强烈抑制DNA的作用,与顺铂、卡铂作用机制不同,不存在交叉耐药,且可上调TP酶活性,与氟尿嘧啶联用具有协同化疗作用。
近年来,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胃癌的报道日益增多。国外近期3项Ⅱ期临床研究入组病例均为不可手术的晚期胃癌患者,TTP为5.8~7.0个月,OS为 10.8~12.0 个月[4~6]。201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韩国Bang教授[7]口头报告了CLASSIC研究的结果,这是一项在亚洲(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进行的关于胃癌D2根治术后评价XELOX方案辅助化疗的Ⅲ期临床研究,共有1 024例患者(A和B期)随机接受XELOX方案(8个周期)或单纯观察,XELOX方案化疗组3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显著长于单纯观察组 (74%vs 60%;HR=0.56,P <0.000 1),且针对不同分期(A和B期)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显示,XELOX方案一线治疗进展期胃癌近期总有效率达63%,CBR获益率达80.0%,PFS为6.2个月,OS为11.8个月。提示XELOX方案一线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疗效良好。本研究还显示,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周围神经毒性多见,Ⅲ/Ⅳ度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8%和11%,胃肠道Ⅲ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无Ⅳ度不良反应出现;多数不良反应为可逆性,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不影响化疗进程;无治疗相关性死亡。提示本组患者对XELOX方案一线治疗的耐受性良好。
综上所述,XELOX方案一线治疗进展期胃癌可获得较高的近期缓解率及CBR获益率,且毒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其远期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1]Burris HA,Moore MJ,Andersen J,et al.Improvements in survival and clinical benefit with gemcitabine as first-tim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s cancer:a randomized trial[J].J Clin Oncol,1997,15(6):2403-2413.
[2]Field K,Michad M,Leong T.Locally advanced and 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current management and new treatment developments[J].Drugs,2008,68(3):299-317.
[3]Terashima M,Fujiwara H,Takagane A,et al.Role of thymidine phosphorylase and dihydropyrimidine dehydagenase in tumour progression and sensitivity to doxifluridine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Eur J Cancer,2002,38(18):2375-2381.
[4]Luo HY,Xu RH,Wang F,et al.PhaseⅡ trial of XELOX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Chemotherapy,2010,56(2):94-100.
[5]Guan M,Zhang L,Zhao L,et al.Oxaliplatin plus capecitabine for advanved gastric cancer:report of 38 cases[J].Zhongguo Yi Xue Ke Xue Yuan Xue Bao,2010,32(4):407-411.
[6]Yang T,Shen X,Tang X,et al.PhaseⅡ trial of oxaliplatin plus oral capecitabine as first-line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Tumori,2011,97(4):466-472.
[7]Bang YJ.Adjuvant XELOX shows promise in gastric cancer based on improvements in disease-free survival[EB/OL].2011[2011-07-05].http://chicago2011.asco.org/ASCODailyNews/LBA40002.aspx.
[8]Park YH,Lee JL,Ryoo BY,et al.Capecitabine in nation with oxaliplatin(XELOX)as a first-line therap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08,61(4):62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