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旭东
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钟旭东
福建工程学院
本文综合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比较法、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城镇特色建构的成功案例和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文章认为,从景观这个宏观的视角整合国内乡土景观研究的相关资源,从乡土景观这一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领域切入城镇特色研究,有助于推进海西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地域文脉的传承。
海西城市化 乡土景观 传承 应用
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在山坳和平地以及低洼处等可以耕作的地方,农民用自己的双手,灵活地掌握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情况,巧妙地应用地形、水利条件,精心构筑的自然景观。闽台乡土景观研究针对闽台区域,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它涵盖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地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知识,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西方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40~50年代,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的产物。主要集中在乡土景观演变与评价、乡土文化遗产及实物的保护、乡土景观实践应用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引起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注意。目前对该课题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乡土景观研究、闽台乡土景观研究、实践应用研究等方面。国内很多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也参与到地方乡土景观保护和利用的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先进的设计师和优秀的设计作品,如由俞孔坚先生主持设计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西藏昌都镇步行街设计;建筑师王澍主持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园景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与此同时,我们的城市却在快速城市化中失去了城市的记忆与地域文脉特色。随着福建省《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以及国务院最近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相继实施,海西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必将加速,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避免,这必将导致闽台地区乡土景观特色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流失。如何保护、传承闽台乡土景观特色已经成为海西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迫在眉睫的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本研究试图从景观视角研究海峡西岸城市化进程,并以乡土景观为切入点探索海西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文脉传承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景观视角研究闽台乡土景观特色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福建和台湾距离较近,气候略同,可发挥地缘的影响力,借助风俗、信仰、文化、语言的渊源拉近两岸民众的距离,台湾民众前往福建时,无形之中产生自然的归属感,加上优惠利多的诱因,与台湾民众强化更紧密的联系[1]。对闽台乡土景观文化的系统研究,可以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同时有利于增强两岸同根同源的地域文化的向心凝聚力。
⑴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研究概述。
⑵乡土景观传承与应用对城镇特色建构的成功案例研究。
⑶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综合构成研究(如结合乡土景观建筑、构造、材料、工艺、细部等进行分类研究与分析)。
⑷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与城镇特色理论建构体系研究。
⑸研究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在城镇特色建构中的传承与应用,并试图建立在海西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操作的方法、程序,从发行乡土景观的指导性手册直至建立相关的建设规范。
⑴先进行相关理论资料收集、整理。
⑵对闽台乡土景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以形成初步的调研成果。
⑶最后以考察、调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分析。
理论结合实践,本研究综合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比较法、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案例进行闽台乡土景观传承与应用对于城镇特色建构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发展、检验、提升所得出的成果。
图1 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地区乡土景观特色传承与应用研究框架
在全球化进程日趋紧迫的今天,乡土景观特色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海西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乡土景观与城镇特色的快速丧失并日益趋同这一极为严重的形势,在海西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城市景观空间中,如果我们不能让闽台人民在海西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城市景观空间中感受到闽台文化的“根”与“源”,又何以能吸引台湾同胞在此长期生活、工作直至取得海峡西岸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成绩?从乡土景观这个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领域切入城市特色研究应该说将能够填补国内城市特色研究的一大空白,为海西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地域文脉的传承作出重大贡献,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试图在景观的宏观视野之下,以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及应用作为切入点,从宏观至微观探索海峡西岸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地域文脉特色的闽台乡土景观设计、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将城镇特色建设落实到实处,避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因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消解城市特色的发展道路。
研究并提出影响海西城市化建设中的闽台乡土景观传承的相关要素和城市景观特色研究的理论建构体系。以往的城镇特色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缺乏多学科的渗透与融合,以景观的宏观视角有利于整合各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这也是景观视角的内涵)。以闽台乡土景观为切入点整合各相关学科,依托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开展多学科横向交叉性综合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在闽台乡土景观传承与应用方面走出极具意义的一步。
利用高校和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各自优势,如利用工科高校进行海西城市化进程与乡土景观特色传承与应用的成功案例研究,由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赋予实际运用,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升、总结,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原则与可行性方案。
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特色传承与应用研究涉及到规划、建筑、景观各方面知识,本研究提出了关于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研究建议,仅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的原则和可行性方案还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才能取得一些相关成果,并对海西城市化建设中的相关课题研究有所助益。
目前,在建筑地域性的内涵、观念等认识论方面已有不少理论研究,但在方法论上的研究仍不足,基于一定地区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还没有普遍开展起来[2]。海西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如莆田民居、闽南红砖民居、永定土楼),下面以闽南民居为例做一个初步研究。
闽南民居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这些传统建筑在砌筑材料使用上颇具地方特色,而且相当成熟,形成了独具一格且极富文化内涵的“红砖文化”,致使一些学者将该地区定义为中国的“红砖文化区”。这是因为,我国传统建筑从一开始就用青砖砌筑,即便偶尔间有少量红砖,也是用在如明孝陵这一类特殊建筑里。唯独闽南地区喜用红砖红瓦盖房,建筑外观色彩绚丽,形式活泼,与中国其他地区所展露的“粉墙黛瓦”风格迥异,而正是这种昂扬舒放的表观性格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从而将其划分为一种独立的建筑文化类型[3]。传统闽南文化是大众的世俗文化,长期以来闽南这片土地,已深深地浸渍在这种世俗文化中,从而促成了整个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独特而成熟体系的形成[3]。
然而,闽南红砖的砌筑文化展示的并非仅有上述这些。如果说真实表达建筑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是密斯、柯布等大师领导的现代主义运动一个最鲜明的主张,那么在今天这种建造的观念已经由清晰转向模糊,甚至已经开始走向断裂,重提和强调闽南红砖的传统砌筑理念,对于海西城市化进程是十分重要的。
不仅乡村要成为当地风土文化的载体,城镇也要成为当地文化与历史文脉的产物与载体。经过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发展、提炼,从而形成具有很强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逐步建立闽台地区乡土景观意象应用的电子文档,并发行乡土景观意象的指导性光盘或者编制城镇风貌建设特色相关的指导性手册,激发海西城市风貌建设的特色与魅力,使海西城镇建设避免重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因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消解城市特色的发展道路。
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迅速发展,海西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必将加速,迅猛的城市进程也难免导致闽台地区乡土景观特色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流失。如何保护、传承闽台乡土景观特色已经成为海西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迫在眉睫的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从景观这个较为宏观的视角整合国内乡土景观研究的相关资源,从乡土景观这个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领域切入城镇特色研究是一大创新。“故乡”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或者是“钟情的土地”等。对于在城市里生活惯了的人来说,乡土景观被作为“心灵的故乡”而浮现出来。乡土景观,集中了保障人们生活的各个要素,给予人一种安定、安逸、宁静的感受。这种乡土景观正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景观设计的重要特征所在。
[1] http://www.fujian.gov.cn/ztzl/mty/xwdt/201005/t20100505_245833.htm
[2] 陈荣生.海西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3] 赖世贤,郑志.闽南红砖传统砌筑工艺及其启示[J]. 华中建筑, 2007(2): 154-157.
GY-S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