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共鸣效应

2012-05-16 11:51南振中
观察与思考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外国文化

□ 南振中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共鸣效应

□ 南振中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党和政府带领全国军民顽强奋战,在第一时间从地震废墟中抢救被掩埋的人员,及时救治伤员,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灾区一幕幕感人场景,在国际上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潮。在救援环境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中国抗震救灾取得显著成效靠的是什么?不少外国朋友向中国领导人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2008年6月19日,在第五届亚欧议会伙伴会议开幕式上,吴邦国委员长对此作了回答:一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13亿中国人凝聚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依靠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积累,帐篷、活动板房、棉被、衣物、食品、药物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三是依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危难之时中华儿女表现出患难与共、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这三条经验在会上会下引起强烈的共鸣。

吸引力法则指出:“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文化软实力不是靠施加压力或施于恩惠,而是靠国民形象的亲和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发展道路的吸引力。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吸引力并产生共鸣效应,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研究世界各国公众的文化需求,从中华文化中筛选出国际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作为文化国际传播的重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政要开始关注中国。学习中国文化、运用中国古代智慧不仅成为一种需求,甚至成为一种时尚。

2011年12月2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引用《道德经》第八章中的“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意在说明俄罗斯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2009年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奥巴马引用中国先哲孟子的一段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他解释说,我们的任务是要开辟出一条造福于子孙后代的通向未来的道路,防止缺乏信任或不可避免的一时分歧使这条道路被杂草堵塞。境外媒体评论说,外国政要在国际性论坛中引用中国思想家的名言,意味着中华文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海外公众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当今世界,麻烦的事情越来越多,比如国际金融危机,气侯变化,地区冲突。为了积极应对上述危机,许多外国政要希望从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古典哲学中寻找启发。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需求,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动力。建议组织熟悉中华文化和国际事务的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关注的领域、关注的重点、关注的角度、关注的程度。与此同时,对中华文化进行系统梳理,看哪些深邃思想、文化元素、优良传统顺应了时代潮流,能够满足国际社会的现实需求,从中筛选出一批海外关注,并能产生共鸣效应的文化传播话题。通过深入浅出的专题介绍,扎扎实实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对“和合文化”的诠释和传播,促进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不可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历史进程表明,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共存。维护文明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共识。

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同年10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通过了由法国和加拿大倡议的《文化多样性公约》,这是维护文明多样性、反对文化单边主义的一个例证。

2010年12月,国际“和合文化”大会在苏州举行,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和合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凝聚力和生命力。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保持和平稳定,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地区力量对比此消彼长。能源、资源、网络、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中华文明中的“和合文化”,有利于增进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理解沟通,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既然许多外国专家赞赏中国的“和合文化”,建议采纳外国朋友的建议,把“和合文化”作为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一个重点话题进行深入阐释和有效推介,这类话题在国际社会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效应。

第三,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必须转变话语方式,让外国受众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进而认同中华文化

对许多外国朋友来说,中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国度,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很不容易。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周恩来总理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让西方记者了解中华文化,周总理让熊向晖为外国记者举行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彩色戏剧片《梁祝》。熊向晖让人将剧情写成详细的说明书,准备发给外国记者。周总理说:“十几页的说明书,谁看?”他建议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前解说员用英语作3分钟说明,把观众的思路引入电影的意境。周总理还同熊向晖打了一个赌,如果这样做不成功,他请熊喝茅台酒;如果成功,熊请他喝茅台酒。电影放映过程中全场肃静,演到“哭坟”、“化蝶”时,传出了啜泣声。放映结束,当灯光亮起来时,观众依然如痴如醉,沉静一分钟之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周恩来总理赢了,但是他没有让熊请客,而是自己拿出茅台酒祝贺放映成功。

这一经典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传播中国文化应该注意外国朋友的感受,尊重他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如果不转变话语方式,讲出来的话让外国朋友听不懂、不愿意听、记不住,就会变成无效传播,根本谈不上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学习说话本来是幼儿园小朋友的事情,但由于社会上空话、套话泛滥,一些成年人也渐渐丧失了正常说话的能力。为了减少文化的无效传播,有必要从学习说话做起。向外国受众介绍中国文化,不要讲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话,不要讲正确但没有太大用处的空话,不要讲绕来绕去的套话。要“还原感性”,多讲带有情节的文化故事,让外国朋友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

责任编辑:徐友龙 孙艳兰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外国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谁远谁近?
外国公益广告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