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光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尽责、明德、崇学、致和
——关于“浙江人价值观”之我见
□ 周光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经过几个月来对浙江人价值观的广泛讨论,应该说基本思路已经厘清。这里再略陈一己见。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抽象,任何价值观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的。从内容层面看,价值观应体现一个社会的政治诉求、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社会理想等多方面内容;从历史渊源看,价值观应体现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同时又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从区域视角看,我们浙江人的价值观既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又要彰显浙江人的传统特色和时代诉求。对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则还要充分体现汉语特有的语言词汇之美,音韵之美;同时要兼顾普及之需,在达意的前提下,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抑扬顿挫、易诵易记。根据以上要求,个人认为“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可表述为:尽责、明德、崇学、致和。
尽责,这是从公民的政治担当角度来说。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小事宜,我们都必须恪尽职守。尽责,和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公忠为国”、“精忠报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高度一致,只不过在语言表达上更符合当代规范,也易为人理解和接受。尽责,充分体现了浙江人民在对待国家和集体利益上的一贯态度,从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岳飞、于谦的精忠报国,再到嘉兴南湖上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无不彰显了浙江人的责任担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浙江人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难得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明德,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明德,就是要求公民要不断砥砺自我,完善自身道德修养,服务于社会。明德者,万物一体之仁也。所谓“万物一体之仁”,即视国人如同自身,视国家如同己家,以亲爱呵护之心去对待天下间有血有气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明德向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反思内省、正义谋利等等,不过是学习做人和人生修养中的具体功课而已。明德,也是浙江人在处理人我关系中一直以来的追求,从倡导“致良知”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到“戒欺诚信”的百年老店胡庆余堂,再到“最美妈妈”吴菊萍,明德至善的价值观一直根植于浙江人的血液之中。面对急功近利、享乐主义、颓废思潮无形中消解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现实,大力倡导“明德”理念,促使人们知荣辱,明善恶,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有着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
崇学,这是从应有的精神气质角度来谈的。崇学,就是要崇尚知识、崇尚进步。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态势,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抓住当前发展的大好机遇,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把浙江的各项事业做好做强,创造出不辜负时代、不辜负人民的一流业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被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表现。在五千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诸如“匡稚圭凿壁偷光”、“杨中立程门立雪”、“段玉裁终身念师恩”之类的勤奋好学、尊师重道的典范。崇学,既是浙江人的历史传统,也是他们的现实写照。从“讲求实学,创办书院”的知府林启,到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再到以“求实、创新”为追求的浙江大学,浙江一直以崇学的精神在孜孜追求。从实践领域来看,从温州 的“敢为天下先”,台州的“有硬气、不张扬、敢冒险、善创造”,萧山的“奔竞不息、勇立潮头”,无不体现出浙江人好学、愿学的精神气质。新时期,只有进一步弘扬这种精神气质,浙江人才能在发展中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
致和,这是从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来谈的。致和,就是要达到人我之间、人物之间的和谐发展状态。和谐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礼记·中庸》称之为“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淮南子》中提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大战略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以“和谐幸福”理念为指向,以建设“平安浙江”为载体、“法治浙江”为保障,妥善处理和化解利益冲突,促进不同利益群体平等友爱、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浙江省委深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率先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绿色理念,将和谐的视角由人及物,彰显了浙江人“和美与共”的崇高情怀。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只有以“致和”作为浙江人奋斗的理想目标,并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徐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