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华
什么是渠道?教科书大多这样定义:“使消费者能够方便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购买到他们想要的产品和服务。”
可口可乐奉为圭皋的“3A策略”,第一个“A”是“availability”,意思大抵是“使产品随处可买”、“让产品无处不在”,这与教科书的定义如出一辙。
宏大的理论在先,跨国名企的实践光环在后,教科书的定义与可口可乐的“3A”策略辉映成趣。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要是不把“让产品无处不在”当成神祖牌,供奉起来顶礼膜拜,那简直就是数典忘祖、离经叛道。
看看一些快速消费品大牌企业的高悬办公室的标语口号,就知道“无处不在”理论是多么甚嚣尘上:
□我们的任务:第一是铺货,第二是铺货,第三还是铺货!
□铺货率等于销售力!
□增加铺货,就是增加销售机会!
□坚决消灭空白点,因为空白点在培养竞争对手!
再看看这些企业的组织结构,也都是根据“让产品无处不在”这个核心策略而设计的:
□线路扫街队:将区域划成“井田”,每块“井田”设置一名或者多名线路业务,像扫街一样全面扫荡每一个售点;
□特攻队:专门攻克疑难杂症的“钉子户”,或专门开拓新兴渠道,决不允许辖区内存在空白点;
□铺货率检查队:相当于是公司豢养的“锦衣卫”,专门秘密执行铺货率调查。奖优罚劣,把铺货率与业务员的收入直接挂钩。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一级)
当然,我们也不妨也看看这些以“无处不在”为导向的企业,结果又是怎样?
□销售部为了铺货率指标,忙得团团转,但业绩却总是踏步不前;
□铺货特攻队以“席卷之势”开局,以“尸横遍野”收摊,一边拼命铺货,一边又拼命处理过期品和退回品;
□销售部常被“一丑遮百俊”。业绩稍有闪失,市场部就会阴阳怪气地影射:“消费者想买我们的产品,却不容易买到啊!”甚至一棍子打死:“铺货率这么差,业绩怎么会好?”
□销售部门被逼到“以铺货为中心”的绝境,没有被竞争对手打死,而是被“无处不在”的目标,反反复复地折腾,活活累死。
□销售总监总是迷惑:为何向可口可乐“无处不在”看齐的结果,往往既不“可口”又不“可乐”,反而落个“可悲可叹”?
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这也不免向我们的渠道管理者提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渠道的本质是否并非是“让产品无处不在”?“让产品无处不在”或许根本就是一个策略性的错误?
笔者对此的回答是坚决而又肯定。“让产品无处不在”既不可能,也没有丝毫必要,它委实是销售管理领域最大的谬种,仍然在代代流传,流毒无穷。
当然,“让产品无处不在”,可以成为一个憧憬,成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目标,但销售管理毕竟是真刀真枪的“写实”,不能被一种夸张式的、超越现实的“写意”所驱动。
核心问题:铺货率与销售之间的关系(一级)
爱因斯坦说,“面临重要问题时,我们若停留在发生问题时的思想高度,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让产品无处不在”这一问题的实质,说穿了就是“铺货率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信读者自会拨云见日。
不妨看看两组“铺货率与销售量”的关系曲线(如下图):
1.“铺货率――销售量”理论关系曲线。(二级)
该曲线所揭示的关系是:销售量与铺货率成线形正相关,随着铺货率的提高,销售会相应增高。因此,要获取最大的销售量,只需要将铺货率极大化即可。
该曲线正是“让产品无处不在”的理论基石,所以笔者将其命名为“理论曲线”或者“理想曲线”。
2.“铺货率――销售量”实际关系曲线。(二级)
稍懂经济学的读者都知道上述“理论曲线”的荒谬,因为它违背了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其它要素投入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新增加的产出越来越少。”
换言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一定临界值之后,其每一单位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会下降。
我们打个更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要使农作物长得更快更高,施肥是一个常用的手段。在一定量范围内,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会随着施肥量增加而增加,这一阶段边际效应为正;但超过一定数量的时候,无论怎么增加施肥,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显然无法等比例增加,就会出现停滞,这个阶段施肥的边际效应就为零;如果我们继续增加施肥量,那就会因为施肥过度而让农作物枯萎直至死亡,这个阶段施肥的边际效应就为负。
铺货率与销售量的实际关系曲线同样符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该曲线分为ABC三段:
□A段:该段铺货率的边际效应为正。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任务就是“铺货、铺货、再铺货”,这是没有任何借口的,是销售单位义不容辞的使命;
□B段:当铺货率提高到“B”这个拐点的时候,铺货率的边际效应为零。在其它要素(比如产品、广告、促销等)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单纯靠铺货是徒劳无益的,无论销售主管多么声嘶力竭地要求,销售兄弟们多么任劳任怨地卖命,都无法改变销售“原地踏步”的困境;
□C段:“神志不清”的主管,以为B段销售出现停滞的原因是铺货率还不够高,于是加足马力,继续下大力气铺货,一旦提高到“C”点,铺货率边际效应就变为负值。此时,前期铺的产品由于没有回转大量退回,或铺进了无效网点,摆在货架上无人问津。销售颓势不但没有挽回,反而江河日下,淤堵而死。
实际运用的五项注意(一级)
1.不迷信:教科书对于渠道本质的定义,是抽象状态下的一种理想境界,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我们迷而信之,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2.不盲从:国际大品牌之所以敢于追求“无处不在”,有其特殊的整合营销背景。我们模仿国际大牌企业的一招一式不难,但要模仿和复制其系统作业能力,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以可口可乐“3A策略”为例,availability(让产品无处不在)是与acceptability(乐得买)和affordability(买得起)相辅相成的,三者缺一不可。
3.要有辨证的观点: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铺货率的重要性,尤其在曲线的A段,铺货率的边际效应为正,铺货率的提高与销售量的增加成正相关;另一方面,不能把铺货率当成提高销售的灵丹妙药。因为铺货率同样符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达到一定临界值时(俗称拐点),边际效应为零甚至为负,这个时候一味增加铺货率反而加剧产品的衰败。
4.要有洞察力:毫无疑问,一个成熟的销售主管,必须能够大致判断出产品铺货率的拐点值(曲线图中的C点)。一般而言,铺货率与产品的知名度大致匹配。特别说明,本文曲线中的拐点位置仅做示意,不同产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渠道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读者不要试图按照该曲线上的大致比例去生搬硬套。
5.要抓住关键:在执行铺货率调查时候要重视“加权铺货率”,不要单看“数量铺货率”。
□所谓数量铺货率,就是销售有该品牌(产品)的渠道数量占总样本数的比例。比如,抽查学校点10家、大卖场10家、水摊点20家、烟杂点60家,样本总数100家。抽查结果,铺进8家学校、10家大卖场、2家水摊和20家烟杂点,那么数量铺货率为:{(8+10+2+20)/100}=40%.
□加权铺货率有别于数量铺货率,它认为不同的渠道对于该品牌(产品)的重要性是不同的。重要性高的渠道赋予较高的权重,而重要性低的渠道赋予较低的权重,不需要进入的渠道直接赋予零权重。比如,对于某中档方便面而言,大卖场重要性最大,赋予权重0.6;学校次之,赋予权重0.3;烟杂店再次之,赋予权重0.1;水摊点根本不需要进去,赋予权重0(注意:各渠道的权重之和为1)。那么,上例的加权铺货率为:{【(8/10)×0.3】+【(10/10)×0.6】+【(20/60)*0.1】+【(2/20)×0】}=87.33%。
显然,加权铺货率与数量铺货率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笔者的实践证明,采用加权铺货率更有利于“集中资源、突出重点,统领全局”,更为务实有效。
【抽文,放第二页】
“让产品无处不在”既不可能,也没有丝毫必要,它委实是销售管理领域最大的谬种。它可以成为一个憧憬,成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目标,但销售管理毕竟是真刀真枪的“写实”,不能被一种夸张式的、超越现实的“写意”所驱动。
编辑:陈思廷 chenst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