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言
品川及大崎一带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品川位于东京到横滨的途中靠近东京一侧。江户时代,人们在这里填海造田,渐渐地成了东京的远郊。不过现在早就像北京的四环,是东京最繁华的一部分了。
战后索尼公司在品川设立了数家工厂,以后不断繁衍。索尼最大的展示厅就设在品川,经常有店家、零部件制造厂商集中到这里,观摩产品,探讨新零部件的生产等事项。
但现在索尼的工厂已经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高耸入云的现代办公大厦及高层住宅。街道间过去常见的出租录像带、音乐CD的小店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了,专门销售松下产品的专业代销店也只剩下一家。曾有过的以家用电子产品为中心的生产、销售中心,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大都消失。
日本式困境
如果说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让世界震惊的话,今年日本电子重头企业先后遭遇滑铁卢,让世界再次吃了一惊。
“从今年开始,我们必须拿出前所未有的成果,实现V字型的复兴。”5月11日傍晚,松下公司总裁大坪文雄公布年度财报时说。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财年,松下预计亏损7721亿日元(约合97亿美元)。
2006年,大坪文雄的前任中村邦夫对公司进行彻底改革,让松下成为了日本电子产业中兴的代表。从中村邦夫手中接下公司总裁的接力棒时,大坪文雄有充足的信心,准备让松下更上一层楼。
6年过去了,当时超过2000日元的股价,到5月11日仅有570日元,差不多缩水了四分之三。
从同一时期其他企业的情况看,电子企业无一幸免。同一天出来发表2011年财务数据的索尼公司,其赤字为空前的4566亿日元,和松下不一样的是,索尼已经连续亏损了4年,人们一直期待索尼能有卓越的表现,但年年都落空。
夏普的赤字同样超出了人们的想象,2011年是3800亿日元。那么高傲的夏普,也只好低下头,在发表财务数据前,4月27日决定接受台湾鸿海公司的注资,以躲过面对股东的这一关。鸿海是中国富士康公司的母公司,为世界各国家电企业代工,在夏普亏损2900亿日元的时候,鸿海至少有2277亿日元的盈利。
上世纪80年代,凭借推出录像机、随身听等一系列产品,这些日系电子企业一度到达了产业顶峰地位。日系电子产品在中国市场风靡一时。不少的影像显示和芯片核心技术都被索尼、松下、东芝等企业所拥有。这些企业不仅在终端出售产品,每年还通过专利获取不菲的利润。
最近30年,日本鲜有新崛起的企业。财团机制是日本企业的重要特色。日本以11个电子企业为班底,在全球电子行业形成了细密的布局,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这些大财团的大网太过细密,中小企业没有创新的空间,在很弱小的时候就已经被消灭了。当发生新的产业革命的时候,如果这些大企业抓不住,其他小企业的创新又存活不下来,就造成了日本式困境。
沉重的产品负担
“索尼、松下本来能首先制造出iPad,但最终未能实现。”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秘书长颜志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希望用一条线把所有产品联系起来的时候,又不肯放弃现有的其他产品,这是日本电子最终在市场开发上失策的重要原因。
在产品开发上,日系电子企业曾有过大致相同的思路,用电脑来取代一切。在上个世纪90年代,索尼推出了“VAIO”系列电脑。但这已经比在美国发生的电脑和数字时代革命晚了至少10年。
“i”概念是日本通讯企业最先提出的,但那只是个别的概念,并没有将所有IT产品统合起来。尽管日本企业具有所有的相关技术、在制造相关产品,但终究日本企业并没有开发出类似苹果“i”系列的产品。
日企在新产品的研发的同时,还是不愿意放弃已有的成功道路。对松下、索尼、夏普来说,电视是他们最有把握的产品。
“我们在2006年投资等离子电视,2008年建设液晶面板工厂,但没有获得预想的效益,结果只能说是投资过剩。”5月11日记者会上,松下总裁大坪文雄说,数千亿日元的投资基本上难以收回了。
夏普的情况大致相同。对龟山等工厂的投资达到1万亿日元,但开工率一直没能超过50%。
“在电视技术普及以后,有设备就能生产面板,能组装电视。”日立全球副总裁森和广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日立早已经从电视制造业中退了出来。
大规模设备投资固然重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也成为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重要因素。能够购买大型设备的韩国、中国厂家,在进入21世纪以后,已经具有了相当强的技术及生产能力。日本企业劳动力成本高,在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直排名在世界前几名的日本电视厂家,进入21世纪后在销售总量上渐渐被韩国及中国电视制造企业取代,日本企业保有的等离子技术,未能在42英寸以上的屏幕中占有绝对成本优势地位。在液晶方面一旦失守,日本电视厂家便很有可能全线溃退。
7年前,英国人斯金格担任索尼总裁后,开始在电影、音乐、金融服务上加大投资。
“在内容服务上如果能为索尼找到新盈利点,索尼将更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强大。”斯金格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索尼在新领域的盈利未能填补其在电视等方面的亏空。
在一个小的经济周期当中,日本的财团方式优势巨大,可以互相救助,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在大的经济周期挑战下,日本企业又出现了集体衰落。20年前先是在金融和地产领域出现,如今在电子领域蔓延。
日益局促的企业不得不进行瘦身。日本企业在液晶面板、半导体、电脑、手机和家电领域的重组已经非常普遍。
2011年1月,联想与日本头号电脑制造商NEC达成协议,联想将持有NEC下属的NEC个人产品公司51%的股份,而NEC将把所有电脑业务转移至双方合资的新公司。
即便如此,也难以扭转颓势,日本已经是电视机和音响的净进口国。
“我们过去是个小企业,现在已经非常官僚化了。企业内部条块分割,按官僚化进行运作,大家都是公司职员,而公司职员中产生不出有革新能力的企业家。”松下的职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至于数年前推动“中村革命”,舍去松下名称,将品牌统一成“Panasonic”的中村邦夫,“已经筋疲力尽,不可能再发动一场革命了。”该职员接着说。
日本面临新的产业转型
“我们正在慢慢地变成松下电工公司。”松下的一名员工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12年1月1日,松下的子公司松下电工正式回到松下,同属松下公司创始人家族创立的三洋电机公司,也被松下并购进来。随着松下电视的巨亏,能够为公司盈利的主要是原属于松下电工业务的LED电灯等业务。
日本电子企业正在日益退守到自己擅长的零部件精密制造、商用市场,日本电工、村田制作所、京瓷等业绩就好于各大巨头。
日立也出现过7800亿日元的亏损,但日立是家综合电机企业,可以放弃电视等业务,专做铁路、发电等社会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2011年,日立已经盈利5577亿日元,是日本最能盈利的几家企业之一。东芝也有意放弃电视业务。
但松下与产业链条较长的日立、东芝不一样,不能简单放弃电视制造。“2015年,索尼、松下将会在有机EL(发光面板)电视方面实现整合。”《东洋经济周刊》记者前野裕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这将是两个宿敌首次在电视上携手。日本众多企业共同在一个领域切磋技术,进行技术竞争的模式可能要结束,新联合已经开始形成,其主要对手已经改为韩系企业。
“我们一定要在2013年3月前,实现500亿日元的盈利。”松下总裁大坪文雄说。
松下在探索与索尼的合作,但更多地是在思考如何脱离对电视的依存。松下已经决定将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转移到中国,能削减的成本将彻底削减。但是即便明年有500亿日元的盈利,也不过是松下2010年盈利的四分之一左右。
“就像日本有过辉煌的水泥业、纺织业、钢铁业一样,把电子产品当做日本产业的代表,这个时代终将过去。”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秘书长颜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