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社长

2012-05-14 16:52陈义欢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14期
关键词:都市报便民社长

陈义欢

“他能够给读者说法,为啥就不能够给我们这些给他卖过命的人一个说法呢?” 4月15日,看着贴在青岛《都市便民报》玻璃墙上的《休刊启事》,已经7个多月没领到工资的编辑尤有感到不解。

3月21日,创刊于2007年的《都市便民报》突然宣布休刊。此后,社长毕华德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事实上,早在2012年春节,《都市便民报》的员工们已感受到了“寒意”,除了每人领到一些作为福利的海鲜,他们没有领到一分钱工资。

3月12日,给编辑、组版、校对发了一个月工资之后,社长毕华德给一位副总编带话说,这个星期还会再发两个月的打车费,并承诺在一周之内再发一次员工工资。“如果谁有特殊要求,可以单独提,报社委会考虑”。

毕华德的承诺让员工们看到了希望。但仅仅一周,情况急转而下,不仅承诺的工资不见踪影,连报纸也停刊了。

4月1日,“寻找社长毕华德,读者找你,记者找你,编辑找你……”一个由《都市便民报》员工创作的电子版头版在网上广为流传,配的是时下最热的“杜甫很忙”的照片,如果不是发布者声称“终日为他人讨薪,自己却维权无门”,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愚人节的笑话。

作为青岛报业的传奇人物,毕华德的失踪跟他曾经的成功一样成谜,是非成败转头空,失踪事件不仅关涉毕华德个人命运,也折射中国都市报纸整整十年的跌宕起伏。

等待“戈多”

4月13日,青島下起了一场细雨。泰州五路的一栋写字楼里,《都市便民报》的办公室一片狼藉,四处散落着纸张等办公用品,一些电脑主机也裸露着,挂在墙上的锦旗,蒙上一层薄尘。

整个报社只有一名保安在看守,偶尔响起的电话铃声,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执拗地回响,声音清晰刺耳。

“不用去接,肯定是读者的投诉电话。”保安悠悠地说。每天都有读者来咨询退报刊订阅费的问题,前台访客登记表上他已密密麻麻写了多页。

除了读者到访,还有法院送来的开庭传票,但没人签收。一份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书显示:应中国银行青岛市北支行的要求,法院已决定冻结毕华德及其名下公司的银行存款或查封其同等价值的财产。

“报社早就负债累累,我看法院主要是封公司名下的厂子和土地。之前来要账的人很多,有的债主甚至打着横幅堵在报社门口。”一位报社员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即使如此,在家的报社员工们仍在焦急等待毕华德给个说法。其中有人找到了新工作,却遇到难题:无法提供盖有原单位公章的离职证明。单位的公章一直带在毕华德身上,人见不到,公章自然也无从落实。

“有的同事去面试,一说在《都市便民报》,他们都嘴角带笑看着你。”原《都市便民报》一位女员工说。“每一个在报社工作的人都多少对这份报纸有感情,一些老员工甚至把这份报纸当成孩子一样,见证它的每一步成长。”

仍有员工相信社长。“其实,老毕一直在想办法弄钱,他一直没有想过放弃这张报纸。我相信他肯定没有放弃。”报社一位中层领导说。一位与毕华德熟悉的知情者甚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其实他并没有跑,还在青岛老家呢,哪也没去。”

在上述中层领导看来,毕华德喜欢骂人,甚至还动手打过人。但他人很仗义,效益一好,就会给员工增加待遇;很多老员工是冲着“老爷子这人不错”跟着他干的。此外,毕一手创办《半岛都市报》,将其做大做强,在青岛业界人称“不死鸟”,这也让员工对他很信任。

报业风云

毕华德和《半岛都市报》,到底是谁成就了谁?现在似乎成了一个无解谜题。

时光回到1999年8月,在潍县路55号一处简陋的楼房,《半岛都市报》诞生了,社长便是毕华德,当年,他以大众日报社青岛分社社长的身份创办该报。

彼时,中国都市报业正处在野蛮生长期,各地办报跃跃欲试。在西部,《华商报》以其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被业内人士称为“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华西都市报》则野心勃勃地开始了打造一个以成都为核心、辐射川渝20个大中城市的“西南王”宝座。在南方,《南方都市报》也积极攻城略地,大肆扩张。而《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等传媒新贵也相继在京城布阵。

一时间,“满城尽是卖报员”,在地铁和公交车站,甚至一些高档小区,经常上演城管和卖报员追踪的画面。

《半岛都市报》的草创和那个时代一样充满传奇。

在《半岛都市报》原始积累时期,毕华德便展现了自己在商业运作上的过人之处:从银行贷来巨资,动员全体报社员工一齐搞发行,并用高额返利以让报摊自动“归顺”。此举虽然苦了员工,但发行量的膨胀带来了滚滚广告财源;在选题和新闻写作上紧抓读者眼球,敢写敢报,赢得了“有事找半岛”的美誉。经过努力,《半岛都市报》迅速崛起,广告收益也在几年之内突破亿元。

作为社长,毕华德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经营有方,还有那与生俱来的江湖气慨。一个青岛媒体圈津津乐道的故事是:《半岛都市报》创立初期,遭到了同行的联手封杀,不让上报摊卖。有的报摊偷着卖该报,结果有人找来一些青岛小哥威胁摊主。被逼急了的毕华德,率领一帮人与对方火拼,硬生生打开了报摊发行这扇门。

过人的胆识加上亦真亦假的传奇故事,让毕华德在《半岛都市报》达到了个人声望的顶峰。

随着报社的经济效益日渐增长,毕华德与《半岛都市报》的上级——大众日报社之间的分歧也日益严重。2005年的中秋节,毕华德宣布离职。

一位曾与毕华德关系密切的媒体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毕华德在《半岛都市报》出局,也与他在人际关系方面处理不善有很大关系,在那个草创年代,无论哪个报纸的兴旺繁荣,都不能简单归功于某个人身上。

江湖不再

离开《半岛都市报》后,毕华德开始创办《都市便民报》。

但此时青岛的都市报市场已经今非昔比。首先横在毕华德面前的是当年他一手创办、并日益壮大的《半岛都市报》。他再想自己亲手打倒它,谈何容易?此外,除了《半岛都市报》,还有《青岛晚报》《青岛早报》以及《城市信报》等已日益做大的同类报社。

一开始《都市便民报》以周报的形式出版,版式、字距等都与《半岛都市报》相近。2007年10月,毕华德突然宣布把便民报由周报改成日报。这一消息让很多人措手不及。“本以为老毕会说些鼓励的话,没想到他却说,要好好干,别自己砸自己的饭碗!”报社一位创刊元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老毕已经不是当年的老毕,以前他有《大众日报》这个党报作为靠山,谁都不怕。现在他背后没有了靠山,他谁都怕,谁都不敢报。”一位便民报的原中层领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都市便民报》的主管单位是山东省第三产业协会,在政治资源上根本无法与《半岛都市报》相比。

这位中层领导举例说,2008年1月16日,因为报道青岛当地一家企业与员工的合同纠纷,发生了几十个黑衣青年手持铁棍冲击报社的事件。此前《半岛都市报》 《青岛早报》、青岛电视台等都曾对此做过批评报道,唯独《都市便民报》受到了冲击。

2010年11月25日,因为《都市便民报》发表了关于一家民营医院的负面报道,该院领导带人冲击了都市便民报社,将二楼多个办公室砸烂,还用刀捅伤了一名记者的后背。

“这两件事,让老毕在批评性报道上越来越谨慎,缺少舆论监督报道,报纸的看点一定会降低,这对报纸质量是有影响的。”一位报社资深编辑说。

此外,与《半岛都市报》的初期类似,大量的医药广告曾是《都市便民报》主要广告来源。但2011年,青岛市对医药广告的一纸禁令,这让《都市便民报》效益急转直下,很快连员工工资、打车费等都开始拖欠。

2011年初,《都市便民报》内部曾传出鲁商集团想要收购的消息,然而,很快又没了下文。直至今年3月,《都市便民报》宣布休刊。

猜你喜欢
都市报便民社长
合并“便民热线”
便民公告栏
我的第一次采访
社长大人和他的FANS
都市报读者调查与发展对策
社长/总编荐书录
社长/总编荐书录
喻华峰:《南方都市报》总经理二审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