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反馈
@郁金香开:电视没死,老百姓抛弃的只是虚伪化、庸俗化和山寨化的电视节目。
@黄旭捷:“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记者”,而相比其他媒体,电视媒体和危机赛跑的紧迫感要大得多,当然,一定程度上,其根本问题不在行业内部。
@王小申:我不会抛弃电视,电视更像是一个与真实世界沟通的桥梁,上網时间久了,会觉得自己抽离于现实生活。
@shbund: 虽然很多人抛弃电视,但我依然相信传统产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时事短评
谁让“3·15”非法产业链“野蛮生长”?
3·15,对消费者是节日,对一些企业是难关。一些非法网站看到消费者期待维权、企业害怕被曝光这一特殊市场,翻手套取消费者投诉信息,覆手转向企业收费删帖,将“3·15”变成“发财节”。现实往往就是这样黑色幽默,一年一度的消费者权益日,正在以消费者投诉为圆点,辐射出网络公关、网络删帖这类损害消费者权利的腐恶产业链。当消费者权益被当成一桩桩生意的筹码,摆上台面,明码标价,并最终成为一些非法网站的摇钱树时,被伤害的,恐怕不仅是消费者权利,还有那蕴含在3·15之内的社会公信。
“李逵在睡觉,李鬼就当道”,这是曝光媒体在陈述非法“3·15”网站种种不堪之后,写下的一句话。寄生于消费者权益之上的网络公关、删帖产业链,之所以能够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根子还是因为消费者维权渠道不畅、监管机制缺失。正因为网上官方消费投诉“难找到、反馈慢、看不到”,网站内容也缺乏直接的监管方,那些非法的“3·15”网站才能够以“3·15”的数字公信,骗取消费者信任,获取投诉信息,进而在互联网领域野蛮生长。
无论如何,消费者权利是用来被保障的,而不是被用来利用和消费的。更重要的是,对它的保障应该来源于日常的维权征程,来自于从企业到监管方、消费者权益保护方持之以恒的呵护。只有当对消费者权利的维护,成为一种日常惯见之举,而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日子集中释放,寄生于“3·15”之上的非法产业链或才能消弭,消费者权益保护才有保证。
重庆 李妍
读者点评
《异地高考破局在即?》
@徐诚:现在本地高考带有“出生论”是不公平的,但一旦异地高考,或许会有更多不公平因素。
@抽烟小愤青:根本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如何让优势资源不仅仅集中在大城市。这样异地高考才有公平推广的价值。
《富豪狩猎团》
@安静的镜子:有钱去猎杀濒危物种,还不如拿钱去做动物保护。
@海蜇007:国外合法狩猎很正常,但是在国内,真无法认同这种50万购买一条性命的行为!
《减税,如何不再越减越多》
@宇天晓:中国实行结构性减税刻不容缓,这与收入多少无关,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感。
@wxmin:结构性减税虽然呼声很高,但只是整体财税改革的一个细部,国家账本需要的改革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