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首都罗马以东约一百公里的山城拉奎拉发生5.8级地震,约三百人死亡。地震发生前半年内,当地居民多次感觉到相对较轻的地震,但“重大危险预测和预防全国委员会”成员一再保证“不必担心”,一位专家甚至夸张地称“居民可以放心待在家里喝红酒”。事后,七名专家被指控。控方称,专家在震前碰头会后发布的安抚性声明,误导公众错误地认为没必要采取预防措施,结果导致更多人遇难。
尽管有五千多名科学界人士致信意大利总统谴责这一判决,但作为围观者,也不能贸然认定这一判决就像科学界人士所称的那般“荒唐危险”。新闻说,意大利法院为该案举行过三十次听证会;对七名地震专家处以六年监禁的判决,法官马可·比利花了四小时来考虑。
该判决引发的争议焦点在于地震到底能不能准确预测。科学问题能交给法律来判定吗?类似“专业性”问题,围观者并不能得出确切结论。搜索“意大利地震专家获刑”的新闻,除了科学界的震惊之外,并没有太多信息呈现意大利一般民众的态度。而万里之外的我们,在咀嚼这则新闻时,却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微妙心理。
一方面,国人可能也觉得判决过于严重了,国际科学界几乎“一边倒”的声援并非全无道理。以“监禁六年”的法律形式来惩处专家的失败预测,它会不会引发“寒蝉”效应,以至于关闭了“科学家向国家谏言的大门”;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又有终于出了一口“恶气”的感觉——每一个人都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你说了不负责任的话,自然应当被惩处,不能因为你是科学家而免责。当然,后一种心理可能是基于某种情绪而发泄出来的。但是,为何会存在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呢?
这些年来,国人频频被一些“专家”忽悠。养生“专家”倒下一批又来一批;经济领域的“专家”放言过“一座城市自有住房率超过50%,城市就会死亡”……稀奇古怪的“专家言论”时不时刺激着公众神经,然后“专家们”毫无顾忌地进行下一段旅程,至于其惊悚言论对公众及社会造成了什么负面后果,“专家”们不用担责。
“专家”的权威和公信没了,网民把“专家”调侃成“砖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为利益群体代言;“伪专家”充斥专家队伍,败坏专家名声;部分媒体争相报道专家“雷人雷语”,放大负面效应。各种因素成就了“专家”的市场,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专家言论,除了网民拍一拍砖,再无其他追究。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存在,当“意大利地震专家预测失败而获刑”的消息传来时,笔者会暗暗琢磨一下,假如本国那些“专家”因为不负责任的言论而获罪,各式奇谈怪论会不会少一些?专家的队伍会不会更纯洁一些?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科学家乃至各种专家在社会中的身份是多重的,他们有责任去思考、预测、评估所宣讲的科学知识、发表的公共言论所引发的社会后果。意大利地震专家因预报不准确而获刑,判决的是非曲直应该交由科学界及专业人士讨论。从围观者角度看,这个案例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中的某些群体而言,当专家还是当“砖家”,至少也算一个有益警示吧。
【原载2012年10月26日《青年时报·观点时评》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