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网站5月11日文章,原题:美中关系在压力测试下幸存
自今年2月以来,多次出现有可能给美中关系带来严重压力和破坏的事件。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两国关系仍富有成效且牢固。
美中关系的最新考验是陈光诚进入美国驻华使馆的插曲。尽管中国安全部门和外交政策官员在如何对待他及美方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陈目前仍能计划在未来几周内偕家人赴美。今年2月,重庆市公安局前任局长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透露了薄熙来家人和下属的犯罪和腐败秘密。但目前并无迹象表明,中国安全部门要寻求报复,让美国得到外交干预中国内政的教训。两周前,白宫曾致信国会,解除提名马克·利珀特担任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的障碍。信中,白宫承诺将考虑向台湾出售新的战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北京暂且忍下所有这些问题,并于上周主办了一次相对有收获且平稳的战略与经济对话。鉴于陈事件的报道占据了媒体主要版面,多数观察家对这次会议并未多加注意。但此次会议在金融服务投资、货币体系、扩大高科技出口等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中美两军的战略安全对话也平稳进行,且会期要比此前的对话长。在两国均处于敏感政治年份的背景下,这些成果相当不错。
此外,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访美是9年来中国防长首访美国。在最近两次军事会晤中,中方都没提及那封对台军售的信件。中国的灵活态度进一步表明,北京不希望在这个政治年份内与美国发生麻烦。
为何北京显得如此克制和相对合作?不排除一种可能性:中国高层内部竞争———尽管几乎看不见———如此微妙,将美中关系与中国政治分隔开来似乎更为容易和安全。尽管如此,美国驻华使馆如此直接地参与到这些政治事件中来,不难想象,一些部门(可能是安全力量)会通过打“美国牌”来维护其利益。
陈光诚事件中,中国领导人能快速做出决策,讲话表现出相当的自信,表明中美关系的长期建设性方向。当然,若(北京)采用传统的笨拙方法来应对这类事件,会破坏构筑“软实力”的努力。
目前看,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增进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的外交举动正在产生红利。双方领导人互访及外长和国家安全顾问之间的定期沟通减少了对对方意图的猜忌。最近的插曲表明高层领导个人建设性外交的价值,即便是拥有不同政治体系和文化的两个国家。即使面临更多考验,该策略应是持久的。在外界认为中美两国之间相互不信任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成就。▲(作者道格拉斯·帕尔,伊文译)
环球时报201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