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2012-05-10 10:04刘美秀彭庆环
统计与决策 2012年19期
关键词:支配差值东北地区

刘美秀,彭庆环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武汉430073;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广州510507)

0 引言

目前中国的经济区域划分是四大经济区域:东部经济区域、东北经济区域、中部经济区域、西部经济区域。“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将成为中国统筹区域发展、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着眼点和落脚点。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但是区域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区域差距依然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增长13.5%。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0.4%,城镇为36.3%。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幅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大,但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是扩大趋势。

1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以后,汇编成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乡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及差距表(表1)。再由表中的相关数据绘制成图1、图2、图3。

图1 1995~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趋势图

1.1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

从1995~2010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都得到一定的增长,城乡居民近三年的收入比率变化保持平稳,但是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却逐渐增大,而且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要大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绝对差值又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要大于东北地区。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对东部的政策支持使该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虽然在1999年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2006年又提出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战略,使中部和西部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其发展程度始终低于东部地区。如图1所示,1995~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曲线都有总体上升的趋势。

其中,东部地区城镇的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曲线几乎是直线上升。相比之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曲线的位置相近,形状相似。在1998年和2004年,三条曲线之间有一点距离,说明三个地区的城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差距。随后,三条曲线几乎重合,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值相差很小。2002~2007年,三个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不超过300元。

另外,从图1可以发现,各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曲线的斜率均大于农村,即城镇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多于农村。而东部地区农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其它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农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曲线在2006年出现拐点,随后,继续上升。说明东部地区农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的幅度比2006年前慢。除东部地区以外,另外,三条曲线在2003年前几乎重合,说明这三个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值相差很小。2003年以后,农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次是: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表1 1999~2010年四大区城乡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及差距表

但是,在数值上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东部地区收入始终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收入高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城镇地区收入依然远远高于农村地区。1995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值从2896.16元,2381.38元,2589.46元,1708.02元扩大到2010年的15130.02元,10452.40元,11388.55元,9506.49。

图2 1995~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值变化趋势图

图3 1995~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变化趋势图

1.2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

如图2所示,从2004~2010年,东北地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值曲线的斜率最小,即这几年东北地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值扩大的速度最慢;而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值曲线的斜率略大于中部,也即是东部地区城乡收入绝对差值在数值原本很高的基础上将继续扩大,虽然暂时中部地区城乡收入绝对差值仍小于西部,但由于其较大的增长率中部地区城乡收入绝对差值将可能超过西部。然而,2004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为2.56,2.93,3.74,2.75到2010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比率只小幅度上升为2.86,2.90,3.58和2.48(表1)。

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变化这一指标,来反应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

如图3所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在2004~2010年总体保持平稳,西部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东部有大于东北地区。从如图3可以看到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5~1997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逐步下降,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缓慢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第二个阶段:1998~2003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逐步上升,说明: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增大。

第三个阶段:2004年至今,2004~2009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上升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只是扩大的幅度比较小。而2010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又开始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扩大的幅度继续缩小。不过,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至今尚未扭转。

2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

2.1 从国家、政府层面分析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也就是城乡分割管理体制。

2.1.1 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

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使得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封闭,不仅限制了人口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也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降低了经济产出和效益,阻碍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在短期内,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一定程度地防止了人员自由流动,有助于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从长期来看,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会使农村居民处于劣势,造成城乡居民待遇不公平,从而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二元户籍制度大量的农民能够在城市里经商务工,他们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几乎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工作机会与社会地位。也因为二元城乡户籍制度的制度性约束,在城市就业的农民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条件与劳务报酬。同时,由于城市中有较高收入的工作岗位已经为城市部门所垄断,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只能从事一些城市居民所放弃的职业。这些职业大部分都是收入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和缺乏就业保障。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时,就业政策、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已为城市部门所垄断,农村劳动力想获取较好的工作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只能选择从事工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这些平均工资水平都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行业。

2.1.2 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不足

金融投资是在发展中国家调整农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方法。通常农业发展的财政支出与政府做出的农业投资政策有关。农业在国家经济中是第一产业和薄弱产业,它具有更少的产量和较低的回报,较慢的资金流动速度和较低的经济增长贡献。从本质上讲,它不应该被作为财政投资的关键领域处理。但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确保了整个国家的安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实行财政支出,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尤其是对农民的支持,使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城乡差距造成的影响可以得到缓解。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金融环境和农村地区保险的滞后等都主要归因于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异。目前农村地区的发展不足以吸引金融投资,资金主要投资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东部地区。因此,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城乡差距越发加大了。

2.1.3 教育投资的不足

政府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教育投入的层次来说,教育资源应该更多地向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方向倾斜,保证义务教育投入增加速度高于非义务教育的增长速度;从教育投入的地区分布来说,教育资源应该更多地向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重点增加中部、西部和东北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从城乡教育投入来说,应加大教育资源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教育投入的地区间不公平。从政府投入教育经费总量来看:北京、上海等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最多的地区,而西藏、青海和宁夏一直是政府教育投入较少的地区。在人均教育经费上,北京、上海一直是人均教育经费最多的地区,而西藏、贵州的人均教育经费1996年却不足百元,分别为17.94元和74.46元,同时期北京、上海的人均教育经费分别达到为878.08元和756.26元,两者相差几十倍。到2005年西藏、贵州的人均教育经费有了较大的提高,分别增加到1089.24元和373.95元。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是较为落后的。教育资源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失衡。

2.2 从农民自身层面分析

2.2.1 农民减少了农业投资的可支配资金

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城市化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钱。农民口袋里的钱增加了,他们有更多的钱用于投资,但是在农业上的投资减少了。这种现象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

(1)农民的自有资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不断提高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可能带动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村资金的投资通常随着劳动人口的迁移而转移,这将导致农业投资的不足。在城市工作的农民逐渐从农业分离,在城市他们因为生活或者工作的需求而进行消耗和投资,如生活用品,接受培训和子女教育。因此,更少投资到农业上。

(2)农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不完善。城市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不高,更不用说农村地区了。农民是躲避风险的最大群体,在城市工作以及挣工资应该从比务农更容易接受,所以农民都不愿通过农业生产挣钱。因此,他们在农业上的投资将越来越少,这也是每年增加城乡差异造成的结果。

2.2.2 农民自身受教育水平低

200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城镇人口文盲率为4.91%,乡村人口文盲率高达10.71%,后者比前者高一倍多。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而且,由于就业机会、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各大城镇成为人才流动的首选目的地。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略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则明显地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004年,中部地区的文盲率为7.16%,略低于东部地区(8.07%),西部地区文盲率(10.21%)则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截止到2004年,从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大学学历人口数来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只有东部的1/2多一点;而从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研究生学历人口数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只有东部地区的1/3多一点。不论是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大学学历人数还是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研究生学历人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远远地低于东部地区。人才大多流向了发达的东部省区,从中部流向东部省区的人口占中部总流出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60.13%上升到2000年的84.59%;从西部流向东部省区的人口占西部总流出人口的比例也从1990年的39.76%上升到2000年的67.14%,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较高水平教育人才流入的地区居民收入都高于低水平教育人才流出地区。因此,接受的低水平教育的人才向较发达地区单向流动已经成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3 缩小四大经济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政府对过大的差距不加以控制,这个差距就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和破坏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最根本的两项措施是:确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并加强国家政策和资金对农村的扶持。

(1)四大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确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还是因为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既为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也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阻碍。

东部地区在技术、人才、资本、开放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等方面都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东部地区一是加快发展自己,二是支持中西部地区。掌握核心技术,重在提高国际竞争力。中部是我国人口密集区与重要农业产区,完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抓好资源深度开发和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依托大中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连接东西的区位条件和长期积累的农业、基础产业与流通等方面的优势,快速提高其在全国的地位。西部大开发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群。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问题的实质是传统产业与技术的老化。目前,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产品有:东北的原油,木材,商品粮,汽车、钢铁、重型装备等。东北地区振兴的关键是如何发挥过去积累的资源以重振昔日的辉煌,其振兴的主要途径是改革体制、产业与技术的吐故纳新。“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在逐步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2)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加快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战略步伐,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努力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只有将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以及东北的振兴的战略统筹考虑,才能更好地实现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

[1]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段成荣.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J].人口研究,2006,(1).

[3]李楠,陈慧女.论强化个人所得税功能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J].求索,2011,(7).

猜你喜欢
支配差值东北地区
数字日照计和暗筒式日照计资料对比分析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跟踪导练(四)4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