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丽,李显君
(1.苏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清华大学 汽车系,北京100084)
近年来,广东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2010年广东汽车市场占有率11.2%,位居全国第一,汽车产业聚集程度明显加强,市场增长速度为25.9%。广东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汽车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将累计投资1500亿元,2015年广东汽车本土的配套能力达到85%以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也明确指出,将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的发展,支持深圳市建设国内领先的电动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广州市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珠海、佛山、中山、梅州市建设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形成“二大四新”整车生产格局。原有三大汽车产业基地吉林、上海和湖北虽然发展较早,但汽车产业集聚程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相对于传统汽车产业基地,广东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在近年内实现快速追赶,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产业集聚中心,因此弄清影响广东汽车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对遵循汽车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增强地区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关于汽车产业聚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程度测量描述和所处阶段探讨上,而对于汽车产业集聚的成因机理研究尚不多见,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堪称汽车产业发展的典范,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分析影响广东汽车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针对性地提出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尤其是考虑到各地区的市场规模、自然资源、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选择影响汽车产业集聚的指标体系(见表1),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对外开放程度和区域创新水平,内部因素分为市场规模,,产业配套环境,人力成本,劳动力成本和交通运输条件等。统计数据来源于汽车工业年鉴(1985-2011),广东统计年鉴(1985-201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
市场规模(Scale)。市场规模是跨国公司选择区位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消费者对产品需求也较大,从而吸引企业投资,也就是较大的市场规模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劳动力集聚。
零部件配套环境(Schain)。在汽车专业化生产过程中,不同企业按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协作,实现价值链整合。基于这种价值链上采购、制造、营销以及服务型企业为了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制造和运营成本,实现产业横纵向联系,选择在空间上集中,完善产业价值链,形成产业集群。
对外开放程度(Open)。对外开放通过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的自由流动,带动了地区贸易扩大和专业化水平提高。这对吸引本土相关企业进入,推动产业集聚具有积极影响。
劳动力成本(Lacos)。劳动力成本使用遵循企业追寻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劳动力成本越低的地方,企业的净收益就越高,越有利于产业集聚。
交通运输条件(Trans)。交通运输便利性保障了中间环节供应和最终商品流通的顺畅。运输成本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导致产业集聚某一区域,只有当运输成本呈中间水平状态时才可能导致产业集聚改善。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导致交易成本下降,因此有助于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环境(Inn)。区域创新环境分为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政府通过扶植研发、引进人才政策促进企业内部的自主创新,同时吸引科研机构、服务机构入驻来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等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同时企业为了获取技术溢出效应而更愿意在产业聚集区投资办厂,因而更倾向于产业聚集。
人力资本(Hcap)。汽车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直接导致了产业在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集聚。丰富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有利于利用当地的科技人才实施自主研发,更容易获得创新产出;使创新成果直接为产品当地化服务,使产品更贴近市场,占领技术高端。因此产业更趋向于集聚在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
表1 广东汽车产业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通过指标分析,我们总结出影响汽车产业集聚的7个因素,进一步建立计量经济方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见表1。
方程中AG是汽车产业集聚程度使用区位商衡量,Scale是市场规模,Schain表示汽车产业配套环境,Open是对外开放程度,Lacos为劳动力成本,Trans表示交通运输条件,Innp是区域创新投入,Inno是区域创新产出,Hcap表示人力资本。
图1 广东汽车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系数
由计量经济方程系数看,市场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区域创新环境对广东汽车产业集聚的增强产生积极影响,而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对汽车产业集聚产生负面作用。整车零部件产业配套环境,人力资本与交通运输成本对广东汽车产业集聚的作用并不明显。本文7个变量从表2可知,市场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创新投入三个因素在5%的水平上与汽车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正相关,其系数分别是0.661,0.239和0.202(见图1)。
(1)从回归系数上来看,市场规模的影响要大于对外开放和区域创新环境。广东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汽车销量占全国的1/3。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最大的轿车消费市场之一,占了全国市场的1/4为汽车产业集聚提供了重要市场基础。从扩大对外开放看,外资是促进广东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本田、丰田、日产、德国大众和戴姆勒的进驻,一个以日欧汽车产品为标志的汽车产业集群迅速形成,引进外资有效促进汽车产业快速成长集聚。
(2)对广东汽车产业来说,区域创新环境对产业集聚产生积极影响,创新投入的作用要大于创新产出,归因于创新产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与市场规模和对外开放相比,区域创新环境对汽车产业的带动并不十分显著。这是因为在地区层面上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较高,但落实到汽车产业的技术投入和产出却较少。2011年广东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512.69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285.37亿元,专利申请批准数86782件。但汽车产业研发支出仅有630万元,申请专利数仅32件,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表明较低的研发投入仍是限制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广东政府正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特别是到2015年广东将在新能源汽车上投入153亿元,重点围绕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项目,形成20万辆以上的电动汽车综合生产能力,以实施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
表2 模型计量分析结果
续表2
(3)近年来,广东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在广州南沙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花都、增城等几个大型的汽车生产基地周边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带,但零部件配套体系对整车产业集聚的作用并不明显。主要是零部件供应商对整车自主研发支持不足,协同开发能力较弱。与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比,在核心零部件自主开发上比较落后,不能纳入跨国公司全球供应体系。本土零部件供应商不能主动参与客户产品的设计研发,如何改变目前产品低附加值的状况,转而生产核心零部件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增强盈利能力、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攻克的难题。
(4)劳动力成本,即平均工资水平对汽车产业集聚产生负面作用,与我们预计的相吻合,较低的工资水平有利于汽车产业集聚。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处于较高水平的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福建和山东。广东排在全国第四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76和1.252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浙江,属于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地区,但广东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说明劳动力成本差异并不足以改变汽车产业的空间集聚。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运输成本作为商品交易成本的一种成分,其费用在总成本中的比率逐渐降低,并不构成汽车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与传统理论相反,人力资本对汽车产业集聚的作用较弱。一方面是目前汽车产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尤其缺少汽车造型、工艺设计、新能源汽车研发等方面高端的技术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汽车产业的正面影响。而且在衡量人力资本时,由于数据所限我们使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和各类学校教师数来代替专业技术人员也会造成一定的偏差。
本文实证检验说明,外开放程度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及区域创新投入对广东汽车产业集聚具有很好解释力。广东汽车产业集聚以市场需求、外资利用和政策为导向,基于资源禀赋不足以解释广东汽车产业集聚。短期内引用外资虽然促进了广东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但广东汽车产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高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积极培养和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人才,建立自主发展体系,培育自主品牌汽车的核心企业,完善和提高区域创新系统,提升汽车产业创新绩效。从长远看,政府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相关配套产业,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大力支持整车企业建立新能源汽车研发机构和产学研联盟,推动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突破。积极培养本土战略零部件供应商,使零部件企业能够主动参与新能源汽车设计研发过程,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实现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
政府在制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时,要积极性配合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战略,不仅考虑地区本身的资源禀赋条件,还应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和金融信贷支持,拓宽新能源汽车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推动行业整合,建立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企业间战略重组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大力倡导新能源汽车消费,积极扩大消费市场规模,增强市场的扩散和辐射能力,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间新能源整车与零部件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以提升广东汽车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1]Holmes T,Stevens J.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Scale[J].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2002,84.
[2]Duranton G,Puga D.Micro-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C].Working Paper 9931,NBER,Cambridge,MA,2003.
[3]Wood,Parr.Transaction Costs,Agglomeration Economies,and Indus⁃trial Location[J].Growth and Change,2005,36(1).
[4]袁冬梅魏后凯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集聚的机理及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1,(12).
[5]吴安波,孙林岩,李刚,杨洪焦.中国制造业聚集度决定因素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2).
[6]贺灿飞,朱彦刚,朱晟君.产业特性、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J].地理学报,2010,(10).
[7]刘军,徐康宁.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7).
[8]Brulhart M,Mathys N A.Sectoral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a Panel of European Regions[C].Working Paper,2006.
[9]Martinez-Galarraga J,Paluzie E,Pons J,Tirado D A.Agglomeration and Labour Productivity in Spain over the Long Term[J].Cliometrica,2008,(2).
[10]刘军,李廉水,王忠.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J].科研管理,2010,(6).
[11]Gerald A.Carlino,Satyajit Chatterjee,Robert M.Hunt.Urban Den⁃sity and the Rate of Inven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