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薇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二初级中学河池54700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阅读教学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加以关注和研究。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至少应当体现这样一个过程:“阅读意识-→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似乎过分强调了阅读能力这一结果,而忽视或淡化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意识的培养,还没有意识到学生的阅读意识在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所占据的决定性地位。笔者认为,学生的阅读意识不强,是制约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阅读意识大致分哪几种?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呢?
1.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学生从心理上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力求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克服学习中的各种疑难的一种思想观念。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效果的优劣。当前,阅读教学表现出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是,学生的依赖性强,而自主精神差,学生习惯于老师要求怎样就怎样,而不懂得自己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是,学生自主而自动的主体意识又时常受到教师不正确的方法的冲击和遏止。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就难免发生扭曲变形。
1.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参与性。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明白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阅读、不能自主阅读的人,从思想上重视阅读,树立我应阅读、我要阅读的思想。
1.2要导之以法,培养自主体验精神。自主体验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变成真正学习的主体。强调自主,并非不要教师的诱导点拨而放任自流。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点拨,让学生不断领悟,并且要对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愈来愈强,其主体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学生在不断地品尝到成功乐趣的过程中,其依赖性就会逐步被克服,其自求研究探索,自求解决的本领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1.3鼓励求异,培养创造性。阅读教学最忌古板保守,当有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提出一种新的见解时,教师应当立即引起重视,组织学生积极讨论,看这种见解是否正确,如果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则肯定,如果失之片面或错误,则予以纠正。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爱护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展其求异思维。
2.整体意识
这里的整体意识,是一种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立足全局,从总体上把握分析事物的思想观念。依据系统论把一个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理论,我认为阅读教学应当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整体意识。
从整体上看,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从局部看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又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整篇课文中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在阅读分析上,不能只抓一点而忽视全局,或者考虑了整体却又忽视了局部。
另外,与整体意识相适应的归类意识,我们也不能忽视。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知识的积累是不断增加的,这些知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梳理归类的话,很快就会遗忘。相反,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及时自觉地将所学知识分类整理,纳入相应的知识系统中去,那么,阅读质量会大大提高。
3.问题意识
这里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自我提问的思想观念,换句话说,就是“生疑”。掌握任何一种知识都必须经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能提高学生的自读水平和阅读教学效率。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做到如下几点:
3.1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给学生的思想埋下导火线。”面对一篇材料,可能会有一大堆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但有一个原则,要既有助于高效率地处理课文,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两点,一是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即能从一堆问题中精选出一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来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二是使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层次节奏,犹如吃核桃一样引导学生逐渐探求结论。
3.2以发展性评价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新课标所倡导和实行的学习评价。在发展性教学评价观点引领下,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地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依赖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单一面,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平时对学生的检测应当体现对问题意识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
3.3培养问题意识要突出以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为主,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替代学生质疑。
4.鉴赏意识
鉴赏,就是鉴别欣赏,或者说玩味,是阅读的更高境界。鉴赏意识就是对阅读材料鉴别、欣赏的思想观念,它包括对作品的辨析、评注、认识、理解、欣赏、扬弃等心理因素。其实质是对作品的感知品味和领悟。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完全可以从其鉴赏水平上加以判定。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必须重视鉴赏意识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鉴赏意识?从内容上看,大自文章的风格流派、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结构布局,小到字词标点、语句语段。从操作方法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4.1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之法。
4.2引导学生多揣摩。叶老曾说:“一篇好文章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揣摩”的功夫也就是品味鉴赏。
4.3引导学生多比较。鉴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欣赏作品,求同存异,或存同求异,可以调动学生研读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规律,提高认识的深刻性和思维的敏锐性。
5.涵养意识
所谓涵养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学习人物的思想,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自觉地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一种思想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渠道是阅读教学,为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德育渗透任务,阅读教学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涵养意识”,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两个:一是从接受心理角度说,学生对某一种思想观点的认可完全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学生从心理上予以排斥,再好的说教也丝毫不起作用。二是从思想品格的形成角度来说,一种思想观点要成为学生性格中的一部分,总是需要一个顺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不论是直接地从教师那儿接受还是间接地从书本中获得,学生总是要与周围的人物、社会现实生活作一番比较印证,才决定认同与否。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涵养意识”,必须处理好四种关系:一是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榜样”。二是德育和智育的关系,达到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三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教师在进行课堂德育渗透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四是课文思想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与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或思想观点作对比,以发展的眼光作辩证的分析,吸取、肯定健康的正确的东西,抛弃、否定低俗的错误的东西。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涵养意识和阅读水平就会日益得到加强。
6.博取意识
博取,就是广泛地吸取、消化。信息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过程是一种不断获得信息的过程。对现代中学生来说,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输入,便不会有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增强,更谈不上知识的创造,也将难以立足于未来的社会。事实证明,人的生活离不开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活动,它始终贯穿于听、说、读、写之中。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储备量越大,其思维空间则越广阔,思维的创造性越强,能力提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们完全可以从写作课上有的同学能在一节课内迅速流畅地完成一篇佳作,而有的同学却搜肠刮肚,耗尽两节课也难以写一篇成形文章这一事实中得到证实。因此,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博取意识”,使他们自觉地通过课内外阅读,广泛地吸收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尽可能地增加其信息储量,从而使他们在实际的应用、操作中能屈伸自如,左右逢源。
培养学生的“博取意识”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6.1教师本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力求做一个知识“杂家”,具备广博、精深、准确的知识,古今中外,天地万物,越多越好,并以此来影响带动学生。
6.2要善于激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变僵化的封闭性教学为灵活的开放性教学。不断地以新的社会信息来补充教学内容,把书本知识信息与课外知识信息的传授密切结合起来。
6.3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自觉地吸收大量信息。
7.活用意识
所谓活用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之后自觉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观念认识新知识,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规律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想观念。活用是一种技能,是知识和思想的“外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逐渐地掌握一系列的知识概念、原理规则,学得一些科学实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会学得一些真知灼见、道德观念,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但能学得这些东西并不是目的,关键还在于活学活用。
阅读中的活用意识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即:知识规律的活用、知识联系的活用、学习方法的活用和模仿。培养学生的活用意识关键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另外,想方设法提高中学生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时效意识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总之,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阅读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但必须以阅读意识为前提,以阅读习惯作保证,离开了二者的养成,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其中阅读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侯玉珍.《阅读·鉴赏·评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4月.
[2]老舍.文学概论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08.
[3]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