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鸿:心系教育 亦专亦恒

2012-05-07 02:19廖冬梅杨舒霞
杰出人物 2012年4期
关键词:香港理工大学商业中心香港

廖冬梅 杨舒霞

数十年来,陈文鸿先生的人生画卷一直围绕着大学展开,或于大学求学、进修,或于大学工作、做研究,并亲眼见证着香港各大学的时代变迁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

二十年前,陈文鸿先生应香港理工大学之邀创办了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尽管这是一个自负盈亏的部门,却与其它机构有些不同——其经营所得几乎全部被用于教育研究事业。这里,少了一些商业的气息、盈利的目的,多了一些教育事业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中心主任,陈文鸿先生的心中有一杆秤,一边装着教学质量,一边装着教学责任,如此一来,已无多余空间用来盛放个人私利。

人生画卷大学起

学在大学 业在大学

陈文鸿先生是香港本地人,曾长时间生活在港英政府的统治下,虽未曾特意学习普通话,却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原来,这一切得益于他常往来于香港与内地之间,以及良好的教育。

最精彩的人生从大学开始,并在大学延续着。港大毕业之后,于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研究生,接着前往澳大利亚修读博士,还前往日本工作,之后又回到香港大学,再经浸会大学转到香港理工大学,陈文鸿先生笑着说:“一直奔跑在各个大学之间,学习抑或工作,几乎都围绕大学转。”

陈文鸿先生年六十有余,与大学打交道也已数十年,亲眼见证着香港各大学二十多年的变迁,他感慨地说:“大学跟20年前相差太远,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教学模式都有很大的变化。”

从他的讲述中得知,数十年前的香港只有一个大学——香港大学,其教学模式依照牛津大学的模式发展而来,管理模式以及文化传统亦是如此,或许可将这归结于特殊的环境背景(那时,香港处于港英政府的统治下,香港大学依照英国的大学亦是可能)。“那个时候,学生只有一千多人,大学里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学里鲜有老师不停地写论文、学生不停地考试的现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陈文鸿先生说,“现在的大学越来越趋向于美国州立大学的教育模式,实行的是大众化、工厂式教学,大批量地培养学生,老师不停的创作论文,量是他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常常忽略了原本更应该注重的质的问题。”

同时,陈文鸿先生亦提出内地也是如此现象,他说:“我们在学习美国,但是我们忘记了美国有两个教学模式,一个精英教学,一个是工厂式教学,前者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的精英教育,我们借鉴的只是他们的大众化教育。”在他看来,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墨守成规,没有必要刻舟求剑。他提出了“香港的教育向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分开实行”的建议,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培养不同的人才,以迎合社会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格局、不同的发展,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陈文鸿先生喜欢去欧洲的国家实地考察,在各地的教育模式和体制中,他更认可欧洲的文化。在做研究时采用的方法中,他最不愿意依照固定的模型来定向思维,更多的是用传统的方法踏踏实实做学问,从整体着眼,仔细筛选、分析,融入自己的思维和看法,前往不同的地方,亲身感受。如此认真、踏实、笃定,是因为“量”从来不是陈文鸿先生的目标,“质”才是做学问的本质和关键。

原本可60岁退休的陈文鸿先生,自愿延长了自己的工作年限,究其原因,那是真的喜欢,同时,还有一份厚重的责任。

办中国商业中心

责任为重质量为本

“大学教育的目的如果着眼于赚钱,那一定是不好的大学。因为大学教育本身就需要花很多钱,怎么可能还能赚钱呢?”陈文鸿先生斩钉截铁地说,不容许有丝毫地反驳。

二十年前,陈文鸿先生应香港理工大学之邀,创办了中国商业中心,担任主任,起初以研究工作为主,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内地以及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后逐渐转型,实行企业化运作,向培训方面扩展,培训的对象为内地官员、企业家等。这个一个与众不同的部门,特别之处在于:其一是既为理工大学内的一个部门,同时又是独立的且自负盈亏;其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中心所得几乎全部用作发展教育及研究事业。

中国商业中心创办之初,只有陈文鸿先生一人,他带领中心一步步由从学术向企业转型,当业务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再通过聘请人才,以迎合中心发展需要。那段时间,陈文鸿先生一方面要透过中心的财务报表了解中心的发展进程和制定接下来的发展计划,各个方面均需要考虑周全、详细,他们没有车马费,吃饭所花费亦很少,因为“每一笔收入都不能乱花,要做长远发展的打算。”

陈文鸿先生说,“这与做生意不一样的是,生意不好时可以裁员,这里不能。”每一步他都行走得小心翼翼,支撑着他的是那份对教育的责任,正如他说的:“大学看的是对社会做出多少贡献,发展即使可能很慢,但是我们行走的每一步都很踏实。”这是陈文鸿先生的治学理念,也是他身为教育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弹指一挥间,中国商业中心创立至今已经整整20年,其规模亦由最初陈文鸿先生的单枪匹马,发展为最多时拥有二十多人的精英团队。培训内容依据不同人群的需要,涉及诸多方面,如大学的教育管理、环保、社会管理、危机管理等,为给予学员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在他们各自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用得上的东西。中国商业中心的培训导师除了香港理工大学里的老师,还聘请了全香港各界优秀的精英,以及一些退休官员等。“我们做这些培训,不仅仅是代表学校,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还代表着整个香港的一个缩影。”陈文鸿先生说。

这样的角色容不得他有丝毫地懈怠。因此,陈文鸿先生除了培训,还兼做研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说:“培训涉及的内容与研究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不能照抄别人的经验。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然而因为中国已经逐步国际化,我们亦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中国本土的研究,更应该从放眼于中国临近的国家,如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开始,通过研究别国的经验,与之比较,从中挑选出适合中国的有用经验,为培训量身定做课程、为中国的发展量身定做建议方案。”在中国商业中心每年培训的80多个班次中,陈文鸿先生的团队,跟随时代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热门时事,为每一个班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因为,这个团队思考着如何走在时代发展的前面,并要求自己扮演的角色不是跟随,而是引领。

成立二十年来,经由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培训过的学员成千上万,满堂学子,是陈文鸿先生及团队共同取得的不俗成绩。

平日里,陈文鸿先生喜欢看书,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他如是要求自己的孩子,“什么书都看一点,多看书,眼光就会不一样。”于书海里徜徉,收获的是丰富知识,充实的是大脑。

陈文鸿先生应邀在《东方日报》上开设了专栏,每天都有精彩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日报》,他亦应邀每周为其撰写专栏文章,为教育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我们中国人讲究随缘,我也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他笑着说。安安分分、努力工作、尽力而为,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不求事事完美,但求尽力而为”。简单中,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亦折射出他的人生智慧。

【人物简介】

陈文鸿先生,香港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他的一生与大学结缘,香港大学毕业,于中文大学做研究,后前往澳大利亚一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港后在香港大学和浸会大学任教,二十年前被聘请出任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为内地的官员及企业家等做培训工作,秉持“责任第一、质量第一”的教学理念,勤力工作,尽力而为。

猜你喜欢
香港理工大学商业中心香港
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启用
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签约落地无锡空港经开区
南朗壹加壹商业中心工程结构设计要点探究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香港之旅
展与拍
商圈互联 智慧商圈
香港
仿真优化设计助推绿色经济——访卓展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特约嘉宾、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牛建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