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星,姜红波,温普红
(1.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省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陕西 宝鸡 721013;2.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陕西 宝鸡 721013)
凤尾七为景天科植物小丛红景天(RhodioladumulosaFranch.)的干燥全草和根,因其地上部分为红棕色,形如凤尾,故得此名。多年生草本,属于天然珍贵药用植物,素有“高原人参”和“雪山仙草”之称。凤尾七含有酚类、糖苷类、香豆素类、黄酮类、挥发油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扶正固本、补气养血、清热润肺、抗衰老、抗氧化、抗疲劳、抗癌、抗菌、抗艾滋病、降血糖、降血脂、改善脑血管系统和免疫调节等功效[1,2],药用价值和开发价值很高。
作者在此重点介绍凤尾七的生物学特征、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凤尾七为多年生肉质草本,从《神农本草》、《本草纲目》到现代的《秦岭植物志》、《现代实用草本》、《陕西中草药》均有记载。据统计,全世界红景天属有90多种,我国有70多种,其中凤尾七为渐危种,生长于海拔2900 m左右的高山向阳山坡岩石上及石隙中,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吉林、山西、陕西、湖北、甘肃、青海、四川、新疆、云南等地[1],在陕西境内主要分布在秦岭太白山地区,为太白七药之一。
凤尾七的根头部粗大,其上残存多簇丛生的茎基部,断面中空,茎基有芽。根部纺锤形,长6~10 cm,径约1~1.5 cm,表面凹凸不平,被灰棕色栓皮,片状脱落,脱落处颜色较深,暗棕色至紫棕色。气微,味苦。整株高9~20 cm,无毛。根颈粗壮,有分枝,半木质化。茎直立,多丛生,基部常有残存的老枝和褐色鳞片状叶。叶互生,密集,线形至宽线形,长7~12 mm,宽1~2 mm,先端急尖,基部无柄,全缘。聚伞状花序,顶生,有4~7花;萼片5,线状披针形,长4~5 mm,宽0.7~0.9 mm;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披针状长圆形,长8~11 mm,宽2~3 mm,先端渐尖,向外弯曲;雄蕊10,2轮,较花瓣短,花药紫色;鳞片5,横长方形;心皮5,卵状长圆形,基部稍合生,柱头短小。蓇葖果,直立或上部稍开展。种子少数,长圆形或狭倒卵形,褐色,有微乳头状突起,具狭翅。花期6~7月,果期8~9月[1]。
主要有:山萘酚、芦丁、槲皮素、胡萝卜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草质素-7-O-α-L-鼠李糖苷、大花红景天苷、草质素-7-O-(3″-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苷、(+)-异落叶松树脂醇-3-α-O-β-D-葡萄糖苷、山萘酚-3-O-β-D-葡萄糖-7-α-O-L-鼠李糖苷、(-)-异落叶松树脂醇-3-α-O-β-D-葡萄糖苷、β-谷甾醇-3-O-D-葡萄糖苷、山萘酚-7-O-α-鼠李糖苷等[3~5]。
主要有:棕榈酸甲酯、肉豆蔻酸、2,6-十六烷基-1-(+)-抗坏血酸酯、十七烷、十二烷基乙氧基醚、8,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二十四烷酸甲酯、2-异丙基-5-甲基-1-庚醇、2-乙基-2-甲基-十三醇等[6]。
主要含有磷、镁、钙、钾等35种无机元素;多种人体必需的常量和微量元素铁、铬、锌、钴、钼、钛、铜、锰等[2]。
有机酸类:没食子酸等。香豆素类:香豆素、7-羟基香豆素、莨菪素等。甾醇:β-谷甾醇。醚类:草质素-8-甲醚。此外,还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2,4]。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凤尾七具有防突变、修复细胞核内DNA、干扰细胞代谢、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功能。凤尾七可以明显增加脾脏和胸腺质量,提高脾脏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及小鼠特异的抗体分泌细胞数量;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强度、异型小鼠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有增强作用[7];凤尾七提取物能抑制小鼠S180实体瘤和腹水瘤的扩散,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8],也能有效抑制HL-60细胞从G2期进入M期,从而抑制HL-60细胞的有丝分裂,使其凋亡或坏死。
红景天酪醇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整体IFN-γ水平的调节,增强了模型小鼠免疫抗病毒能力;通过抑制自由基的损伤,增强了其抗柯萨奇B病毒感染的能力,阻止了CoxB5病毒在心肌细胞内的增殖,从而使心肌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通过调节NK细胞活性水平而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机能,达到抗CoxB5病毒侵染的目的[9]。
氧自由基在外周和脊髓都有致痛和痛敏作用。内源性致痛物质前列腺素(PG)的合成过程中伴有氧自由基的生成,且两者相互促进;红景天苷能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从而抑制PG的合成,导致痛阈升高,发挥其镇痛作用[10]。
红景天素可以增强乙酰胆碱及胆碱乙酰转移酶生物活性,阻抑大脑海马的锥体细胞细胞器的退行性变化,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变性及凋亡,从而显著提高大鼠学习记忆的能力[11]。
红景天苷对大鼠睡眠呈现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以有效地延长大鼠的总睡眠时间,且效应与剂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12]。
此外,红景天苷可促进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在降低细胞内Ca2+浓度的同时减少LDH的释放,由此可抑制缺氧/缺糖损伤所致的SH-SY5Y神经细胞系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的降低,起到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研究表明,红景天苷可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白细胞侵润,减轻脑水肿程度,改善认知功能,显示出较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对缺氧/复氧损伤和缺血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降低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抗脂质过氧化、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有关[13,14];能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明显加强心脏有效作功,增加冠状静脉窦血氧含量,降低心肌耗氧指数及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脏血管的顺应性、心肌的供血供氧,同时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红细胞压积,增加红细胞数量[15]。
红景天苷对肾间质的纤维化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能抑制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有效地缓解肾间质的损伤。
凤尾七可使小鼠经微波辐射后脑内单胺类递质、脾脏及胸腺内环磷腺苷、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血素等恢复正常,还可提高细胞内氧的弥散和利用效率,减少氧化损害,从而改善对低温、低氧环境的适应性,并可提高机体的ATP含量,减少血乳酸形成,提高机体血氧饱和度,增强组织携氧能力;通过调节机体能量代谢、清除代谢产物、调节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加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恢复,从而消除疲劳[17]。
近年来,随着凤尾七的开发与研究,其药用、保健价值渐渐被世人所认识,同时也使景天科同属植物倍受关注。凤尾七作为渐危种,野生产率较低,随着人工栽培技术的逐步成熟和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信凤尾七必将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宋小妹,刘海静.太白七药研究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3-38.
[2]贺海波,石孟琼.小丛红景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0,6(7):139-141.
[3]罗定强,赵翔宇,王军宪.小丛红景天化学成分的研究(Ⅰ)[J].中药材,2005,28(2):98-99.
[4]王军宪,罗定强,赵翔宇.小丛红景天化学成分的研究(Ⅱ)[J].中药材,2006,29(4):335-336.
[5]李伯祥,胡月芬,王军宪,等.小丛红景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1997,12(4):156-157.
[6]康杰芳,王喆之.小丛红景天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22):2089-2091.
[7]赵文,蒋东升,边庆荣,等.蔷薇红景天提取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0,14(3):34.
[8]Majewska A,Hoser G,Furmanowa M,et al.Antiproliferative and antimitotic effects phase accumulation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necrosis after treatment of extract fromRhodiolarosearhizomes on HL-60 cells[J].Ethnopharmacol,2006,103(1):43-52.
[9]孙非,肖纫霞,孙寒.高山红景天酪醇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免疫功能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1):120.
[10]Diaz L A,Abad M M,Fernandez M L,et al.Lignan and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fromPhillyrealatifoliaand theirinvitro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J].Planta Med,2001,67(3):219-223.
[11]黄宏卿,曹丽华,张陆兵,等.红景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6,1(1):65-67.
[12]许光辉.红景天苷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理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13]邹毅清,蔡志扬,毛燕飞,等.红景天苷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2):130-134.
[14]颜天华,马莹,杨伟,等.红景天苷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和乳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93-695.
[15]张早华,刘建勋,储戟农,等.红景天注射液对麻醉犬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3):45-49.
[16]姜文华,孟晓婷,郝利铭,等.红景天素抗老化和抗痴呆效应的实验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27(2):127-129.
[17]马根顺,罗丁.红景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8):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