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世界》采访报道
海洋女科学家访谈
《海洋世界》采访报道
● 中国海水淡化的未来 访李琳梅
● 中国海洋经济的转型 访吴爱娜
● 中国珊瑚礁现状访黄 晖
李琳梅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海洋学会女科学家工作委员会主任。
海洋世界:“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首次查清了我国近海海水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状况。结果显示,我国近90%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您对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如何看待?
李琳梅:水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平均每年增长人口8000万,随之增加640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需求;气候变化导致旱涝灾害频发,水资源供应雪上加霜。据统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5亿人生活在缺水国家或地区,有18亿人生活在极度缺水的国家或地区。
中国水资源极为短缺,沿海及海岛地区缺水尤为严重,11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一半,沿海52个城市有46个缺水,14个海岛县中13个极重度缺水。水资源过度开采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1%,超过世界10%的合理限度;黄、淮、海、辽4个流域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中国及沿海水资源未来缺水较大,据预测,就全国情况而言,到2030年全国年缺水量将达到1207亿立方米;就沿海而言,考虑南水北调东线一、二、三期和中线一、二期工程的供水量,并考虑部分淡化海水利用量,2030年沿海年缺水量仍将达到214亿立方米。
海洋世界:908专项成果显示,我国每年海水直接利用量约620亿吨,每日海水淡化约60万吨,其中用于民用的每日约为16万吨,用于工业的每日约为44万吨。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中国发展有何意义?
李琳梅:海水淡化是现有水源供给的重要补充。海水淡化受气候影响小,供水稳定,可靠性大;产品水水质好,供水更具安全性;规模可大可小,未来发展空间大,可与沿海高耗水企业实现点对点供水。海水直接利用可节约和替代大量淡水,置换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海水利用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环节之一,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同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海水利用技术推广和工程应用可以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带来海洋经济增长;海水中蕴藏着80余种化学元素,可缓解我国陆地矿产资源短缺状况,是保障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战略途径。海洋世界:您认为当前海水利用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李琳梅:我认为当前对海水淡化的认识问题存在偏差。比如,认为淡化水成本比目前水价偏高,由于长时期计划性或半计划性惯性,现有水价未包括政府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成本;此外,对海水淡化水在应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认为其供水对象单一,多数认为淡化水进入市政管网供水。但淡化水水质好,可实现工业应用的点对点服务。
海洋世界:您对海水利用业未来发展有何建议?李琳梅:首先,从国家战略高度和水资源安全层面要重视海水利用,将海水纳入国家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区域水资源规划,明确海水在沿海城市水资源配置中的份额和作用。其次,要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议政府以合同价格购买淡化水、允许经检验合格的淡化水进入城市管网等;再次,加大国家对自主海水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的投入与支持;第四,规范海水利用的市场准入;最后,保障海水利用的科学用海。
吴爱娜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主任、国家海洋计量站站长。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2010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巾帼建国”标兵殊荣。
海洋世界:908专项经过综合评价与发展目标预测认为,我国海洋经济仍将保持8%以上的发展势头。您认为目前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吴爱娜: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增长理论,结合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进程和各个时期海洋经济模式显现出的不同特征,可以把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1、海洋经济起飞前阶段;2、海洋经济早期增长阶段;3、海洋经济早期增长模式向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过渡阶段;4、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从我国海洋经济的现状看,当前正处于由早期增长模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过渡阶段,其实质是由外延增长型向内涵增长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海洋世界:您认为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吴爱娜: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海洋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和问题日趋突出,面临着机制体制不完善、法律制度和海洋标准体系还不完备、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例偏低、海洋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海洋专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
海洋世界: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标准化的意义有哪些?
吴爱娜:推进海洋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可以促进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完善国家海洋标准化体系建设,能够保障海洋经济的平稳发展;加大海洋标准制修订力度,可以促进海洋经济效率整体提高;加强海洋标准化创新研究,有效促进海洋经济的内涵增长。
黄 晖
研究员。先后主持了10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项目、国家908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多个项目。亲自潜水掌握第一手海底珊瑚礁资料,开展了大量的野外珊瑚礁生态调查工作,足迹走遍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岸以及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部分岛屿。
海洋世界:908专项结果公布,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中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57%,红树林面积73%,珊瑚礁面积80%。珊瑚礁的丧失面积最为惊人,您对这种情况如何分析?
黄晖:我认为人们对珊瑚礁的重要性也许是知之甚少的。全球有5亿人直接依赖于珊瑚礁生态系统生活,每年数十亿美元旅游和渔业产值依靠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贡献;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框架,提供最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等等。谈到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珊瑚礁退化问题、海洋酸化、珊瑚礁病害等都是它们退化的原因。但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珊瑚礁退化问题不能忽视,大量采挖珊瑚用作观赏,直接危害礁体安全,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破坏性的捕捞方式、人们的潜水旅游活动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发展了旅游经济,却对珊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沿岸开发、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也会给珊瑚的生境造成压力。
海洋世界:那么对珊瑚礁的保护策略有哪些?
黄晖:珊瑚礁保护还没有公认的方法,主要分为管理的方法(软的、被动的)和生态修复与恢复的方法(硬的、主动的)。珊瑚礁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建立保护区(MPA),目前,我国的珊瑚礁保护区有,1983年建立广东省级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1990年建立国家级海南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1998年建立省级福建东山珊瑚自然保护区;2007年建立国家级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不过,保护区最多只能减少珊瑚礁退化的速度。软的方面当然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保护区规划设计与联网、监测评价技术与补偿机制、有效保护管理、可持续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