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昊
对建设特色企业文化的思考
文/王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同时也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满足企业员工需要的、能引领企业科学发展的企业文化。要建立这样的企业文化,其关键就是要坚持“三个必须”和“三个注重”。
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符合、与员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企业发展要求相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企业个性特色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企业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科学发展的 “风向标”,又是企业联系每个员工的精神纽带,是每个员工的精神支柱。在思想多元、价值多元、观念多变的今天,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员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文化的实施者。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职工群众、文化发展依靠职工群众、文化发展成果有职工群众共享。为了谁、依靠谁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体现。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员工,要充分发挥和尊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把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解决好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想职工群众之所想,急职工群众之所急,满腔热情地为职工群众服务。要始终坚持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心职工,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激发职工的创造活力,保障和实现全体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企业只有把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才能真正把企业文化建设好。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变动,一旦变动就动摇了企业文化的严肃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文化的一脉相承非常重要。企业应该认真面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并自觉地将自己的企业文化代代相传。当然,企业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还要随着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并非对原有的企业文化进行全盘否定,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有关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并赋予新的内容,确保其旺盛的生命力。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借鉴、吸收、融合优秀企业文化长处和智慧的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加以创新,赋予企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文化是熔铸于民族灵魂的精神血脉,具有极强的自主性,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方向。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世界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结果。中国的现代文化,是在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发展和提高的,中国传统文话中的儒家、道家、兵家等学派的思想,通过提炼、改造、创新、可用于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对于世界优秀文化,在学习引进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现状,有针对、有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利用。在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文化时,既不能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实行拿来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把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有机融合起来,同样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指挥棒”。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紧密结合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生产经营情况和企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员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特点、文化素养、精神需求等实际做出科学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使企业文化建设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决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更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跟风而上。
(作者单位:河南郑煤集团)
(责任编辑: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