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科技培训de思考——以内江市东兴区为例

2012-05-02 07:16苏惠林
四川农业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农民培训农业

□苏惠林 王 东

党中央一贯重视农业科技创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文件特别指出: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国家大范围实施了“绿色证培训书工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培育专业农民和产业工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由于农业属于弱势产业,而且目前还缺乏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农村人才不断“非农化”致使农村面临农业专业人才枯竭的严峻形势。在多年的农民培训工作中我们认为,只有确保培育更多专业化的现代农民,才能为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在我区长期的农民培训实践中,如何解决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一、农民培训工作中的问题

1.培训基础薄弱 据调查,东兴区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在42.46万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仅有3.06万人,仅占7.2%;初中19.19万人,占45.2%;小学17.19万人,占40.5%;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状况也不容乐观,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3%,初级职业技术培训的占15%,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只占8%,而无任何培训的占54%。面对这样的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目前我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却只有320人,平均万亩土地约5.7个技术人员。大多数农民仍然从事着简单的传统农业,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农村整体素质水平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已经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的需要,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2.培训效果不佳 近年来,农业部等部委先后推出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五大培训工程。我区主要开展了以农村劳动力为培训对象的阳光工程,2006~2011年开展阳光工程共培训13180人次。从目前推广实施的情况来看,这些工程主要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进行推广。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通过对一部分乡(镇)组织培训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认为培训不具有多大意义以及农务繁重无暇参与培训的农民占到了45%左右。这部分人参与培训往往是因为当地主管部门对培训给予了财政支持,或是将参与培训与某种利益相挂钩。因为这些原因参与培训的学员,积极性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抱有应付差事的心态,使得培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培训内容不足 现有的农民培训,内容大部分集中在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大多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并未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忽略了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而这部分群体在农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农村人口对于培训呈现多样化需求,内容既包括传统的家庭种植业与养殖业方面,也包括非农职业技术服务方面如农产品加工、建筑、运输、服装加工、家政等。但目前培训的情况据调查表明,有超过85%的农民认为现在的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合适的内容,超过76%的农民认为职业技术培训的内容不切合实际。

4.培训重点单一 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民的要求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即在重视实用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当前的农民培训不能体现农村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不大,和群众生活联系不密切,习惯于传统模式,忽视了对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些培训治标不治本,未能从根本上培养农民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无疑影响了他们未来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提高农民培训工作水平的建议

1.结合地区特点制定培训计划 农民培训工作缺乏长期的规划与安排,不确定性大,计划的实施效果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农民培训工作具有系统性、长期性、有针对性,并应当配备完善的考察机制,反馈机制。此外计划的顺利实施还需要长效监督控制机制,要定期对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检查,对工作展开的实际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工作要客观,可以委托其他部门或者机构进行。为参与培训农民制定培训档案,以作为下一步培训安排的一项参考依据,并注意进行跟踪随访。

2.结合农民需要进行培训安排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时间性,加之农村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家务事繁重,使得农民对于培训时间与地点都有自己特定的要求。通过对部分农民培训基地的调查,参与培训的主要人群为25~55岁之间的农民。作为主要劳动力其参与培训倾向于在农闲时节的较短时期内,培训时间一般不宜超过一周。在培训的地点上,参与培训农民也倾向于距离住所较近的地方。针对种养殖培训,其倾向于培训教师入村进行培训。因此培训的地点要考虑到本地农民的实际要求,就近安排。

对于培训的内容,应当以增加收入为宗旨,结合本地区农民的实际情况,主要开展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农资)营销、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合作社建设、创业等培训。具体培训内容的安排上要遵循实用、易学的原则,紧密结合实际,以实际操作案例为依托,或者紧密结合本地区相关实际情况展开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

3.依据实际需求灵活培训 农民培训,对象特殊,内容特殊,应当结合农村、农民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手段。一是按农民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区分短期班与长期班。大部分群众性的学员参与短期班。但对于一部分负责人、带头人,有必要组织长期班。二是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多方式结合。可以聘请相关专家、教师、行业能人,进行课堂教学,或是进行现场操作展示,还可以通过下乡讲座、科技赶集等方式对广大难以专门参与培训的农民进行普及式的培训。三是集中式培训与咨询相结合。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需要向专家、教师个别咨询。因此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安排集中的咨询时间,并对咨询效果进行跟踪反馈。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者的积极性,也能够借助培训的机会解决部分实际问题,还可以成为培训组织者了解学员目前主要面对实际问题的窗口。四是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技术,综合使用各种手段。培训的手段多样化有利于学员对内容的接受消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实际状况通过照片、视频展现给学员,增强培训的生动性,主要内容文字与讲解同步,便于学员记录。并可以通过远程技术,将其他地区的成果、经验加以展示。

4.针对培训要求提高教师素质 培训教师的素质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农民培训对于参与培训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它既要求培训教师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与过硬的技术能力,又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沟通传授能力。应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农民培训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农民培训教师要理论与实践能力双提高。涉农问题不仅涉及市场、经济问题还涉及政策制度问题,培训教师要扎实提高所任课程的理论深度与广度,深入了解农业发展动向、时政热点、国家地方重要文件、市场信息。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下乡实践或岗位实践,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夯实教学基本功,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与使用,提高教学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技巧,优化教案,提高培训质量。第四,建立参与培训教师的工作档案,包括专业农民培训教师以及参与培训的行业专家、高校教师。建立教学反馈制度,将教师教学效果反馈情况备案,以便对培训教师队伍进行考核筛选。

农民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尽快下工夫解决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要着力打造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平台。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实现技术培训、职业教育、技术推广、继续教育和义务教育有机衔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猜你喜欢
农民培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