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只蜗牛慢慢爬,“差等生”男孩走向哈佛

2012-04-29 00:00:00江南
伴侣 2012年1期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现在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给家长灌输的一种理念,致使许多家长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开始实行胎教,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让他们学习小学的课程,上小学时又让他们储备中学的知识,孩子们累得苦不堪言。

成都却有一对父母,他们让孩子学做一只蜗牛,一步一步慢慢爬。他们的“三步慢教法”让一个被许多人认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16岁留学美国,21岁就被当时全球最大的电脑商戴尔公司聘用,24岁成为戴尔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全球采购经理,掌管9亿美元的采购资金,27岁从哈佛商学院毕业,成为花旗银行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

孩子学习消化不良,父母改变策略慢慢来

1982年出生的于智博一直是个闹腾的孩子,父亲于星垣和母亲张莉华同天底下很多父母想得一样,他们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里挂满了看图识字的贴画和各种幼儿读物,夫妻俩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塞进孩子的小脑袋。可于智博并不配合,常常把书乱丢,这让张莉华夫妇很头疼。

一天,于智博从幼儿园放学回家,拿出一个小瓶子,兴奋地告诉母亲:“今天老师带我们做游戏,我在操场上发现了一只蜗牛,妈妈,你快看。”瓶子里的蜗牛被孩子抖来抖去,整个身体缩进了壳里,看上去很有趣。张莉华一把把瓶子夺过来,扔进了垃圾桶:“你今天要学的生字学了吗?快去让爸爸教你,这个别玩了。”于智博心疼地把蜗牛从垃圾桶里捡出来,一脸倔强:“我不要学生字,我要陪蜗牛玩。”儿子的话让张莉华很生气:“你看看隔壁的妞妞,人家比你小,钢琴已经练了一年多了,字也比你认识的多。”张莉华吓唬儿子,如果他不听话,不多学点知识,等到上小学报名的时候,老师会不要他。

在父母的监督和强迫下,于智博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学习小学的知识。慢慢地,小智博原有的天真活泼被满满的学习课程磨灭了。于星垣发现,儿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也没以前合群了,让他看书识字,他虽然很配合,可总让人觉得孩子身上少了点什么。

上小学后,于智博的自闭情况更严重了。老师把于星垣夫妇叫到学校,再三说:“于智博学习成绩不错,也很听话,但这孩子好像只知道学习,安静得不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你们作为家长得多注意孩子的情绪。”老师的话让张莉华夫妇很担心,他们专门咨询了一位医生朋友。朋友说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提前灌输孩子更多的知识不是说不好,但有时候就像是拔苗助长,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还小,只能屈从父母,只好把这种不开心压抑在心里,当这种反面情绪越积越多,孩子的心理就会变得不健康,就像人吃多了消化不良堵在胃里一样,学习消化不良也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回到家,看着孩子在皱着眉头看书,于星垣很心疼,他跟妻子商量:“要不咱别逼智博了,咱们小时候,没提前学习这些东西,不是也挺好的。”见孩子这样,张莉华最终认同了丈夫的想法。

从那以后,于星垣把儿子要提前学的书本都收了起来。他特意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学习计划。画画是于智博喜欢做的事,于星垣和妻子就带着孩子去野外写生。在小智博的笔下,小河像是长长的鼻涕,小山像馒头,太阳是红红的烧饼。写完生,一家三口再跑步回家。

半年后,于星垣夫妇发现儿子比以前阳光多了,而且身体素质也增强了,他还成为了学校的长跑冠军。

无限放大孩子的优点,

活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

于智博上三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上只能排中等,数学要更差一点。于智博告诉父母:“我们现在上的课程,很多同学已经提前在家学了。”于星垣便问:“那你需不需要爸爸妈妈给你找个家教补补课?”于智博说不用,他觉得老师现在教的课程他都吸收了。于星垣决定把孩子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他让孩子自己选,想学点什么。于智博说自己想学跑步。于星垣没反对。同事知道后,都说于星垣不把孩子的未来当回事:“跑步还用学?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肯定会怪你们。”

于智博跟父母保证,绝不后悔。谁知道,跑步也有很大的学问,怎么让身体都协调起来,如何提高跑步速度等等,再加上每天早上都要起来跑半个小时,时间长了,于智博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学还是不学?于星垣把选择权交给了孩子,但他还是慎重地告诉儿子:“爸爸当你是个小男子汉,是男子汉就要承担起自己所做的选择,不管这个选择是对是错,是不是会遇到很多困难,一旦选择了就要走下去。你还小,爸爸给你一次放弃的机会,你可以重新再选。”于智博闷着头不说话。

第二天早上,于星垣刚起床就看见儿子已经洗漱好,整装待发地准备出去跑步了。因为这件事,于星垣总夸智博有担当,能坚持自己的选择。父亲给自己戴的高帽子,让于智博高兴了好一阵子。一直到现在,于智博每天早上都会跑一会儿步,他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当运动员,但有个好身体,总不吃亏。

于智博9岁的时候,于星垣和妻子张莉华因为感情原因离了婚。受父母离异的影响,于智博成绩下降得很快。于星垣知道孩子自尊心强,而他又不想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只能通过放大孩子自身的优点,来增强他的自信。

吃过饭,于星垣把儿子带到楼下的操场,要跟儿子比赛跑步。最后,于智博虽然赢了,但他知道爸爸是故意让他的,总有点胜之不武的感觉。刚好边上有几个孩子在踢足球,于星垣便组织几个孩子进行一场小型的比赛。

开场后,于智博有些个人主义,只顾着自己带球,一点团队合作精神也没有,惹得队友频频抗议。所以,于智博虽然进了好几个球,以几分之差赢了比赛,但队友们并没想象中那么高兴,还嚷着说下次不跟他一组。在回家的路上,于星垣对儿子说:“今天爸爸发现你跑步的速度又快了,带球、运球的动作也很敏捷。可足球讲究的是团队合作精神,如果让这场比赛成为你一个人的舞台,最后就算赢了比赛也会失了人心。”

于智博把老爸的话听了进去。

做只蜗牛慢慢爬,

站在哈佛校园俯瞰世界

16岁下半年,于智博即将升入高二。这时,他有机会可以去美国留学。但经过慎重考虑,于智博却选择了美国俄勒冈州中部密歇儿小镇的一所高中读书。刚开学,老师问他:“你有没有什么特长?”于智博英语口语不太好,他比划着跑步的动作,还给老师跑了一圈,让对方知道自己跑得有多快。于智博的自信开朗给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对方连连竖起大拇指,直说“good”。

高二下学期因为在校综合表现优秀,于智博跳级升入高三,这在国内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于智博说是爸爸给他培养的自信帮了他。

考大学时,于智博完全有机会选择更好的大学,可他却报考了学费相对便宜的东俄勒冈大学,学习商务管理。大三时,又转学到了密歇根州立大学,读供应链专业。在学校,于智博一直是个活跃的学生,老师不管交给他什么任务,他都秉持着“蜗牛精神”慢慢来,实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他就把问题拆分成很多段,然后一一攻克。同学总说他狡猾,于智博却沾沾自喜地反驳:“这叫聪明。”

大学毕业后,为以后考入哈佛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于智博决定先参加工作。他如愿被当时全球最大的电脑商戴尔公司聘用为统筹策划高级分析员,这份工作主要是预测市场的未来走向,为公司生产部门采购不多不少的材料。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刚开始时,于智博出现了好几次失误。

如果工作再做不好,只有走人。于智博有些沮丧,但很快他又打起了精神。一有机会,他就会找公司的资深前辈求教,不仅如此,他还仔细分析市场上电脑未来销售的比例,制定出详细的计划表。这些努力没白费,第一年下来,于智博预测的命中率达到了95%。工作如此突出,但于智博不仅没升职,反而被降了工资。

于智博找到自己的上司,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理由。那天恰巧是中国的农历春节。对方一点情面也不留:“我不否认你工作很突出,但你并不能融于整个团队,做事总是独来独往,而在戴尔,需要的是团队合作精神。”当时的于智博年轻气盛,他不能接受自己付出了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回到宿舍,他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心里第一次有了回国的念头。张莉华说:“如果你想回来就回来吧!但回来后别后悔着说又想回去。”母亲的语气冷冷的,淡淡的,甚至连句新年快乐也没说。于智博当时觉得母亲有些狠心,挂断电话,他坐在地上,心里很悲凉。

几天后,于智博收到了母亲从国内寄来的快递,是一双羊毛织成的手套,在手套的手腕处,织有一只小小的蜗牛。那一刻,于智博似乎读懂了母亲的心。

于智博没有辞职,并最终在戴尔生存了下去。24岁时,他成为戴尔历史上最年轻的全球采购经理,掌管9亿美元的采购资金。

2007年8月,于智博离开戴尔,如愿考入哈佛商学院。在哈佛所有学生当中,于智博不是最聪明的,但他绝对是最努力的,就像一只勤奋的蜗牛,慢慢地向山顶爬去。

2009年6月,于智博以门门优异的成绩毕业。从哈佛毕业后,于智博拿到了花旗集团、三星株式会社、LG电子、苹果电脑和美国篮球联盟五家世界知名企业的聘书。他最终选择了花旗银行,花旗银行将他作为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来培养,以后将进入花旗银行的高级管理层。

2010年11月1日,受联想集团的再三邀请,于智博辞去花旗银行的工作回到国内,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的总裁高级助理。2011年7月,于智博前往美国帮助公司开拓海外市场。

日前,记者通过邮件辗转找到了身在美国的于智博,他说:“超前教育把所有的孩子都变成了天才,但这个社会更多需要的是人才,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地走,每个人都会爬到山顶。”

责编/伊和和

E-mail: 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