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水库是指库容在10~1000万立方米之间的水库。其中,库容在100~1000万立方米的为小I型水库,库容在10~100万立方米的为小Ⅱ型水库。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先后兴建小型水库9000多座,分布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96个县(市、区),上犹县拥有小型水库的数量和移民人数均在全省中游位置。
为解决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不能惠及的小型水库移民,2009年江西省政府将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纳入全省“民生工程”之一,省政府印发了《江西省解决小型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困难工作方案》文件,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小型水库移民帮扶解困工作,同步解决影响小型水库移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困难问题。上犹县在积极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创新帮扶措施,维护库区移民稳定。通过项目扶持、技能培训帮助移民自力更生,以解决实际困难为宗旨,切实做好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减少因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给小型水库移民带来的心理影响。做到心系大小水库两移民,困难共同解决,实现大中小型水库库区同步均衡发展。
一、小型水库移民基本现状
上犹县地处江西省西南部,罗霄山区南麓,境内以山林丘陵为主,江河纵横,水资源非常丰富,国土面积1543.87平方公里,人口30.91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在上犹县建设了6座大中型水库和17座小型水库,以及数以千计的山塘水库,拥有库容10亿多立方米,形成了12.6万亩的库面面积。全县列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水库有上犹江、龙潭、南河、灵潭、仙人陂、龙江6座水库,核定移民3833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4%。而小型水库却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的23个行政村,动迁安置原迁移民635人,经几十年自然繁衍后目前登记小型水库移民951人。这些小型水库大部分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县级人民政府兴建,移民安置主要实行就地分散安置和后靠安置,有少部分实行跨村组插花安置。他们均居住在交通、就医、就学不便的偏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主要表现为:一是移民文化程度偏低,受自然、交通以及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移民地处偏远山区,就学距离远,造成移民辍学率居高不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二是生存环境恶劣,小型水库移民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居住房屋基本都靠开挖山,平整出土地后依山而建,且大部分住宅为土胚或土木结构,在夏季雨水丰盛时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移民生命财产带了极大威胁。三是生产方式原始,移民生产资料极为有限,绝大部分是大跃进时期的开荒田、高排田和池塘,面积小且分散。不适宜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移民从事种植、养殖等均为原始的自给自足式小农生产,经济效益低下。四是劳动技能缺乏,移民因居住偏远地区,文化程度偏低,自学能力不足和培训机会较少等原因造成劳动技能缺乏,无法从事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仅靠出卖体力劳动获取报酬,工资收入普遍不高。
二、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基本思路
小型水库移民解困是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充分认识小型水库是自建、自管、自用、自利的工程,与大中型水库相比,工程占地较少,淹没小,且移民大多就近安置,与大中型水库有着本质的区别。需要让小型水库移民正确认识解困工作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不同,不盲目攀比。上犹县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主要是扶持和鼓励小型水库移民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破除“等、靠、要”思想观念,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信心。引导移民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及时化解矛盾,平衡关系,确保社会稳定。通过省级扶持的移民解困资金和县级整合其它涉农资金以改善事关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基础设施为主,着力培养移民发展生产、扩大经营,并加强对移民实用劳动技能培训,如驾驶、烹饪等就业前景良好和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的培训项目,增强移民自身“造血”功能,提高移民收入水平。
三、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深入调研,做到心系移民。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实施后,上犹县水库移民工作人员结合多年从事水库移民工作的经验,在政策实施之初就制定了可能出现小型水库移民要求享受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信访问题的紧急预案,做到移民有诉求我们先想到、能处理。同时在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核定登记时也对小型水库移民生产生活进行调研。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登记移民时,对小型水库移民存在的实际困难也耐性倾听,记录在案,结合移民、扶贫资金解决他们的困难,让小型水库移民感受到政府会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态度。
(二)加大宣传,确保社会稳定。后期扶持政策是对为建设大中型水库而淹没住房动迁了的移民进行现金直补的扶持政策,所以在核定登记移民信息时,小型水库移民群众觉得他们也为国家和集体的建设出过力、做过贡献,要求享受与大中型水库移民同等的扶持政策。部分移民多次到省、市、县集体上访,甚至写信到国家有关部门信访。面对这些情况,上犹县积极做出反应及时派出工作组,深入移民家中,通过召开移民群众大会、户长会、代表会等形式,宣传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有关政策。使广大小型水库移民知晓小型水库移民与大中型水库移民政策异同,不能享受同等政策。同时将有关情况向水库移民主管部门和上级政府汇报,争取扶持政策,安抚移民群众。切实做好小型水库移民的政策宣传解释、情绪缓和、社会稳定工作,有力地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三)整合资金,解决实际问题。在做好移民稳定工作的同时,引导帮助移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渠道。上犹县通过整合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资金,帮助小型水库移民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帮助移民群众发展生产。鼓励、扶持移民群众发展“两茶”产业种植,并在油石乡梅岭村新建万亩茶叶基地,切实解决移民群众创业、就业问题,保证移民群众就业有途径,致富有门路。有效地去除移民群众攀比和等、靠、要思想,培育移民群众自力更生、发展致富的良好社会风气。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实施以来,上犹县投入小型水库移民解困项目资金11万元,财政扶贫整村推进资金120万元,整合其他部门资金200多万元。实施乡村道路项目23个,饮水工程项目4个。这些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小型水库移民的一些实际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移民群众发展致富的步伐。
(四)加强培训,提高工资收入。目前小型水库移民和大部分农村青年一样外出务工,但是他们基本从事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流水线工作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整体劳动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低下,工资收入也极为有限。为此,在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中,上犹县结合“雨露计划”、贫困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和高级技师、大中型水库移民技能培训项目,把小型水库移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纳入驾驶、烹饪、茶艺、电脑等各项技能培训,优先安排就业。到2012年上半年全县已累计培训小型水库移民196人,培训结业率达到100%,安排就业人数132人,与未参加技能培训务工人员相比,月工资收入多出1000多元。
四、对今后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小型水库由于其分布点多面广,所影响的移民群众也分散和众多,且移民大部分居住偏远山区,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差,社会管理成本高。以上犹县为例列入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范围的水库不到水库总数的5%,解困资金更是杯水车薪。所以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单纯依靠解困资金不足以解决移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移民群众与当地居民的差距不断拉大,问题将更为突出。为此,笔者建议,上级移民主管部门提高小型水库移民扶持标准,扩大解困范围,将产生移民的小型水库全部列入解困工作范围,按照新的标准给予小型水库移民扶持。扩大深山区、库区移民补助标准,让居住偏远山区库区的移民有能力迁出深山库区,减少社会管理成本和改善移民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允许大中型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资金与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资金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做好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实现水库移民的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上官涛